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族谱和续写族谱,修族谱和续写族谱序

族谱 编辑:苑倾雯 浏览量:198

一、序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一、序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二、简介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三、人物志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图片、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四、世系表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五、世略表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六、后记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修族谱和续写族谱,修族谱和续写族谱序

(来源:百度经验等)

修族谱和续写族谱序

复修李氏家乘序 。国无史则兴废失考,家无乘则支派不明。此家乘所由与国史同修也。然欲修谱必有所本源,而后上明来宗,下示归宿,某支为某祖所发,某支为某祖所传。而子敏迁粤,其后裔曰撰祖,与迁庵公,龙祈公著为家谱,创为遗祝,迨将以远垂后世,昭兹来许也。 【翻译:都说家有谱就像国有史一样,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史册,则国家的兴废失考,一个家族若没有家谱则支派不明。所以修族谱的缘由跟修国史的道理是一样的。想要修谱必然要有所本源,对上才能阐明宗族,对下可以示归宿。某一支是某一祖所发,某一支是某一祖所传。我祖敏公迁往广东,他的后裔说要写族谱,与迁庵公,龙祈公一同著为家谱。创为遗著。是想将以远垂后世,让后辈能知晓自己前人的情况。】乃大清康熙年间,我祖贤用携子入川而谱又矢其传,则虽辑谱之心,而无所考据其何由。上接本源,下联支派,使某支为某祖所发,某支为某祖所传,皆昭然不爽哉。蕃于此未尝不慨然感叹,以为谱系既失,欲从而修之难矣。 【翻译:大清康熙年间,我祖贤用公带着他的几个儿子入川,之后族谱渐渐失传,虽然有心想要编谱,只苦于没有考据。想要著谱,写下来我们的祖先上接哪些本源,下联那些支派,某支是某祖所发,某支是某祖所传,全都一一列明。我未尝不感慨,以为老谱既已失传,想修也难啊。】乃于壬辰岁从游玉陶兄馆,使得我相芳,相凤二公于简州所抄之谱而阅之。又未尝不欣然赏异。以为失而复得,未必非列祖在天之灵,由以默致之也。然其字句失之繁冗,邻其俚俗,复得玉陶兄从而笔削之,而谱帙乃称完备焉。 【翻译:之后我在壬辰年与玉陶兄一同游馆,得知我相芳,相凤二公访得简阳地区李氏本支保有旧谱,于是二公抄了回来,我欣喜异常。我想,这样的失而复得,未必不是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啊。然而其间有些内容缺失,记录得也很繁冗。之后我和玉陶兄又加以编辑,复修。致此谱牒就比较完备了。】是曰,撰祖非迁庵公,龙祈公,非芳凤二公不能。继而芳凤二公之美,又非玉陶兄不能传也。抑闻之善作者,必期善成。有始者,尤贵有终。 【翻译:这样说吧,撰写族谱的是我祖迁庵公,龙祈公。之后如果没有芳公,凤公访得旧谱,这个事也成不了。芳凤二公访得老谱后,如果没有玉陶兄,就没有复修谱这件事,则族谱就不能传承下去。也听说善作者必然期待可以善成,有始,然而能够有终者则更难能可贵。】惟冀自兹以往,支支好义,世世同心,将此谱梓之枣梨,使支分派别可识一脉之渊源,念本联宗可继万年之似续。上以承先志,下以启后人。庶不负曰撰祖与迁庵公,龙祈公垂后之意,暨芳凤二公抄谱之心,与玉陶兄修谱之志也。 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日裔孙玉蕃字自新号春山谨撰 【(现在把谱修好了),惟有希望自此以后,支支好义,世世同心,将谱上记录的兄弟之间,(备注:枣梨,一个典故:让枣推梨,比喻兄弟之间的友爱。这里代指兄弟)。使得支分派别可以清楚一脉渊源,念本联宗可以继承万年永续。对上可承先人遗志,对下开启后代有人。则不辜负迁庵公,龙祈公想要把族谱流传下去的心意,和芳凤二公抄谱的心,以及玉陶兄修谱的志愿啊!】道光十二年壬辰岁浦月上浣日裔孙玉蕃字自新号春山谨撰

修族谱和续写族谱意义

修缮祠堂的意义 修缮祠堂的意义,华夏五千年,在这悠久的历史里,有很多的人的家族里都会有祖辈们传承下来的东西是让我们铭记的,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以下是关于修缮祠堂的意义。 修缮祠堂的意义1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漂泊多远,游子们最是关心的,甚至是魂牵梦绕都是这样的一句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的根在何处。”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向心力、凝聚力。 宗祠是是一个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仪、会议联谊、一切活动的中心所在、我们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最近流行一种说法: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外国人,一切不友好的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短命的。我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是不缺信仰的,是有坚定信仰的民族。 我们的信仰不是神、不是鬼、不是耶稣、不是释迦摩尼,是实实在在的人,是我们的祖先,正因为这种信仰,使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延续数千年从来都没有间断,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可以和我们的国家相比,和我们的民族相比。5000年香火不断,5000年蔓延生息,5000年自立于世界之林。 宗祠成为一个家族传承的核心集聚地,代表一种信仰、一种传承、一种文化。 祠堂具有凝聚宗族、祭祀、联宗与收宗、推广文教以及文化职能(公益性)等功能。在祠堂宗亲聚会议事,饮水思源,缅怀祖先业绩,颂扬祖先恩德,思祖之情融于佳酿,崇祖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 过去祠堂多为办学、学校之用途。如解放前和建国初期,安徽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赵家祠堂就是一个从小学到中学的'完全学校。 旧时,宗族管理日常管理中,修族谱也是宗族管理重要任务。修族谱,记录宗族中的所有男女人丁目录,做到综文献,溯源流,知根本,辨主支,明世系,秩昭穆,述宗风,敦亲情,扬先德,志现状。 正如孙中山论族谱所述“《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民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 我们从祠堂内的堂匾、对联以及历代宗亲的世系表和家乘族谱等,可以了解到该族姓人和后人,了解族姓的产生、发展,以及筚路蓝缕的艰苦历程。 修缮祠堂的意义2 宗祠,即祠堂、宗庙、祖庙、祖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象征。宗祠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庙。到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倡家族祠堂,即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 在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人人皆有的姓氏,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发挥着特殊作用。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宗祠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宗祠文化的保护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宗祠文化的研究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兴趣。那么修缮宗祠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了。 随着4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海外中华儿女认祖归宗的期盼,大量古宗祠被复兴,族谱被续写,海外华侨华裔则不断翻新旧宗祠,团结家门。 可以说,宗祠建筑是文化空间的重要类型,宗祠建筑不单只是凸显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美,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装饰的艺术美,祠堂楹联、匾额等蕴含中国传统祭祀礼俗与道德伦理的社会美,更是具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当下的宗祠早已没有了过去宗法制度的负面影响,更多是寻根问祖、祭拜祖先、勉励后人、互帮互助等积极效应。 正是因为越来越多海外侨胞以及本土人民寻根问祖,才会让修缮祠堂逐渐多了起来,但保护祠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就算修缮好的祠堂,还会面临天灾人祸,就如2019年的巴黎圣母院一样,被火灾毁坏。 将宗祠数字化也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手段,宗祠的数字化保护成果是实现宗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保存手段的途径之一。 利用现今的技术实现宗祠保护,不单只是保护了宗祠,还传播了宗祠文化。 2020年初的疫情,也让全国各地的艺术馆、博物馆等科普重镇被迫闭馆,甚至各大高校毕业展也转向了线上开展。相比线下科普场所的惨淡,线上2000余项展览却欣欣向荣,百花齐放。360度全息影像、AI、5G VR等多媒介技术通过互联网架起观众与馆内的桥梁,也推动着传统陈列展示向多元互动展示的转变。 VR宗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宗祠文化,而VR宗祠可以让身在远方的宗亲也参观到自己的祠堂,和其他宗亲交流、了解。 甚至可以开发结合中国宗祠文化定制的宗祠趣味知识游戏,线上祭祀H5和设计潮流的文创产品,用年轻的视角让宗祠建筑活起来,重塑生机,为用户构建一个符合新中式审美的生活场景。 无论是修缮宗祠还是编修族谱,都是在为自己的姓氏文化作出了一分力,为传播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修缮祠堂的意义3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