清晨的台岛周边海空域,数架歼-10战机以战斗编队划破晨雾,尾焰在灰蓝色天空中留下清晰轨迹——东部战区空军多支部队的实战化训练,在这片关乎主权的空域拉开帷幕。
训练一开始就透着“实战味”:歼-10战机刚进入目标空域,地面指挥中心的雷达屏幕便亮起红黄绿三色光点,飞行员一边调整编队间距,一边接收“敌情”通报;另一边,轰-6K战机从另一侧空域逼近,模拟对“假想目标”实施空中封锁与精准打击。“没有预设脚本,没有固定路线,每一次转向、每一次通联都要贴合战场真实场景。”参与训练的飞行员说,这次重点检验的“侦察预警、空中封锁、精准打击”三大能力,都是针对维护领土完整的“硬指标”。
对于关注国防的网友来说,这样的训练早已不是“新鲜事”,但细节里的“温度”依然戳人:有军迷翻出歼-10的战术参数,留言“这编队密度刚好能应对多方向威胁”;厦门一位市民拍下同框的战机与渔船,配文“一边是生活,一边是守护”;还有年轻网友说“以前觉得‘主权’很抽象,现在看到战机飞过,才懂它是触手可及的安全感”。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用各自的方式解读着同一件事——国家安全从不是口号,是机翼下掠过的每一寸领空,是官兵手里的每一次操作。
“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守护人民安宁。”这句话写在部队的宣传栏上,更刻在飞行员的座舱盖上。当歼-10战机完成战术动作转向返航,当轰-6K的身影消失在海天交界线,训练场上的引擎声还在回荡——而这份“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就是给14亿中国人最踏实的“答案”。
海空之上,风还在吹;机翼之下,万家灯火正暖。那些翱翔的战机,从来不是“展示肌肉”的工具,是一群人用青春和热血,给这片土地最深情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