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扬州早晨还裹着层清寒,王女士攥着4岁儿子的小手套往幼儿园走,刚拐过操场拐角就停住了——七八位穿藏青太极服的老人正举着长剑,在孩子们平时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草坪上“唰唰”挥着,剑穗子扫过滑梯扶手,吓得旁边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扑进老师怀里,眼泪都快掉下来。
“幼儿园不是锁着门吗?他们怎么进来的?”王女士凑到保安室问,得到的答案让她皱起眉:“这些老人说场地是小区公共的,上周把侧门的锁撬了个缝,每天早早就钻进来。我们拦过,可他们说‘以前这就是我们的锻炼场’,没法硬来。”
这话在家长群里炸了锅。“我家孩子上周被剑穗子扫到胳膊,红了一片!”“昨天有个老人舞剑时退到跑道上,差点撞到来上学的小朋友!”更让家长们焦虑的是“封闭管理”的底线——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幼儿园本应禁止无关人员入内,可现在撬锁就能进,“万一哪天进来的不是老人,是别有用心的人呢?”
老人们的“委屈”也直白。住在小区12栋的张阿姨举着剑说:“我们这群人练了五年太极剑,以前这儿是老幼儿园的操场,大家共用。去年新幼儿园搬来,把门锁了,我们只能去小区门口的马路边练,车来车往的多危险?”在她看来,“小区的地是全体业主的,凭啥幼儿园占了就不让用?”
矛盾像根绷紧的弦,直到社区介入才松了点。邗上街道贾桥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昨天刚把老人代表、幼儿园园长和物业经理拉到一起协商:“先让老人们暂时去小区西门的健身广场锻炼,那边刚铺了防滑垫,晚上还有路灯。至于场地归属的问题,后续会找律师查小区规划文件,明确‘公共区域’的边界。”对于“撬锁”行为,社区也跟老人们讲了法规:“就算场地有争议,撬锁也是违法的,要是伤着孩子,谁都担不起责任。”
其实这事儿戳中了很多老小区的“痛点”——当“孩子的安全领地”碰上“老人的锻炼需求”,当“规则边界”遇上“习惯依赖”,最需要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各让一步”。老人们多想想“孩子的安全比锻炼更急”,幼儿园多说说“场地管理的难处”,社区多搭个“坐下来谈”的台子,那些剑声和笑声,本来都该是小区里最暖的烟火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