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图片、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 "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二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
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三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四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五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七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八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九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十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族谱
各朝皇族DNA
满族人中确实有这样的传说。
传说北宋灭亡时,北宋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的宗室子弟、嫔妃都被金兵(后来的满族祖先)俘虏,强行迁往北方。后来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绝大部分宗室子弟、后宫嫔妃等都被折磨致死,至于他们是否还留有后代,以及这些可能的后代后来到底怎么样了,目前为止都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或者明确的记载。野史传说,确实有赵宋的宗室子弟幸存了下来,并且改姓满姓。目前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这一点,大部分史学家也认为这是野史杂谈,不值一驳。但是从清朝开始,很多满族人(包括宗室子弟)就相信这一点,并且给出了很多简介的证据。证据一
清朝乾隆道光年间的贵族昭连(礼亲王六世孙)在《啸亭杂录》卷10《宋人后裔》中写道:
两汉以下,只有宋氏最为悠久,虽屡遭变迁,其业犹存。即使亡国后,其后裔也没有遭到酷毒。野史说元顺帝是天水苗裔,事虽暧昧不清,但未必有来头。今日董鄂冶亭总督考自己的宗谱,乃知其先人为宋英宗越王的后裔。后为金人所迁,处居董鄂,以地为氏。数百年之后,尚有巍然兴者,何盛德之至也。”
文中提到的董鄂冶亭,即铁保,满洲正黄旗人,姓董鄂氏。董鄂部是满洲近邻,其主城董鄂城与清代都城赫图阿拉很近,如金人迁赵宋后裔于董鄂,必然波及后来的满洲部之地。宋徽宗、钦宗被俘的地方即五国城,这是清代满洲部兴起之三姓地区,也是符合的。
《啸亭杂录》卷4中说:
五国城在今白都纳地方。乾隆中,副都统绰克托筑域,掘得宋徽宗所书鹰轴,用紫檀匣盛。千余年,墨迹如新。又获古瓷数千件。因得碑碣,录徽宗晚年日记,尚可得其崖略。云于天会十三年寄迹于此,业经数载。始知金时五国城即此地也。”
昭连所记,时间、地点、人物都明确。且他本人是宗室,所以有一定的参考性。证据二
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15《周、隋、唐皆出武川》中得出清末有人认为这是爱新觉罗为赵宋后裔的证据。还有生物学家从遗传学上取得例证证之。虽然这些说法缺乏实在证据,但下列事实应当引起注意:在东北爱新觉罗氏冠汉姓为“肇”或“赵”,并不冠金姓。当代学者金启孮(爱新觉罗宗室辛亥革命后大部分都改姓金)先生说:
数十年来,我对此事十分注意。近年到黑龙江富裕县三家子屯调查时,那里的爱新觉罗确是冠姓赵。后到吉林市遇到一位爱新觉罗氏也冠姓赵。在辽宁听到多位故老相告当地爱新觉罗氏冠姓“肇”、“赵”,并非受辛亥革命的影响。三家子屯的赵喜庆同志还曾和我谈过爱新觉罗应该冠姓赵。见我冠金姓反觉奇异。”证据之三
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3说:
“三姓中有民觉罗。国初之黒津秀而黠者来投,因编为旗。其人以国家有民公之封,因自名为民觉罗。黑津乃‘徽’、‘钦’二字讹音也。在三姓东三千里外散处,至东海边。以鱼为生,即以鱼为衣,故曰:‘鱼皮笪子’,或谓‘黑津笪子’名异而实同也。……余内弟左子恕宜,任伯都纳巡检,知之最详。为余言之。”
姚元之与昭连是同时代人,所记更为可信。证据四
金启孮先生的父亲金光平曾对他说:“满洲人初读汉字,每不能发正确之音,如称‘道路’之‘道’,曰‘多罗’(切音);称桃李之‘桃’曰‘托罗’。若以此规律推之,则‘赵姓’之‘赵’实可发音为‘觉罗’。‘觉罗’者即满洲人读‘赵’字之讹音。”
通过以上几个证据,有些人认为爱新觉罗就是姓赵这个说法不能简单予以否定。
还有传说,爱新觉罗的本来全称是“依耳根觉罗”。‘依耳根的意思是“贱民”和“穷鬼”的意思。没人喜欢用这姓,这是金朝皇帝为了嘲笑羞辱赵姓宗室强行给他们加上的!这姓一直叫了几百年,直到努尔哈赤当政,觉得大家老是穷鬼穷鬼的叫太没面子,于是就改成了爱新(金)。单只允许他自己这一脉改金,其他赵姓支脉也有改的,一般都根据自己所在的旗改成红觉罗,蓝觉罗等等。 只有自己那一脉不肯忘本,仍然用依耳根觉罗,以表示不忘祖先所受的苦难!
——————————————
现代一些民间赵姓宗亲,以及满族宗亲也在研究这些传说,至于可信不可信,确实无法考证。
历代帝王后代
有的。
1、明朝皇室后裔:朱镕基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
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
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
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2、清朝皇室后裔
爱新觉罗·嫮生(1941—),日本国籍,华裔日本人,爱新觉罗·溥杰的次女,现居于日本,育有五名子女。其父溥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1929年留学日本,在1937年与日本皇族亲戚嵯峨家的女儿嵯峨浩结婚。扩展资料
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包括努尔哈赤的六祖以及他们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庭。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代12位皇帝。
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
有的学者认为,清朝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
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
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
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
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朱镕基的传奇身世:朱元璋直系后裔【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