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姓家谱族谱录,丛姓辈分大全

族谱 编辑:萧彦青 浏览量:97

问题一: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从姓,我国常见姓氏之一。主要出自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

问题一:百家姓有姓从的吗 从姓,我国常见姓氏之一。主要出自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1、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东周平王小儿子名叫精英,被封在枞国,在今安徽省桐城东南,为侯爵称枞侯。枞侯的后代就以国名枞为氏,汉代以后,去木旁为从氏,才有从姓。   2、出自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汉代时,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姓从。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从公。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是汉代将军从公的后代。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指出,枞阳是一个地名,先人以地为氏,因此有枞氏,汉代有枞公,一作纵。枞公与从公,实际上是同一人,自汉朝以后,枞和从两姓,一向是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的。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自古以来,“从”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从”而来的,从氏则以一个叫枞阳的地名而得姓。望族居于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从氏后人奉从公为从姓的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从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一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安徽省的庐江市、宿州市、灵璧市、定远市、霍邱县三流乡三流村、凤台县,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陕西省的山阳县,江苏省的泗洪市、高邮县,湖北省的潜江市渔洋镇从家村,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山东无棣 *** 从氏谱书,著者待考,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镇乡五营中村从秀凯处。   安徽芜湖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巢湖庐江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郎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乌溪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宣城泾县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安徽繁昌从氏家谱,从氏世袭图一幅,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木刻活字印本,2005年重修。   湖北阳新(黄石地区)从氏家谱,(现代)从氏合族著,2005年重修计算机排印本。   云南元谋从氏族谱,(现代)从家发编修,2007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一百五十册。公开出版。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从 谂:唐代高僧,居赵州观音院。精心玄悟,乾宁中示寂,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从 贞:明代繁昌人,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从 龙:明代知县,字云峰,安陆人。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   从 任:明代大学生,字子重,江南人。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从所向:明代钟祥人,官刑部主事,清廉恬退,为人仁义,有仁声。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置东莞郡。相当于今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2、堂号(缺) [编辑本段]宗祠通用对联   〖从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时剖竹;   汉代分符。   ――佚名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从龙事典。下联典指汉从成公事典。   〖从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知州易旧俗;   大将守荥阳。   ――李文郑撰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 问题二:有姓从的吗, 有,我以前同学有姓从的,叫从羚子。名字很好听~~ 问题三:中国有多少姓从的人 中国姓氏无奇不有,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终於写出了一本220万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 》,该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 据初步统计,中国历代文献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达6403个,其中: 单字姓氏:3730个 双字姓氏:2498个三字姓氏:163个 四字姓氏:9个 五字姓氏:3个 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别是许多复音姓氏,早已从历史上消失。 又据80年代统计,现在使用的汉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574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广州市有1802个。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个。另据报导,目前台湾省近两千参佰万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个。 从这些资料推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亿使用汉字姓氏的人口中,现存的姓氏数量约为三 千个左右。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材料表明:中国汉字姓氏中,以李、王、张三姓为最多,%、%%,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的100个姓氏为 :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个姓氏总计占人口的87%,而前19个大姓占人口一半。百家姓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腾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会 甄麴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麋松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甯仇栾暴 甘麻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S璩桑桂 濮牛寿通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复姓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司徒司空 鲜于闾丘 元官司寇 仇都子车颛孙瑞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晋楚闰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东郭南门 东门西门 南宫岳帅 侯亢况后 有琴商牟 余饵伯赏墨哈谯亘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中国姓氏无奇不有,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终於写出了一本220万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 》,该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汉字姓氏......>> 问题四:百家姓里有姓一的吗 中 华 百 家 姓 一 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赠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乐 于 时 傅 皮 卞 齐 康 伍 余 元 卜 顾 孟 平 黄 和 穆 萧 尹 姚 邵 湛 汪 祁 毛 禹 狄 米 贝 明 臧 计 伏 成 戴 谈 宋 茅 庞 熊 纪 舒 屈 项 祝 董 梁 杜 阮 蓝 闵 席 季 麻 强 贾 路 娄 危 江 童 颜 郭 梅 盛 林 刁 钟 徐 邱 骆 高 夏 蔡 田 樊 胡 凌 霍 虞 万 支 柯 昝 管 卢 莫 柯 房 裘 缪 干 解 应 宗 丁 宣 贲 邓 郁 单 杭 洪 包 诸 左 石 崔 吉 钮 龚 程 嵇 邢 滑 裴 陆 荣 翁 荀 羊 于 惠 甄 曲 家 封 芮 羿 储 靳 汲 邴 糜 松 井 段 富 巫 乌 焦 巴 弓 牧 隗 山 谷 车 侯 宓 蓬 全 郗 班 仰 秋 仲 伊 宫 宁 仇 栾 暴 甘 钭 历 戎 祖 武 符 刘 景 詹 束 龙 叶 幸 司 韶 郜 黎 蓟 溥 印 宿 白 怀 蒲 邰 从 鄂 索 咸 籍 赖 卓 蔺 屠 蒙 池 乔 阳 郁 胥 能 苍 双 闻 莘 党 翟 谭 贡 劳 逄 姬 申 扶 堵 冉 宰 郦 雍 却 璩 桑 桂 濮 牛 寿 通 边 扈 燕 冀 浦 尚 农 温 别 庄 晏 柴 瞿 阎 充 慕 连 茹 习 宦 艾 鱼 容 向 古 易 慎 戈 廖 庾 终 暨 居 衡 步 都 耿 满 弘 匡 国 文 寇 广 禄 阙 东 欧 殳 沃 利 蔚 越 夔 隆 师 巩 厍 聂 晁 勾 敖 融 冷 訾 辛 阚 那 简 饶 空 曾 毋 沙 乜 养 鞠 须 丰 巢 关 蒯 相 查 后 荆 红 游 竺 权 逮 盍 益 桓 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 问题五:有姓离的吗? 有的。百家姓,有离这个姓氏,并且在字典上也有标注,但是很少有人用这个姓氏。 〈名〉 (9) 姓 (1)形声。从隹( zhuī),表示与鸟类有关,离声。“离”是“鹂”的本字,因而声符亦兼表字义。本义鸟名。即黄鹂,也称仓庚,鸣声清脆动听。 (2) 同本义 离,离黄仓庚也。――东汉许慎《说文》 离为雉、九家,离为鸟,为飞、为鹤、为黄。――《易说卦》 离则配禹。――《颜氏家训》 流离之子。――《诗邶风旌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3)长离,传说中的凤鸟,比喻有才华的人 双鸾游兰渚,二离扬清晖。――傅长虞《赠何劭王济》 (4) 八卦之一,象征火 离,为火,为日。――《易说卦》 (5) 通“缡”。古代女子出嫁时系的佩巾 申佩离以自思。――《汉书外戚传》 (6) 通“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 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史记周本纪》 (7) 通“弧薄I 桂椒栏,檗离朱杨。――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8) 通“蓠”。香草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楚辞离骚》 (9) 姓 问题六:中国有姓“都”的吗? 都敏俊不是姓都么。。。 【都姓名人】 汉代 都尉朝:著名东汉学者。从孔安国学受古文《尚书》,后转授于庸潭。 宋代 都随:著名宋朝大臣。曾出使辽国,辽国朝廷要他为大辽服务,他忠贞爱国,严词拒绝。辽国人都叹服其节操。既归宋朝后,辽国每次派遣使臣入宋,必问其起居、健康情况。 都贶:北宋臣。字君锡,陵川(今属山西)人。博览经籍,长于史学,以明经得中进士。哲宗时官朝请大夫、鸿胪少卿,出为梓州转运使。徽宗崇宁三年(1104),坐议弃湟州,降授承议郎,权发遣坊州,再贬监抚州酒税,入党籍。后五年复朝散郎。佞佛,为圆通F禅师法嗣。后因不愿做官,隐居义门村锦屏山中,结芍药会。当时文人谷汉臣、高子美等经常往来山中,流连山水,诗酒度日。县令吕由庚曾再三举荐他出外做官,他都婉言谢绝。 都洁:宋臣、学者。字圣与,江苏丹阳人,徽宗宣和六年进士。高宗绍兴间以左朝请郎知德庆府,历官吏部郎中、太府少卿、淮西总领。洁父都郁,字子文,尝为惠州教官,平生留意于《易》学。洁承家学,与其父处多有所得,自认土封辞义,先儒已多有详论,故撰《易变体义》十二卷,专就《易》的变体用法进行探讨。 都颉:宋臣。字光远,余干(今江西余干西北)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至司农少卿。初家贫而笃于学,后闲居而作《七谈》,以述鄱阳人物山川之胜,辞艳而意远。 都光远:著名宋朝大司农。[2] 明代 都胜:明朝宁津人。曾经担任南京羽林左卫指挥捡事。成化初升署都指挥捡事,守备扬州的时候因为平定叛乱有功。被升迁为参事,协同漕运,后又任过充总兵官、掌漕运等重要的职位。因居官廉明洁静,所以屡有任职使命。历官五十七年,他所管辖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裕,但是他清正廉洁,生活简朴,每天只吃蔬菜,如果有亲戚朋友来访,也不过增加一盘豆腐,因此人们称他为豆腐总兵。深得人们的敬爱。 都穆:(1459-1525),明朝人,学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玄敬。弘治进士,授工部主事,历礼部郎中,加太仆少卿致仕。博学清简,勤于治史。有《壬午功臣爵赏录》一卷,系正德七年(1512)任礼部郎中时,披阅旧牍,得朱棣即位,初封赏功臣簿籍,因稍加修整而成,共三十三人。后二月复得指挥以下功赏簿籍,又编别录一卷,以补前录之缺。又有《使西日记》一卷,系正德八年奉使册封庆藩寿阳王妃,自京师至宁夏而作,记沿途灵胜形势、故宫遗壤、碑碣古迹颇详,但多据见闻,鲜为考证。另有《史外类抄》、《金薤琳琅》、《吴下冢墓遗文》、《周易考异》等。 都杰:明臣。蔚州(今山西蔚县)人,字彦辅。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与李言恭同撰《日本考》五卷。李言恭督京营戎政时,其任右都御史。会倭寇侵患方剧,乃录其所闻成书。 都任:明臣。字弘若,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四川右参政。天启中,为陕西左布政使。崇祯中,以山西右布政使兼副使。饬榆林兵备。李自成部将李过陷城,巷战,被俘,不屈死。 近现代 都锦生:号鲁滨,浙江杭州人。民国八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机织科。留校任乙种工业教习。并亲手纺织出第一幅丝织风景画。民国11年5月,在茅家埠家中开工制造,到民国十五年的时候已经发展到拥有手拉机渐都锦生百台,轧花机五台,工匠八人,职工130至140人。他们的产品曾经获得美国费城国际博览馆金质奖章。民国17至18年,东渡日本考察。民国26年8月将一部分机器迁到上海法租界,维持小规模生产;同年12月,日军占领杭州,他被委任为杭州市 *** 科长,遭到他的拒绝,于是全家迁到上海避难,并在上海建造产房,扩大生产。民国28......>> 问题七:从姓起源于哪里,全国有多少姓从 从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七十一位门阀。 今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周口市郸城、新蔡县、信阳市光山县、南召县、平舆县、许昌市,河北省玉田县、遵化市、枣强县,安徽省的芜湖市繁昌县、芜湖县、郎溪县、泾县、庐江县、宿州市、灵璧县、砀山县、定远县、霍邱县、凤台县,山东省的临沂市蒙阴县、沂南县、聊城莘县,陕西省的山阳县、咸阳县、高陵县,江苏省的泗洪县、高邮县、金坛县,湖北省的阳新县、通山县、潜江市、随州市、枣阳县、监利县、钟祥县等,以及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均有从氏族人分布。山东无棣县、天津市的 *** 从姓和山东文登之丛姓为同祖同宗,和汉族从姓没有任何关系。 问题八: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姓的? 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如姬、妫(gui)、姒(si)、姜等。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所以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问题九:有姓只的人么 每个人都有名、姓,姓名是人的代号。名是长辈在孩子出生后给起的,那么姓又从何而来呢?我国的一些主要姓氏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我国历史记载过的姓氏共有5652个,其中单音姓氏3484个,双音姓氏2032个,三音姓氏146个,目前的姓氏大约2800多个。 早在上古时代的原始氏族,人就有姓了。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后的姓氏也多起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大致按如下情况得来: 一是以祖先的族号为姓。如尧的一些子孙后代便姓唐。夏、殷、周等姓也大致如上得来。古代帝王死后,在宗庙的牌位上要写上他们的王位,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他们一些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二是以国名或地名为姓。古代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国名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有的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为姓,如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城郭四边,就以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为姓。诸如东门、南宫、欧阳等姓也如此得来。三是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古代的官职有司马、司徒、帅、尉等,任这些职务的人们的后代便取这些为姓。以职务为姓的也很普遍。如管乐器的姓乐,做买卖的姓商等。还有陶、屠、巫、卜等。四是以动植物为姓。许多人以动植物为姓,如牛、马、龙、熊、杨、柳、柏、花等。五是以数字为姓。如伍、陆、万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姓氏也不断演变。如复姓的截音,把公孙截成姓公、姓孙,孟孙截成姓孟、姓孙,有些姓是帝王、官员、师傅赐给的,以后也就沿用下来。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给属臣赐姓,还有些是持姓人自己选取的。孩子也有选取姓氏的自由,子从父姓不是法定的。 问题十:中国姓氏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丛姓家谱族谱录,丛姓辈分大全

丛姓起源和来历

丛树乐文登古邑,姓氏繁多。丛氏一族,自古即为邑之望族。究其由来,丛姓虽非文登原始土著,但却是起源始于文登唯一的姓氏。因而天下丛姓皆宗文登。据初步了解和推算,丛氏现在有人口约四十多万,分布在全国的一百四十多个县市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已得知在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印度、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俄罗斯、美国、墨西哥、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有丛氏的后裔。丛姓的由来,历史久远,其后裔分布地区较广,有的支系和后裔,已不知其宗祖何人,其宗源何处,为此深感遗憾。寻祖求源,是为人子之首要大事。笔者是丛氏后裔,为了帮助我同祖同宗的丛氏后裔,解决这一历史问题,愿提拙笔浅谈我丛氏的宗祖和宗源的问题,望我丛氏族人与知者斧正之。 关于丛姓氏族的宗祖问题,在《姓氏考略》中有二说:其一,『尧时有丛枝(见《庄子》)。』其二,『又相传,汉金日磾之后,迁山东省文登县之丛家岘,遂以为姓(见《池北偶谈》)。』两者一始尧时,一始汉代之后,现多数学者和族人,倾信于后者,因为《文登县志》关于丛璆墓的文中说:『武节将军文登县令丛璆墓,在城东北四十里柳林塋,有元年至元二十一年(公元一二八四年)墓志,文山长老丛法淳撰,进士邹琛书碑,叙丛氏宗族,称其始祖永为汉车骑将军秺侯金日磾四十五代孙,黄初元年(公元二二O年)东迁浮居,秦始元年(公元二六五年)居丛家岘,永生二字,曰太曰宇,其后裔至璆,金贞祐时官武节将军,文登县令。』又《丛氏族谱序》中也说:『丛氏世居文登,其先业辽远,故未易考据。然溯窮其自始姓金氏,柳林先塋碑刻,有讳永者,乃汉左相金文靖公日磾四十五代孙也。魏曹丕僭号黄初元年,吾姓始祖以汉旧勋苗裔避乱,自京兆万年(今陕西省临潼东北),东迁浮居,晋泰始初至不夜丛家岘,改为丛姓,以名岘焉。不夜者文登之故号,岘由丛姓名也。文登有丛姓自此始,厥后生齿日繁。宋大观元年(公元一一0七年),永乃别籍分塋,卜邑北著棋山(今名正棋山)乾地名柳林者而环葬焉。』 两文也有不同之处。《文登县志》把金日磾之四十五代孙名永者,说为是魏黄初东迁,晋泰始定居文登丛家岘,改金姓为丛姓的始祖了。此说经不起推敲,查金日磾在年十四岁入汉,时为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离魏黄初元无(公元二二零年),其间为三百四十年,永既是金日磾四十五代孙,那么每代之间只有七年多,这是不可能的,肯定永不是东迁的始祖。在《丛氏族谱序》中登实了《文登县志》所说错了。它说:『魏黄初元年吾始祖东迁……』这说明了永乃宋大观时入。如果我们再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至宋大观元年(公元一一零七年)其间的一千二百二十八年,被四十五代均之,其每代的间距为二十七年多点,是近乎繁衍规律的。这肯定了永不是东迁和始改为丛姓的始祖。那谁是东迁和始改丛姓的始祖呢?现在找不到可考的线索,据有关的资料推断,东迁者可能为金日磾的十三代或十四代者,至文登丛家岘始改金姓者,可能为金日磾之十四代或十五代者。 综上述可以肯定:其一,丛姓乃为汉金日磾之后裔,这是宗祖;其二,丛姓由山东文登丛家岘始,这是宗源。 在宗祖和宗源得到了肯定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从有关的史料中,向上去追寻比金日磾更早的宗祖。在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们的宗祖金日磾其人。 金日磾,字翁叔,匈奴人,为匈奴休屠王之子,被立为王太子。(休屠王城在今甘肃省民勤县一带)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匈奴单于伊稚斜怒,因居西方的浑邪王和休屠王被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虏杀数万人,欲召二王诛之,浑邪和休屠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迎之。因休屠王悔,浑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降汉。日磾就在此时被挾降汉,没入官,输黄门养马,久之,遇汉武帝(刘切)游宴赏马,两侧嫔妃甚众,伺马者皆眼过目迷,唯日磾牵马过殿下,目不忤视,容貌甚严。武帝异问之,具以状封,武帝喜,即日拜为马监,迁侍中,又以休屠王做金人祭天,赐日磾姓金氏。金日磾侍奉武帝於左右,十数年无过失,武帝甚信爱之,拜日磾为车骑将军。后元元年(公元前八八年)夏六月,江充之馀黨侍僕射莽何羅图谋不轨,暗中盯视,窥见莽欲行刺,突出抱莽何羅缚之,投於殿下。武帝得救,日磾被封为秺侯。 后元二年,武帝病重,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霍去病异母弟)涕泣问武帝『如有不讳谁当嗣者?』武帝说:『君未喻前画意邪?(武帝送霍光《周公辅成王之画)立少主,君行周公之事。』(武帝所言之少主是年幼的弗陵)霍光推让说:『臣不如金日磾。』金日磾推辞说:『臣匈奴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如是乃立弗陵为皇太子。隔日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杰受遗诏,共辅少主,领尚书事。武帝驾崩,弗陵即位是为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八六年)金日磾卒。 金日磾虽匈奴人,但欲是吧时的一位忠良。他在汉武帝身边,从无过失,深得武帝之信爱。武帝赐他宫女,他不近之,武帝欲纳其女於后宫,他不肯,笃慎如此。深得武帝心敬,而其子孙宜忠孝满门累世簪缨,七世二侯,门第之勝京师献於比者。 我们已知我们的宗祖金日磾是匈奴人。有关匈奴的祖宗在《史记·匈奴列傅》中有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索隐》说:『夏杰无道,汤放鸣条(今山西安邑县北)三年而死,其子獯粥,妻杰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此说和上说虽然名字不同,但者登明了商汤灭夏后,夏杰的后裔北迁,成为匈奴的始祖。不论是獯粥还是淳维,他们都是姒姓,夏禹文命之后裔,夏禹是匈奴的宗祖。那么夏禹的宗祖又是谁呢?《史记·夏本纪》中说:『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宗祖是黄帝轩辕。 从上述的宗祖和世系,勾划出了丛姓氏族从下到上,从近至远比较系统的宗祖世系线来。也就是说: 丛姓氏族的宗祖是金日磾的宗祖是夏禹文命,夏禹文命的宗祖是黄帝轩辕,丛氏是名副其实的黄帝之子孙。 你说的好,姓的更好.

丛姓辈分大全

可、洙、树、滋、培、日、龙、章、徐、崇、年;对。

丛拼音cóng,注音ㄘㄨㄥˊ。部首一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5画。

五笔WWGF,仓颉OOM,郑码ODOA,四角88100。

结构上下,电码0654,区位2052,统一码4E1B。

笔顺ノ丶ノ丶一。基本字义:

丛(丛)cóng(ㄘㄨㄥˊ)

1、聚集,许多事物凑在一起:丛生。丛聚。丛密。

2、聚在一起的(人或物):人丛。草丛。丛刊。为丛驱雀(喻不善于团结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丛祠。

3、姓。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