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出家族谱,比丘尼是女的吗

族谱 编辑:凉峘 浏览量:209

出家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姓名?本来这已不成为问题,但是近有一人出家之后,仍旧用其俗名俗姓,在佛刊上发表一些杂文,并且发布消息,广告教界,所以引起很多人的疑问。从本质上说,

出家人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姓名?本来这已不成为问题,但是近有一人出家之后,仍旧用其俗名俗姓,在佛刊上发表一些杂文,并且发布消息,广告教界,所以引起很多人的疑问。从本质上说,出家之后,仍用在俗时的姓名,虽然违反了传统的常规,但也未必做到了「标新立异」,也许那位仍用在俗姓名的出家人,正想做一番复古的运动?我们考诸佛典,佛世的诸大弟子,在俗时用什么姓名,出家之后,仍用什么姓名,佛陀收受弟子出家,绝不另外给予一个法名,所以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罗睺罗,都是用的俗名或俗姓,尤其是姓氏,往往是随俗的,比如迦叶是姓,所以佛陀座下的弟子之中,就有很多叫作迦叶的,例如陀婆迦叶、跋陀迦叶、郁鞞罗迦叶、摩诃迦叶等等,出家弟子中固有姓迦叶的,在家弟子中,更有姓迦叶的,此一迦叶之姓,且可溯源于释迦佛之前在人间成佛的迦叶佛之族姓,可知迦叶佛的佛号,也是由其族姓而来。即使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也是佛的族姓,所以出家人用俗姓俗名,并不算是新发明。佛教到了中国,最初从西域来的僧人,我们往往皆以他们的国籍,作为他们的姓氏,天竺来的称之为竺某某,比如竺法兰、竺佛朔、竺叔兰等人;月支国来的便称为支某某,比如支娄迦谶与支谦等人;康居国来的便称为康某某,比如康僧会等人;安息国来的便称之为安某某,比如安世高与安玄等人;中国人最初出家为沙门者仍用俗姓,比如严佛调及朱士行等人。但亦多有承用师姓者,跟随何人出家,便用何人的姓氏,比如于法兰的弟子,有于法开与于道邃等人,竺道潜的弟子有竺法友、竺法蕴、竺法济等人。有的出家人是由师承而来的姓,有的则为由于私淑敬慕而得的姓,所以中国早期的僧人,多用竺、支、康等的姓氏。但在西域来的沙门之中,也有很多是用三宝──佛、法、僧为姓氏的(注一),比如佛驮跋陀罗、佛驮什、佛图澄、佛图罗刹、浮陀跋摩等人,均以佛字为姓(佛驮、佛图、浮陀与佛陀的梵文是同一个单字);昙摩罗刹、昙摩难提、昙摩耶舍、昙磨流支、昙摩蜜多、昙摩谶(亦称昙无忏)、昙无竭等人,均以法字为姓(昙摩、昙无与达摩的梵文,也是同一个单字);僧伽跋摩、僧伽跋澄、僧伽提婆、僧伽达多、僧伽婆罗等人,均以僧字为姓,因此在中国出家人中,用佛(觉)字法字与僧字为姓名者,也就多了。至于采用释字为姓的出家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以晋代为始,那是由于道安法师(公元三一二─三八五年)的提倡而来,他在以释字为姓之前,也是以竺字为姓的,故在佛教史上,可以看到释道安与竺道安的两个姓名。道安法师倡导僧人以释为姓的原因,是佛陀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有四姓出家,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达池出。」(《增一阿含经》)(注二)这在各部律中,也都说到。但是道安法师,不唯不曾见过大律,当其创始以释为姓之际,《增一阿含经》尚未东来,嗣由僧伽提婆译出之后,竟能与佛意悬合,所以从此之后,出家人用释字为姓的,便渐渐地普遍了。其实,这也是中国人的发明,因为佛时的弟子们,并未皆以释迦为其姓氏,虽然由于印度宗教的复杂纷歧,并且每一宗教都有其出家的徒众,印度通称出家者为沙门。如要分别沙门的宗教信仰,便不得不以宗教的名目作为识别,比如尼干子外道有沙门,婆罗门教也有沙门,所以在佛教中出家的,便以「释子」作为区别,称为「沙门释子」,使人一听,便可知道这是佛教的出家人。「沙门释子」,只是说明其身分的类别,并不含有姓氏的意义。至于说「四姓出家,无复本姓」,四姓的姓,也只是说明种族的阶级,而非姓氏的意思。印度的社会,将人分成四大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阶级与阶级之间壁垒森严、高下悬殊。婆罗门种的人,永远是高贵神圣的;首陀罗种的人,永远是卑微下贱的,这在印度其它的宗教──特别是婆罗门教的观念中,乃是牢不可破的,唯有在佛陀的心目中,一切都是平等,所以一旦信佛出家之后,不复再有四大阶级的分限,大家都是释迦的弟子。但此并不含有否定俗姓的意思,如以俗姓的数目而论,在印度境内,绝不止于四种姓氏,当亦可知。准此而言,今日的出家人,不以释字为姓,仍用俗姓俗名,也是对的啰?这也未必见得,因为凡是一种好的风尚,成为公认的习惯之后,若无更好的理由与绝对的必要,我们就不必破坏它,破坏了旧的并且是好的,而又不能创立新兴的与更好的,我们是不必破坏的。中国的出家人以释字为姓,虽非原始佛教的规范,但其能将出家弟子统为一姓,也正表达了僧众和合的意义。虽然在今日台湾的户政制度上,要想变更在俗姓名而为出家姓名,乃为户政法规之所不许,但于出家之后,若非负有法律的责任,对于政府的管理及证券契约的签署之外,在佛教之中,仍宜用其法名。否则,便会引起他人对其「身分不明」的怀疑。说到这里,我很希望中国佛教会能够据理力争,向内政部提请,准予出了家的人更改姓名,因在户籍法的姓名条例之中,规定还俗的僧人要更改姓名,竟不许出了家的人更改在俗的姓名,岂非立法的欠妥?难道说,只许僧人还俗而不许俗人出家吗?如在内政部办不通,则当议请立法院提案通过,立法委员中有不少是佛弟子,但愿能以护持僧宝的立场,争取此一提案,完成立法手续,则幸甚矣。我们再说法名之由来,这在原始佛典中,也是没有根据的。佛陀成道之后,从最初于鹿野苑中度五比丘出家开始,直至临将入灭时最后度须跋陀罗出家为止,未尝为其出家的弟子取过一个法名。佛教来到中国,第一个有史可考的中国沙门是严佛调,佛调二字,也许正是他的法名;早期有史可考的另一个僧人是朱士行,士行二字,则不像是法名了。即使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人皆有法名,连朱士行也在但是以后的法派与字辈的建立,却非中国佛教的最初面目,中国最初的出家人,虽然也有师承,但均没有法派与字辈的排列,那是出于越祖分灯以后的禅宗祖师,为了门户的建立,标显徒众的传承,才有法派字辈的名目。其实,早期的禅门宗师,也没有这种打招牌的名堂,比如百丈怀海是南岳怀让的再传,以世俗的观念说,他们是祖孙的关系,但他们二人,皆以怀字为名,其非法派与字辈的传承,自亦可知。再有马祖道一下传天皇道悟,师徒两人同用一个道字,当亦没有法派与字辈可言。法派字辈的开始,可能是在禅门五宗的分张之后,故到相传至今的曹洞宗与临济宗,依旧各有各的法派及字辈。其实禅宗的法脉,自清季干嘉以来,早已失却光辉,所存者仅是派字而已!说起来,今日的出家人,绝对多数是禅门的子孙,试问能有几人真正做着禅门的工夫,接通禅门的法脉了?因此在今日来说,虽然没有反对法派字辈的积极理由,但也不必把法派字辈看得如何认真。禅宗的派辈,是效法中国的宗族谱系而来,但在族谱之中,大房出小辈,么房出长上,这在佛教来说,乃是绝对错误的,佛弟子是以入佛先后分高低,受戒次第别尊卑,怎可用派字的排列论辈分呢?否则便是非法非制,非佛所教!法名这一规矩,也可废止了?这倒不必,佛教到了中国之后,僧人使用法名,由来已久,即在南传的小乘佛教,他们的出家人,也都有其法名,以法名来表示已经进入了佛门,一切重新开始,故由法名的取得,也表明了一个新的人生──佛教的人生。法派字辈的沿袭,乃是不紧要的,法名的使用,却是一桩好事。出家人收受徒众,不一定要承继各宗的字派而取法名,徒众的法名,也不一定专用某一个字作为依准。我想附带提出一点:向来出家人爱用僧字作为姓名,这是对的,但也是错的。僧字是梵音僧伽的简称,僧伽的本义是众,我们中国以三人为众,佛教则以四人为众,四个比丘以上的团体称为僧团,四个比丘以上的会议称为僧羯磨,一个比丘乃至三个比丘,皆不得称为僧伽,只能称作沙门或比丘(比丘尼),如以比丘(比丘尼)称为僧人,那还说得过去──意指僧伽之中的人。所以在本文前面举有几位西域来的出家人,是以僧伽作为姓氏的,今日有人以僧为姓来代替以释为姓,大体上是可以的。但是如以僧字为名,称为某僧或某某僧,那就错了,因为一个出家人是无法代表僧伽的,一个比丘自也不能成为僧伽。还有一些出家人,为了自我谦逊,在书信上往往自称小僧,那简直是污秽了僧宝,你自己可以谦下,岂能代表所有的僧伽全体向人谦下呢?虽在超佛越祖的禅宗祖师,多有用「老僧」自称的,但那不是佛制。批注注一 佛在入灭之时,对阿难规定了比丘之间的称呼,并说:「又诸比丘欲立字者,当依三尊。」(《增一阿含经》卷三七〈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第三经)注二 《增一阿含经》卷三七〈八难品〉第四十二之二第四经:「佛告阿须伦……我法中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不录前名更作余字,犹如彼大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更无余名。」

比丘尼出家族谱,比丘尼是女的吗

《增一阿含经》卷四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第三经:在弥勒佛的时候「比丘姓号皆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

比丘尼是僧人吗

——你说的“和尚”,就是僧人。所谓“和尚”,是个尊称,类似于“校长”,每座寺院也就只有住持、方丈才有资格称为“和尚”,所以佛弟子是不会冒然自称“和尚”或称呼别人为“和尚”的。

你问的问题应该这样来分。

——佛、菩萨、罗汉(包括声闻、缘觉)是超越轮回的觉者,也是我们伟大的导师,他们是属于超越六道轮回以上的高级生命;

——是我们尚在六道轮回里修行并且试图超越轮回的佛弟子,俗家弟子有男居士(优婆塞)、女居士(优婆夷),出家弟子,也就是你眼里的“和尚”,有男众沙弥、比丘,女众有式叉摩那女(带发修行女)、沙弥尼、比丘尼,合计七大类,故称为“七众弟子”或简称“七众”。

小链接:也有按照男出家弟子(沙弥、比丘)、男在家弟子(男居士,即优婆塞)两类;女出家弟子(沙弥尼、式叉摩那女、比丘尼)、在家弟子(女居士,即优婆夷)两类,合称为“四众弟子”或简称为“四众”。所以总结一下:

佛是宇宙中的大觉者;

和尚是沿着佛的成功之路努力去行走的学生,也是我们这些世俗人物的老师。

比丘尼是女的吗

比丘尼和尼姑是中国佛教中的两个术语,它们指的是佛教修行中的两个阶段。比丘尼是佛教修行中的女性修行者,尼姑则是佛教修行中的男性修行者。

比丘尼和尼姑的区别在于她们的修行方式和修行阶段不同。比丘尼是佛教修行中的女性修行者,她们需要遵守比丘尼戒,进行严格的修行和修行指导。尼姑则是佛教修行中的男性修行者,他们需要遵守尼姑戒,进行严格的修行和修行指导。

比丘尼和尼姑的区别在于她们的修行方式和修行阶段不同,但都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