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11月5日)的朋友圈,大概被同一轮月亮“承包”了——2025年“最大号”超级月亮,带着全年最贴地的温柔,刷爆了所有人的视线。
作为跑过多年民生新闻的老编辑,我凌晨翻朋友圈时,看着满屏的“月亮九宫格”,忽然想起以前跟拍夜景的摄像大哥说过:“月亮是最不用修图的主角,它的亮里藏着每个人的故事。”这次的月亮确实“有故事”:不是所有满月都配叫“超级”——得等月球跑到离地球最近的近地点(小于36万公里),还刚好圆得透亮的时候。而11月6日凌晨6点27分的“近地点打卡”更特殊:月球距离地球仅35.7万公里,是今年所有满月里“贴得最近”的一次,所以昨晚的月亮像被“放大”了:比平时大14%,亮30%,连窗边的绿萝叶子都被照得脉络清晰,连楼下的流浪猫都凑到路灯下,盯着月亮看了半天。
最动人的是全国网友的“月光接力”:从福建厦门的海边到西藏日喀则的雪山,从北京的胡同到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从山东泰安的泰山顶到湖北宜昌的长江畔,网友们的镜头把不同地方的月光“拼”成了一幅画:
厦门的月亮掉在海面上,碎成一片银波,有网友站在沙滩上拍,连自己的影子都被月光染成了淡蓝;
日喀则的月亮裹着雪山的寒气,清得像块水晶,有游客爬上山坡拍,背景里的雪山尖泛着冷光,月亮却暖得像块刚焐热的玉;
北京胡同里的大爷举着老相机拍,“我在这住了四十年,第一次拍这么大的月亮”,照片里的月亮刚好卡在老槐树的枝桠间,像挂着个超大的灯笼;
扬州瘦西湖的船工更有诗意,拍了张月亮躲在桥洞后的照片,配文“月亮也想过桥”,把网友都逗笑了——桥洞下的月亮连带着船桨的影子,都软得像块棉花糖;
还有山东泰安的网友,凌晨爬泰山拍月亮,“山顶的风刮得脸疼,但月亮就在头顶,像伸手能摸到”,照片里的月亮把云海都染成了金色,连远处的玉皇顶都成了剪影。
评论区的讨论比月亮更热:有人晒出三年前的超级月亮对比,“今年的确实圆,我用手机量了,占了屏幕三分之一”;有人感慨“每年都看超级月亮,还是会被震撼——原来不管科技多发达,最打动我们的还是自然的礼物”;还有人吐槽“昨晚举着手机拍月亮,手冻得发抖,结果发朋友圈才发现,大家拍的都比我好”——其实哪有什么“最好的月亮”?不过是每个人眼里的月光,都藏着自己的小情绪:是厦门海边的恋人牵手时的心跳,是日喀则游客对着月亮许愿的虔诚,是北京大爷怀念过去的温柔,是扬州船工对生活的小浪漫。
想起以前采访过的天文爱好者说:“超级月亮不是‘稀有景观’,但每一次都是地球和月球的‘约会’。”是啊,我们看的不是月亮,是月光里的自己——是那个愿意为一轮月亮停下脚步的人,是那个能从月光里找到温暖的人,是那个不管多忙,都愿意抬头看看天空的人。
昨夜的月亮已经落了,但朋友圈里的月光还在。有人说明年还要拍,有人说“今晚再抬头看看,月亮还在,只是没那么大了”——其实没关系,月亮从来不会缺席,就像我们对生活的热爱,总在某个抬头的瞬间,被月光轻轻点亮。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超级月亮不是‘年度限定’,是‘生活的小惊喜’——它提醒我们,再忙,也别忘了抬头看看天空。”
今晚的月亮,或许没那么大,但它还在。你,抬头看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