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重修的意义和用处 祠堂重修的意义和用处,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很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其中祠堂在很多地方一直都有保留下来,但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很多祠堂都需要修缮,那么祠堂重修的意义和用处是什么呢? 祠堂重修的意义和用处1 修族谱和建祠堂对我们中国来说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它的意义就是为了纪念家族的先人,也是为了团结一个家族。祠堂作为人们追思祖先,缅怀先祖的一个媒介,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 家族祠堂记录了整一个家族的盛衰,更是整一个家族最圣洁的地方,家族的每一个人都承载着保护它的使命。 一、纪念家族先人 族谱记录了整一个姓氏的族人的发展,包括每一个族人,他的生平,家境以及功绩。修族谱,建祠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纪念祖先,崇仰祖先的美德。记录了整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就是为了能够记录起家族他的本质以及起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记录了家族的最本质的精神灵魂,中国人纪念祖先,同时是在纪念一个家族文化,中国文化。 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于先人的缅怀以及纪念,从真正意义上将中华的优秀传统以及中华民族精神传承至今。 二、加强民族团结 当人们在建祠堂以及发生修族谱的时候,也是在保存家族的历史,家族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宗祠是一个家族血脉的联系的标志,也能够代表一个家族的盛衰兴亡。 所以它可以加强民族的团结,任何一个家族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了振兴自己的家族而做出巨大的努力,因为家族是他们的港湾,也是他们的归宿。当家族里的每一个人将自己的成败紧紧地联系于一个家族的时候,那么这个家族将会变得无比团结,也充满力量。 尽管很多的祠堂都被破坏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愿意掏出资金来拯救这些祠堂,重新修复祠堂。所以如今这些祠堂,更多的是中国历史最珍贵的遗迹,也包含着中国无尽的丰富的历史。 这里曾经陈列过各种各样的书画,也铭刻着无数的族规家训,也收藏了很多宝贵的宗谱,是我们无尽的财富。 祠堂重修的意义和用处2 一、传统的作用: 1、祭祖: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正俗: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兼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 3、教化: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4、权利: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5、法庭: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 这五项作用,其中祭祖与正俗过去现在都一样,只要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至于教化、权利和法庭的作用,尤其是法庭的作用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只能在国家体制、法律、法规、规定和准许的范围之内,主要对团结、凝聚族人合力和约束族人不良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现代的作用: 祭拜的含义是崇敬和缅怀,感悟宽厚与仁爱,是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寻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敬祖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个追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的传承。 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每天都只是跪在祖宗的灵前,很虔诚、很恭敬地祈祷祖先来保佑庇护,而不去劳动创造,结果只能是饿死。 因为仅凭祈愿,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明确祠堂的现代作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祠堂的作用在保持了祭祖和正俗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交流的基地: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健康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最终达到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2、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祠堂本身就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通过了解祠堂的建筑风格、文化起源、社会历史作用; 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先祖的开拓创业精神,历代贤达明智的进取意识等等。达到了解家族、传承、变迁的缘由,掌握家族、民族历史,进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风情。 同时影响、教育族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使家族、社会、国家更加兴旺昌盛。 3、促进与搭建和谐的载体:家族建立一系列的“扶贫助残、奖勤罚懒、标榜立新”等制度,开展“树新风、扬正气、尚科学、促和谐”为主旨的活动。促进家族内部比、学、赶、帮、超,比贡献、学科学、赶先进、帮后进、超先贤。 全面杜绝黄赌毒盗,弃恶扬善、崇贤举廉。对特殊困难族人给予资助,对在各行各业对社会、家族做出突出贡献的族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祠堂建榜铭文,在族内广泛宣传学习,对个别族人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 从而达到族内的事务有人管,族内好事有人传,促进家族内部和谐统一,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和谐。 祠堂重修的意义和用处3 祠堂的作用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祠堂的出现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是儒家礼法巩固皇权社会,缓和社会矛盾,依靠宗法管理庶民的一个准民间法制机构。 那么这个祠堂到底管什么呢? 祠堂实际上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产物。祠堂带有浓重宗教道场的味道,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分别负责宗族各项日常事物的管理。 宗祠充分体现了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宗族家法的各种规制因此开始逐渐完善和严密,其管辖范围涉及管理宗族财产、道德伦理、收支分配、族学费用等等,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为了施行宗祠规法,私刑也随之出现。 所以我们经常从古代的文学作品看到宗祠对于家族严厉的管制,甚至包括“点天灯”、“沉猪笼”这样国家法律之外的刑罚。 清朝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就有族长对“犯伦理者,缚之而沉入江中而呈官”的记载,这简直就是草菅人命。 祠堂的恢复 上面简单介绍了祠堂的来历和作用,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祠堂的出现完全是满足封建儒学道德的建设需要,其根本办法是用姓氏家族的固有的社会纽带形成对人的管制及束缚。而今社会已经不存在这样的社会需求,恢复祠堂建设是需要重新定义的。 如今社会是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用固化的封建道德规范已经是穷途末路。社会上有些人总想恢复祠堂的宗法礼制,无碍乎是想将祠堂权当一个道德法庭。实际上如今无法做到,过去也难做到。 在古代的宗族管理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宗族的管理者霸占宗族财产,私吞宗族经费,徇私枉法,草菅人命的事情比比皆是。这些人哪个不是打着道德的旗号干的全是鸡鸣狗盗之实。 如今社会应该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由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只要不违法,不伤害他人利益,道德层面的自我规范应该交予社会广泛的社会准则来实现。 祠堂的一些现实作用也可以得到肯定,比如家族聚会、婚丧嫁娶、文物保护、普法教育、文化宣传等等,都是一个很不错的工具、场所。 祠堂已经是一个历史文物,随着历史变迁,祠堂已经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中华文明新伦理,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这其中定然不包括祠堂的简单恢复。
宗祠族谱重修意义在哪
祠堂文化的意义 祠堂文化的意义,相信很多村里都设立有祠堂,祠堂里存放着族谱,摆放着各位祖宗的灵位,逢年过节,村里人都会自发前来祭拜,追忆祖先,同时希望祖宗能庇佑后代,来看看祠堂文化的意义。 祠堂文化的意义1 一、祠堂文化 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十年来,祠堂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集中的关切,全国及各省市都将祠堂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且成为迅速增加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很多祠堂的墙壁上,往往挂有“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其中有些如“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属于我们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 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 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 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三、祠堂的文化价值 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祖国与民族永恒历史文化价值的承传。 四、祠堂的传统习俗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祠堂的规格不等,祠堂有三进五开间,白墙青瓦,流檐翘角,也有三进多开规模宏大的,占地几十亩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多数高规格祠堂建筑为木质结构,有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上百米之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 建造祠堂的古人很有消防意识,在祠堂空旷的广场的上有水塘等配套建筑。 五、祠堂的文化保护 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 大多数宗祠、年久失修出现残破的痕迹。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大力组织兴建或重修祠堂,把过去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 当前,分布在农村的老祠堂,一些始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祠堂特色应受到当地乡村文化的重视,这是很有历史价值意义的文化保护遗产。 呼吁,重修重建老祠堂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一件可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祠堂文化的意义2 一、利国利民,以小见大 大家知道,我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间,虽然每隔二、三百年都经历一次改朝换代,但始终保持了国家统一和强大,中华文明没有间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秦王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洪武朱棣,直至明中叶,我国曾几度都以文明昌盛立于世界之巅。有资料称,到明孝宗“弘治中兴”年间,我国GDP曾占据世界总量的三成。 回望历史,我们深感到这都与我国拥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再从思想文化的视角来论析,又看到它有祠堂文化参与其中。 祠堂文化虽然立足于姓氏的根基,发展同姓为一宗,天下百姓,寻根谒祖,又都是炎黄子孙,它一头连着百姓,一头延展到民族和国家。 它倡导仁爱和合,排拒民族矛盾和宗教之争,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倡导自强敬业,富涵革新求索,战胜危难、共同振兴的民族精神。 它成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部份,对于我们国家的统一和谐,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华夏文明历千年而不断,都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西方势力力图西化,思想文化呈现多元的情况下,祠堂文化更显现它是一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基层稳定,抵御西化侵害,守护民族优秀传统的坚强力量。 别看我们这些分布在村落里的小小祠堂,它所具有文化特质和功能如此重要,它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而且世界上唯我独有。我们不要以为是“不管部”管的而小视它。以小见大,高屋建瓴,才会理会它的意义。 二、广参与,接地气,便于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各类社会组织争相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大家可以看看,现在那一个社会组织能有像祠堂这样在城乡普及,哪一个社会组织有这样多的基层民众自动参与! 这充分说明了祠堂建设能顺应形势要求,有着立足基层第一线,联系群众面广,便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突出优势,能体现一种社会管理的“软性”实力。 不少群众对社会道德滑坡意见很大,祠堂在道德教育,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方面大有作为。 有地方发生土地、房产纠纷,宗亲邻里长期闹矛盾,闹到司法部门都难解决,祠堂宗长主动上门做促和工作,就把矛盾给化解了。 蕉城也有一个祠堂,发现有个宗亲家庭婆媳不和,甚至闹得左邻右舍不得安宁,祠堂宗长就先对媳妇讲孝顺,晓之以理,对婆婆讲家庭和睦的重要,终于使婆媳重归于好,影响了一大片,可谓把美德教育深入到群众中去了。 还要特别提到的是,我们热心搞祠堂建设的,都是衷心拥护祖国和平统一。 蕉城区有台胞宗亲的祠堂,都很主动帮助认祖寻亲,为促进和平统一做一份努力。还有不为关注,却很值得肯定的是,有地方祠堂通过敬宗认祖宣传,自觉抵御了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和影响。 许多祠堂帮助宗亲发展实体经济,在引进人才、资金、项目,参与家乡建设方面作出一定成绩。 可见,祠堂落在民间,能“接地气”,很有群众基础,解决问题容易到位。在新形势下,能够承前启后,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一块阵地,助力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力量。
宗祠族谱重修意义何在
修建祠堂的意义 修建祠堂的意义,对于祠堂大家都不陌生,几乎每一个大家族都是有一个祠堂的,祠堂是后代祭祀先辈,悼念先祖的地方,也是家族传承优良精神的场所。下面来看看修建祠堂的意义。 修建祠堂的意义1 祠堂文化 祠堂作为文物建筑,承载了诸多历史、人文、科学、艺术、建筑、民俗等信息,是我国珍贵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几十年来,祠堂的文物价值得到了更集中的关切,全国及各省市都将祠堂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且成为迅速增加的文物保护单位。 在很多祠堂的墙壁上,往往挂有“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其中有些如“君臣父子”、“三从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属于我们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内容 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 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 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 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 祠堂的文化价值 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中国宗祠文化的呈现。家族文化缩小了就是小家文化,放大了就是民族国家文化,祠堂是家族文化的支点所在,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教化后人、凝聚人心的作用,与建设和谐社会一脉相承,不谋而合。家和则国和,族兴则国兴。祠堂里的祖训族规,那些教人学好向善、爱国兴家的内容,是祖国与民族永恒历史文化价值的承传。 祠堂的传统习俗文化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追溯历史的沿革,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农村的'老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祖宗排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祠堂的规格不等,祠堂有三进五开间,白墙青瓦,流檐翘角,也有三进多开规模宏大的,占地几十亩题匾高高悬挂,雕刻着龙、虎、麒麟等吉祥物的石灰岩石鼓分立在门的两侧。 多数高规格祠堂建筑为木质结构,有精美的木雕栩栩如生。一色青砖砌成的山墙气势恢弘,上百米之长,近6米高,看不见一丝岁月侵袭的痕迹,墙钉颗颗可见,墙的侧门上方石刻“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畅醒目。 建造祠堂的古人很有消防意识,在祠堂空旷的广场的上有水塘等配套建筑。 祠堂的文化保护 老祠堂虽然“贵”为文物,但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拿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拨出一定的保护经费修缮,只是让保护工作停留于口头上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是无济于事的。 大多数宗祠、年久失修出现残破的痕迹。一些乡镇、街道、姓氏家族大力组织兴建或重修祠堂,把过去老祠堂的风格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甚至被破坏。 当前,分布在农村的老祠堂,一些始建于明清时代的古建筑祠堂特色应受到当地乡村文化的重视,这是很有历史价值意义的文化保护遗产。 呼吁,重修重建老祠堂应注重保护它原有的风格,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一件可不能少,这是它的历史价值体现,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后人一定千方百计加以保护,这是历史赋予的光荣责任。 修建祠堂的意义2 中国人非常注重传统,也很强调尊老爱幼,对于国人来说做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能忘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家乡,不能忘记自己的祖辈。 毕竟如果没有祖辈一代代辛劳的付出,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所以农村之所以会修建祠堂,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不忘根本,为了更好的铭记和祭拜自己的祖辈,而后来,修祠堂渐渐成了很多村子的一种习俗,也有了更多的用处。 很多村子里的村民之间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亲戚关系的,甚至村子里都住着某一个姓氏的人,而他们的身上都留着相同的血液,村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族。但是到了如今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很多家族内部的关系也不像从前那么亲近。 所以村子会重新修建祠堂,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家族里的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年轻一辈,要让他们意识到什么叫做家族,从而能够凝聚起家族的力量,彼此互相帮助,以便于家族文化的传承,最终让家族能够发展的更久更长远。 现在很多村子修建祠堂是用来供村里的小孩子读书用的,因此祠堂就像是一所学校,村子会专门聘请老师在祠堂里教小孩子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中的道理。老师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还得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有的时候村子里的祠堂是用来商议事情的,就像城市高楼里的会议厅一样。特别是当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村长等村子的管理人员就会聚集在祠堂讨论具体情况,商量到底应该如何解决,甚至有的有时候要召集整个村子里所有的人去祠堂开会。 祠堂在现代社会仍然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它可以凝聚宗族,可以让村民祭拜祖辈,可以提供场所让村里的孩子读书学习,也可以让村子的管理人员在这里进行商讨。 修建祠堂的意义3 对于农村建祠堂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我认为祠堂于我来说是相当于一个根的所在,虽然现在早已经不在村里像以前那样以一个姓氏聚居,但是有一个祠堂的存在,在一些节日相聚的时候心里会记得自己的根在哪里 祠堂里还有族谱,从族谱上可以知道自己的祖上是从哪一年来到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而且以祠堂的形式可以将氏族里的人聚集起来,很多的资源更加方便整合,很多时候也相对比较团结一些。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祠堂这样的形式在南方地区比较盛行,特别是在广东福建海南一带更是十分的普遍,在海南我所生活的城市,村里有一个姓氏的祠堂,一个镇上有一起筹建的庙,在海南里还有一个姓氏的总祠堂。基本上都是可以追溯到第一代从内陆来到海南定居的始祖 然后第一代始祖的后代们分别定居在海南的各个地方,并以姓氏聚居为一个村落,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族谱,记录自己的祖上是哪一年来到这个村落定居。在哪一个村落祠堂有活动,比如建祠堂或者几十年上百年开一次族谱登记族谱的时候,其他地方的同姓氏的兄弟都会来到观礼助兴。 二、在海南,一些姓氏的祠堂会以祠堂的形式建立一些基金会,在同族的小孩有考上大学等事情的时候,可以从基金会里拨资金奖励,还有就是族里有一些大事的时候可以动用这些资金,这样在可以帮助族里其他人的可以让族里一些年轻人可以对于族里的事情更加用心,为族里的未来做一些铺垫。 三、而建立祠堂的意义,我认为除了可以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以外,还可以的就是可以以祠堂的形式聚集祠堂里的其他人,这样很多的资源就更加方便整合,可以以一个抱团的形式去做事,这样的方式让很多在社会势单力薄的人受益匪浅,我想这也是南方地区人们一直以来那么推崇祠堂这样形式的一个原因。以祠堂的形式聚集族人,团结合作,一起创造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