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郡:南朝梁天监(502-519)中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县。 南安堂:源出自周成王之三子,曰名孝镛氏字单,封单叔为南安郡王,“南安郡”取南疆长治久安之意,单叔之后以字号赐封地为姓,后代遂成为单姓。
仁孝堂:待完善(单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辛亥年仁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孝友堂:待完善(有单氏宗谱十卷,(民国)单宗朴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孝友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忠孝堂:祖居山东单县及周边地区。单县为单氏发祥地。
燕诒堂:待完善(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清)单轮等修,清朝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明)单金初撰,清乾隆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忠孝堂怎么写
1、立碑仪式开始:奏乐,燃放鞭炮。
2、祭天地:请敬献祭品供果,向天地生神灵行礼,敬酒(在音乐中)。
3、敬列祖列宗神灵:由本家一人向列祖行礼后献祭酒三杯后敬曰: 父母恩情深似海,祖宗功德无量。我等后人,集聚一堂,为先祖立碑。秉承优良。孝娣永存,祖恩浩荡,以德为本,喻嗣不忘。
愿我家族兴旺发达,富贵其昌。请先祖保佑后人,平安康泰,人丁兴旺,达官显贵、繁荣富强。今日立碑铭志敬祖,惊扰之处请列祖体谅宽恕。
主持人呼 :众后裔行三鞠躬之礼。
4、立碑开始,请各位乡亲,好友动工,放炮,奏乐。
5、洗碑,擦碑,罩屋。请子孙,儿女,外甥男,外甥女碑前尽孝,——完成红布罩碑。
6、请某某为列祖揭碑。
7、摆供品,上香,烧纸 (奏乐)。
8、宣读祭文(全体按次序站好)9、众人拜祭(三拜九叩)一拜祖宗:福泽千秋,祖恩浩荡。二拜先祖:以德为本,秉承优良。三拜父辈:忠孝传家,喻嗣不忘。拜毕起立。
10、分拜开始(在音乐声中进行)。11、立碑,揭碑仪式结束 (燃放鞭炮)。
忠孝堂是什么
忠孝堂,居中,是座关岳孔子殿。 孔子殿居中供奉孔子,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左侧是亚圣孟子、宗圣曾子(曾参),右侧是复圣颜子(颜回)、述圣子思(孔伋)。
关岳殿主塑关羽、岳飞二圣骑马像,。关羽跨赤兔马,左挽缰绳,右提青龙偃月刀,斜首回盼,作“勒马望荆州”状;岳飞骑白马,面容悲壮而恭谨,拱手作迎接十二道金牌状。 关岳孔子殿东西两面,各有一座高亭,东为大忠亭、西为至孝亭。
建筑特色
大忠、至孝二亭,是纯阳观内的主要建筑,,砖木结构,建筑面积各为800多平方米。建筑格调为三重檐八角攒尖盔顶式。三层顶面系筒瓦铺成,最上一层宝顶为青花碎瓷嵌成。亭内正中,有4根楠木柱,长20米、直径50公分,支撑穿斗和抬梁相结合的架梁,架梁无钉无铆,是整个亭宇的主体骨架和乘力。亭子的四周分别是12根直径50公分的石柱,支撑屋面。亭檐下雕有鎏金木刻吊瓜20个,刻工精湛。亭外四周各有44间厢房,厢房的门窗上,配有几何形和卷草花卉的纹饰,有镂空雕花、穿斗式仿清小品建筑的特色。
大忠、至孝二亭,造型别致,巍峨壮观,各式设计都有特别寓意,高三十三米,代表三十三重天;中间四根楠木大柱,喻意一年四季;廊道十二根石柱,是一年的十二个月;檐牙鳌角层层起伏二十四个,为二十四节气;四周辅以四十四间廊房,谐事事如意。两亭一阴一阳,左右相对,阳亭终年干燥,阴亭则常年潮湿。据说如果从空中俯瞰,刚好是太极图上那两个圆点的位置,暗含太极八卦。这种建筑风格,其体量、规模、形制、内涵在国内外绝无仅有,被教科书列为建筑典范,被中国古建筑学家赞为“楼、台、亭、阁相结合的典型古建筑”,“是现代古典建筑中之瑰宝”。亭顶图案,有些像太极图,但又不完全一样,它就是太极图的前身:双鱼图。
大忠、至孝二亭及四周88间廊房内,原有历代忠孝人物塑像2000多尊,现按原样恢复了48尊。
大忠亭
大忠亭内,正中四方各塑有忠臣一人,分别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蜀汉丞相诸葛亮、唐代的郭子仪和李泌。四周还塑有夏代至清代的忠臣精英20名,分别是夏商时代的关龙逢、比干;春秋时期的伯夷;汉代苏武;唐代的魏征、张巡、颜杲卿、韩愈;宋代的包拯、范仲淹、宗泽、陆游、文天祥、陆秀夫;明代的于谦、戚继光、史可法;清代的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等。每尊塑像都有生平事迹介绍,造像或慷慨激昂,或刚直不阿,神韵毕肖,令人敬仰。
至孝亭
至孝亭内则塑有历代著名孝子塑像,布局与大忠亭相同,这些孝子或是皇帝,或为官臣,也有平民百姓,他们的至孝故事感天动地。正中四方的四个人物和故事分别是文帝尝药、孝行感君、打柴供亲、李密陈情。文帝尝药说的是,汉文帝刘恒从小就对母后薄氏非常孝顺,即帝位后,薄太后身患重病,卧病三年不起。汉文帝虽日理朝廷大事,但对母后十分关心,不仅经常侍奉母后,而且亲自尝药喂母,从未间断。他每天一面侍奉母亲,一面批览奏章,治理国家大事,汉文帝的孝名流传至今。孝行感君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郑国大臣颍考叔以他对母亲的孝行感动国君郑庄公的故事,郑庄公曾对其母亲武姜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后来,颍考叔挖了一个隧道,取名“黄泉”,安排郑庄公与武姜在“黄泉”见面,这就是后世闻名的“黄泉相会”。“打柴供亲”则说的是宗圣曾子的孝行。曾参家境贫寒,小时候常一边读书,一边上山打柴买米供养双亲。拜孔子为师后,他专心学习,颇得孔子真传,并著有《孝经》。
至孝亭四周,塑有董永卖身、庞氏孝姑、江革负母、缇萦救父、代父从军、晋人王祥卧冰求鲤、三国东吴孟宗哭竹、陆绩座间怀橘、南朝齐人庾黔娄尝粪忧心、北宋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等,大都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和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启人深思。
至孝亭旁的廊房内,还有孝子故事石刻,原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厅长、四川电视台台长卢子贵先生为之作“孝子故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