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这个日子,突然在朋友圈“活”了——有人翻出1945年台北受降仪式的老照片,有人转发国台办的谈话截图,还有台湾朋友发了条朋友圈:“终于能光明正大地说,我是跟着台湾一起‘回家’的中国人。”让这一切有了分量的,是今天全国人大会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10月25日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而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的回应,恰恰说出了两岸人藏在心里的“共同话”。
其实早几年,就有人大代表、台湾同胞提议设这个纪念日。我记得去年采访一位台湾老兵,他攥着当年的受降报纸说:“我怕等我走了,年轻人都忘了台湾是怎么回来的。”今天这个决定,算是给这些牵挂“兜底”了——不是口头说说“台湾是中国的”,是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决定,把“台湾光复”刻成了不能改的“历史答案”。
1945年的10月25日,我曾在电视台做过一期专题——台北中山堂的台阶上,时任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接过日本投降书,台下的台湾民众哭着喊“祖国万岁”,有人把家里的红布做成小国旗,有人追着解放军的卡车跑了三条街。那期节目播的时候,我父亲坐在沙发上抹眼泪:“我当年读小学,老师举着报纸说‘台湾回家了’,全班同学拍桌子叫好,现在终于有法律定下来了。”这些埋在岁月里的细节,今天全被这个决定“翻”了出来,变成了能触碰的“真实”。
国台办的回应里,最戳人的是那句“集中反映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朋友圈里的台湾朋友阿杰,昨天发了条语音:“昨天在台北书店看到《台湾光复史》,老板说‘以后每年这一天,我要把这本书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我奶奶拿着手机看新闻,说‘终于有个日子,能跟重孙子讲我小时候盼着台湾回家的事了’。”而我重庆老家的邻居张叔,今天早上举着报纸敲我家门:“你看,国家给台湾光复定日子了,以后咱每年都要给娃讲这个故事。”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都从这个决定里摸到了“根”的温度——原来我们的“共同记忆”,从来都不是虚的。
有人问,设这个纪念日是不是“针对”?陈斌华的回答很实在:“是捍卫历史成果。”这些年,有些“”分子把台湾光复说成“外来统治的开始”,把历史课本里的“回家”改成“移交”,可事实从来不会人——1945年的受降仪式有影像,台湾民众欢迎解放军的照片有档案,连日本的投降书里都写着“台湾归还中国”。这个纪念日,就是给这些歪理邪说“贴封条”: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刻在骨头里的事实。
国台办说要搞“全民涉台爱国教育”,我倒觉得不用太“宏大”。比如以后每年10月25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看《台湾光复》的纪录片,社区可以请老兵讲当年的故事,台湾的朋友可以跟大陆的亲人视频聊“当年家里怎么庆祝光复”——这些具体的、有温度的细节,比空喊口号管用多了。就像我之前做编导时拍的台湾老兵专题,一位爷爷说:“我最大的心愿,是死之前能看到台湾真正回家。”今天这个决定,算是给了他一个“盼头”:至少,我们的后代会记得,台湾曾经离开过,所以更要守好现在的团圆。
陈斌华说“历史因铭记而永恒”,其实“铭记”从来不是目的,是“凝聚”的开始。当我们一起说起10月25日,说起台湾受降仪式上的“祖国万岁”,说起那些为了统一流血的先烈,那些藏在心里的“回家”愿望,都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力量——可能是台湾青年来大陆求学时的“认同感”,可能是大陆游客去台湾时的“一家人”感觉,也可能是两岸企业家合作时的“放心”。毕竟,两岸一家亲不是口号,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密码,而这个纪念日,就是打开密码的“钥匙”。
晚上跟台湾的阿杰视频,他举着刚买的“台湾光复”纪念章说:“以后每年这一天,我要带着章去中山堂,跟大陆的朋友视频。”我看着他身后的台北夜景,突然觉得,这个纪念日不是“终点”,是“起点”——从今天开始,10月25日会变成两岸人共同的“节日”,变成我们跟后代讲“祖国故事”的“素材”,变成推进统一的“加速器”。毕竟,我们要守的不只是一块土地,是一个民族的“完整”,是所有中国人的“根”。
就像当年台湾光复时,一位学者写的诗:“台湾,我的兄弟,你终于回家了。”我们用法律把这句话刻成了“日子”,刻成了“记忆”,也刻成了“信念”——不管走多远,我们的家,从来都在那里;我们的兄弟,从来都不会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