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代: 孙坚,生五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朗。 二、第二代: 1、孙策,生孙绍。 2、孙权,生孙登、孙虑、孙和、孙霸、孙奋、孙休、孙亮。 3、孙翊,生孙松。 4、孙匡,生孙泰。 5、孙朗无子。 三、第三代: 1、孙绍,生孙奉。 2、孙登,生孙璠、孙英、孙希。 3、孙虑,无子。 4、孙和,生孙皓、孙德、孙谦、孙俊。 5、孙霸,生孙基、孙壹。 6、孙奋,无子。 7、孙休,生孙、孙、孙壾、孙。 8、孙亮,无子。 9、孙松,无子。 10、孙泰,生孙秀。 人物资料: 1、孙坚 孙坚(155年-192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之吴国的奠基人。 据传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 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 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 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 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 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 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 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 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 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 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3、孙登 孙登(209年-241年),字子高。 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孙吴皇太子,吴大帝孙权长子,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异母兄。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 孙登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 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 嘉禾元年(232年)后还居建业。 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宣太子。 临终时上疏举荐贤才,希望孙权任用他们而使吴国昌盛。 孙权看到奏章后悲伤不已,只要谈到孙登就流泪不止。 4、孙绍 孙绍(生卒年不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吴宗室,长沙桓王孙策之子,吴大帝孙权之侄。 封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 其子孙奉继嗣。 5、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 吴大帝孙权第七子,母潘皇后。 史称吴少帝、吴废帝、会稽王。 建兴元年(252年),十岁登基为帝。 太平二年(257年),十五岁亲政,但一年后(258年)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终年18岁。 西晋太康年间,原先任职吴国的官员戴显将孙亮的遗骨葬在赖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霸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休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亮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翊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匡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孙绍
孙武之子
孙明。
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孙子,孙氏,名武,字长卿。出自妫姓或姬姓。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孙武的远祖其实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妫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妫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妫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即姓陈。
公元前707年,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以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了他的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公子陈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陈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锐意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广纳人才。于是,陈完毅然来到齐国。
陈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陈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也就是当齐桓公非齐裔的高级幕僚。陈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齐桓公说:“点上灯继续喝!”这时陈完很恭敬地站起来说:“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实在不敢奉命。”后人评价陈完这种做法时说:“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这件事是陈完讲仁守义的很好体现。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湣孟庄。田湣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武王婿,名妫满,舜后裔,受封陈,谥号为胡,故世人称为陈胡公,其子孙,即姓陈。公元前,707,弟杀兄,恒换厉,七年后,恒公儿,杀厉公,侄杀叔,为庄公,位七年,其弟继,号宣公,立长子,为太子。公元前,672,宣宠妃,又生子,为讨好,杀太子,立妃子,为太子。公子完,厉长子,恐祸至,逃离陈。完至齐,任工正,管百工。讲仁义,且得体,帮助齐,工与器,盖天下,齐恒公,赐田庄,为隐姓,表感激,姓改田,当是时,陈与田,音相近。原陈完,换田完,娶齐女,家始兴。田完死,号敬仲。敬仲子,穉孟夷,得贵子,湣孟庄。湣孟庄,生贵子,名须无,事齐庄。须生子,名无宇,亦事庄,承遗风,力无比,勇武称,受器重,封大夫,食莒邑。田无宇,生三子。一曰开,二曰乞,三曰书。开布衣,活动在,柏寝台。曾登台,为景公,鼓琴乐,留美名。二子乞,为大夫,事景公,后事悼,封为相,小斗取,大斗施,暗行德,收民心,受爱戴,归如流,田家族,日益盛。三子书,官大夫,因景公,赐姓孙。武祖父,名孙书,孙书子,名孙凭,乃武父,字起宗。景公朝,封为卿。田三代,朝为官,位显赫,权倾时。
孙武历史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他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约在前535~前480年。
孙氏世居齐国乐安。孙武在春秋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以后某一年奔吴,为吴将,参与指挥了春秋末期吴国的争霸战争。《史记》作了简略记载,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具体说,大致应为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前484年的吴齐艾陵之战,以及前482年的黄池会盟。这些都是吴王霸业中的得意之笔,震骇列国的大事,特别是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标志着战争结构的变化和步战的趋向成熟,已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著名大战。最受世人称道,也是使孙武最享盛名的却是他留下的《孙子兵法》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