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族谱从明朝开始叫什么
有很多族谱都是从洪武年间开始的,再往前的族谱大多数可信度不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洪武大移民、明朝鼓励百姓修族谱。一、族谱为何物
族谱是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依托宗法制而产生,表现形式一般是树状图为主,偶有纯文字型族谱,它一开始是用来区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疏远近,能够帮助一个家族的日常活动、嫁娶等琐事。到后来,族谱当中所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了人,还包括了一整个家族的兴衰历史、活动轨迹以及杰出人物,族谱的作用随着其所录内容的丰富也不断发生了改变,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一大助力。
二、洪武大移民
明朝初年曾经发生了一次大移民。因为元朝末期的战乱,各地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崭新的明王朝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各地的壮丁人口显然不足,为了弥补一些地区人口的空缺,朝廷就下令进行移民,先后从山西各地调运人口去往山东、河南、河北各地,来补缺人口数量的不足。这次大移民让许多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和家族,修族谱也就成为了这些人能够认祖归宗,记得自己生于何处的重要依据。
三、政府鼓励修族谱
明朝之前的族谱,通常是世家才会有的。魏晋时期,因为出身能够与做官直接挂钩,那些世家就会修族谱,来维护门第,宋朝时期,当官与家族名望并无直接关系,修族谱这件事情一下子就变得没有那么受到欢迎,官府不帮忙修族谱,修族谱的任务就落到了寻常百姓的家中,修族谱的目的也渐渐变成了维护家族和谐。明朝时期,官方鼓励修建族谱,来帮助家族内部的和谐稳定,但是与此由于攀附权贵的想法太多,一些人就会开始造假,把名人拉入自家的族谱,这导致了各地的族谱花样繁多,名人却没有什么变化,造假现象层出不穷,就导致了明朝时期族谱非常多。关于这个话题,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族谱从明朝开始写到现在
家谱世代传承基本上是从最有本事、名望、财势的一代为第一代,比如著名的秦始皇,接下来是秦二世。如果不是中途被刘邦、项羽夺了权,秦三世、秦四世都会流传下去。
但其实在秦始皇成为始皇帝完成统一之前,秦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著名的《芈月传》中芈月的老公秦惠文王等秦始皇的前几辈子秦国之主的努力,才使秦国成为始皇帝,但秦始皇是第一个完成统一的皇帝,因此他实际上就是秦一世。再说乞丐皇帝朱元璋,朱家祖先也只会从朱元璋作为朱家的第一代,或者朱元璋为了孝心,尊他的父母为朱家第一世,再往上,就没有记录了。但很明显,朱元璋也会有爷爷、曾爷爷,但因为太过碌碌无名,因此基本不会出现在朱家自朱元璋之后的皇族家谱里。
皇家如此,世家大族更是如此。中华第一家族孔家,家谱第一世就是孔子,一代一代传下来。至今还有孔子第77世孙孔德成。除了声名财势显赫的祖先能成为第一世孙,普通家族的第一世可能源于搬迁,比如著名的洪武年间的山西洪洞大移民,河南、河北、安徽等地都有从洪洞老槐树下迁移过来的移民,他们在各地开荒立祖,开枝散叶、延绵子孙,有的一户人家就能发展一个村庄,那么这个第一个立祖的人就是家谱的第一世。家谱是中华民族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的情感维系,每个家族对自己第一世立祖人的选择,实际也是一种弃恶扬善的选择,毕竟,谁都不愿让臭名昭著的人作为自己的第一世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