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刷到过望郎归的日落吗?那座能俯瞰大鹏湾全景的小山,悬崖边的风卷着咸湿海味,夕阳把云染成蜜色——这是很多户外爱好者嘴里“深圳最野的浪漫”。但最近80天里,这份“浪漫”已经咬走了3条生命。
8月的午后,27岁的蔡磊背着简易背包上了山。他在望郎归山顶给女友发了张“伸手碰云”的照片,之后就像被山海吞了——两个月后,有人在林间灌木丛里找到了他的遗体。没过多久,58岁的台湾游客魏某沿着七娘山的野路走丢,搜救队翻了5天,最后在一块岩石后找到他,人已经没了呼吸。10月的风刚凉下来,32岁的钟某军带着运动手表进了山,最后一次定位停在第三观景台,等找到时,他已经倒在了望夫石的海边,没救回来。
这三个出事的地方,都贴着同一个“警示标签”: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的“未开放区域”。不是公园故意拦着,是这里根本不是给游客设计的——没有铺好的石阶,踩出来的土道藏着无数岔口;没有手机信号,喊破喉咙也连不上救援;更没有应急亭,摔一跤、中暑、迷路,每一步都可能变成“最后一步”。
我之前跟大鹏户外协会的巩会长聊过,他说望郎归的野路“比照片里狠十倍”:看似平缓的山坡,其实下面是风化的碎石,踩滑了就是几十米的崖;分叉路多得像迷宫,哪怕老驴友也容易走错;加上深圳夏天的闷湿热,走半小时就一身汗,中暑昏过去都没人知道。可就是这么险的地方,还是有人抱着“我能行”的念头往里冲——毕竟网上的攻略里,只拍了日落的美,没拍崖边的青苔有多滑,没拍找不到路时的绝望。
公园不是没喊过“停”。从去年5月开始,公众号就反复说“未开放区域山高路险”;管理处立了几十块警示牌,巡山师傅也拦过不少人,但总有人觉得“我比别人小心”。就像蔡磊,他出发前没告诉朋友路线,没带够水,甚至没查过“未开放区域”的定义——他以为“热门景点”就是“安全景点”,却忘了“野”的另一层意思,是“没有保护”。
其实不是不让大家爱户外,是要先搞懂“冒险”和“送死”的区别。现在大鹏的文旅推文里,每篇都嵌着安全提醒;协会建议装信号塔、封野路,可改变不是一天的事。更关键的是我们自己——下次刷到“深圳最野日落”的攻略时,能不能先问一句:“这里是不是开放区域?有没有救援保障?”
望郎归的日落还是会每天升起,可那些再也没回来的人,永远留在了风里。山海的美从来都在,但别用生命去换一张“朋友圈的赞”——毕竟,能活着走下山,才能再看一次完整的夕阳。
昨天我翻公园的公众号,最新一条提醒里写着:“生命只有一次,别让‘说走就走’变成‘说没就没’。”这句话很土,却比任何攻略都管用。下次去山里,记得先摸一摸口袋里的手机有没有信号,看看脚下的路是不是“官方路线”——毕竟,风景再美,也不如活着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