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谱的历史渊源可以看出其最原始的功能就是明辨祖宗世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把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
2、一部完整的家谱,都记载着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最基本的内容。通过修谱、建谱来追根溯源,寻祖问宗,也使自己和家人受到一次很好的祖系传承的亲情教育。如果没有家谱,别说后辈不明祖宗,可说三代之后便无人知晓我辈。
3、家谱,引领同姓宗亲寻根问祖,是子孙的根系所在。家谱是每个家族文化之DNA的传承,也是中华文明的承载。
4、家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
5、传承文化家谱的重要的意义在于文化传承。当代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
6、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
族谱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A、为什么要修谱 家谱在当代,尤其对于历史考古,人类基因研究,遗传病医学研究都是很重要的。作为重要的史料来源,它与国家正史(如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地方志(或某某县志),并成为三大史料来源之一。所以修家谱也不像某些人宣称的那样是搞封建迷信,家谱也是很重要的。我国的某些有历史价值的家谱,至今还被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掠劫并在他们的博物馆里收藏.。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家谱的内容一般分为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B、修谱的作用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是从哪里来的,长辈叫什么。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人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后人缺乏家族观念和宗族意识,不关心也不过问本家族的发展历史。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里,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要走出家门,还要走出国门,这是今后子代裔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宗族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和往来。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祖先,二是下对后代,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家族为社会创下了丰功伟绩,不能从我们这一代或下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祖先竖碑立传,把他们的育人和创业精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或后一代人神圣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C、立谱的意义
家谱又称宗谱、族谱或谱牒,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我国历史上家谱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明清时期私修家谱更是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家谱与方志、国史并列成为祖国三大历史文献。家谱有一定的编写体例,主要记述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贡、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包括著述),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兴衰变化,以及家族的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家谱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历代学者都把谱系之学看作是一门重要的学问,是史学的组成部分。
族谱的科学价值有哪些
祠堂的意义有哪些 祠堂的意义有哪些,很多的地方都有祠堂,祠堂是一个家族繁荣的象征,有珍藏宗谱、纂修宗谱的功能,展示族人先贤俊杰风采的场所,祠堂是供奉祖先的地方,那么祠堂的意义有哪些呢? 祠堂的意义有哪些1 一、传统的作用: 1、祭祖:祠堂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 2、正俗: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兼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 3、教化: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4、权利: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 5、法庭: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是处理家庭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 这五项作用,其中祭祖与正俗过去现在都一样,只要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至于教化、权利和法庭的作用,尤其是法庭的作用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 只能在国家体制、法律、法规、规定和准许的范围之内,主要对团结、凝聚族人合力和约束族人不良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现代的作用: 祭拜的含义是崇敬和缅怀,感悟宽厚与仁爱,是继承和发扬,而不是寻求祖先的庇护和保佑。敬祖是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的一个追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依托与精神安慰的传承。 一个人如果不思进取,每天都只是跪在祖宗的灵前,很虔诚、很恭敬地祈祷祖先来保佑庇护,而不去劳动创造,结果只能是饿死。因为仅凭祈愿,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所以明确祠堂的现代作用意义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祠堂的作用在保持了祭祖和正俗的基础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团结交流的基地:族人通过在祠堂内进行一系列传统健康有益的活动,进一步调动族人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团结族人、增强凝聚力,促进交流,增进友谊,最终达到互帮互敬,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的。 2、传承和发展乡俗文化的平台:祠堂本身就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博物馆,是家族内的精神家园。、文化起源、社会历史作用; 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先祖的开拓创业精神,历代贤达明智的进取意识等等。达到了解家族、传承、变迁的缘由,掌握家族、民族历史,进一步掌握民族文化、民族风情。 同时影响、教育族人,特别是年轻人要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为家族、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使家族、社会、国家更加兴旺昌盛。 3、促进与搭建和谐的载体:家族建立一系列的“扶贫助残、奖勤罚懒、标榜立新”等制度,开展“树新风、扬正气、尚科学、促和谐”为主旨的活动。 促进家族内部比、学、赶、帮、超,比贡献、学科学、赶先进、帮后进、超先贤。全面杜绝黄赌毒盗,弃恶扬善、崇贤举廉。 对特殊困难族人给予资助,对在各行各业对社会、家族做出突出贡献的族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在祠堂建榜铭文,在族内广泛宣传学习,对个别族人的不良行为进行约束和制止。从而达到族内的事务有人管,族内好事有人传,促进家族内部和谐统一,进一步推动全社会的和谐。 祠堂的意义有哪些2 祠堂的作用 祠堂是有凝聚力的地方。一个家族有血缘关系的人,通过祠堂被聚拢在一起,形成较稳定的社会共同体。祠堂文化也是社会组织民俗中的一部分。旧时的祠堂有很多作用,一个宗族,一个村子,都是要有的祠堂的。 祠堂建的好坏在旧时是关系到家族荣耀的问题,应该现在也不会例外,当然这肯定是要有经济基础才能完成的。所以祠堂往往建的要比民居更好。 祠堂怎么建好 第一点,祠堂一定要选好地址场所,因为在古代是比较注重风水的,在古人看来,风水好的地方,是比较适合居住的,象征人事兴旺,盼望令后代富贵、显达。而一般祠堂设计的时候,是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明堂宽大,方正,背山面水,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要求坐北朝南,左右互衬,四势均和。 第二点,地址尽量是要避开居民楼,学校,工厂等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的,因为背山面水,更讲究地灵人杰,文运亨达,人丁两兴。 第三点,地址选好后,在祠堂修建的时候也有一定讲究,就是祠堂内部结构,布局,尺寸都是十分讲究的,建祠堂是不同于其他民宅的,是有比较严格的规定的。 第四点,祠堂修建的时候,也是要选择吉日吉时开工,祭祀的,在古代,巧用天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点,格定坐向,祠堂的坐向一般是不能随便立的,因为一个祠堂是关乎全村或者一个家族的兴衰荣枯,所以在坐向上也很讲究的。 第六点,如果没有地利,那么我们就需要进行人工打造了,就比如堆山,掘池,填缺,放水,植树,种草等方面。 第七点,现代的祠堂的修建,也是要从坐势,朝案等地方去布局,并且空间要很大,建筑要求高大,材质也要好,采光要足。 总得来说,现代我们讲究祠堂设计时,还是要注重风水,注重建筑的地势,修建时间,而最理想的祠堂应该是在靠山面水的地方,有祠堂,有龙脉,地势前低后高,这样修建的祠堂会更好。 祠堂的意义有哪些3 什么是宗祠、宗祠的意义有哪些? 1、宗祠即是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场所,是宗族的象征。宗庙制度产生于周代。上古时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庙,宗庙为天子专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个家族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 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中心。祠堂中的主祭---称宗子,管理全族事务称宗长,还有宗正、宗直等职。宗祠体现宗法制家国一体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团结的场所,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不但巍峨壮观 而且注入汉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相映,成为地方上的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汉族民俗文化的代表。 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2、宗祠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可蔑视的姓氏宗族文化,由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就产生了姓氏文化,全世界任何国家的姓氏文化都没有像中国这样延续数千年来都没有间断 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其发展甚至受到严重批判,但作为一种宗族文化,一种植根于百姓骨髓的传统,还是迅速地在中国大地蔓延生息,香火不断,最具象的一面,即是宗祠文化。 宗祠,习惯上多被称为家庙、祠堂,是供奉祖先神主(即俗称的牌位)、宗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崇拜祖先并立庙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后期即已存在。明世宗采纳大学士夏言的建议,正式允许汉族民间皆得联宗立庙,从此宗祠遍立,祠宇建筑到处可见。 宗祠原为“追远、报本”的目的而兴建,所以在建筑规制上要体现出礼尊而貌严。自南宋到明初,一般的祠堂都是家祠。特别是自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举办宗族事务、修编宗谱、议决重大事务的重要场所。 宗祠,除了作为祭祀场所之外,还是执行族规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礼、婚礼、丧礼基本上都在祠堂进行的。有的宗族规定族人之间或族人家庭之中发生争执,都要到祠堂中裁决。 在封建时代,祠堂在一定意义上又成了衙门,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质。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 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堂号就知道本族的来源,纪念祖先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也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自然也有不少家族远赴重洋,在海外定居,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 于是,由一个祠堂又衍生新的祠堂来。 宗祠,虽然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在当今则有其新的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复,族谱被续修,而海外华人则不断翻新旧宗祠,联络故众。 可以说,今天的宗祠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只具有帮助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互相协作的积极意义,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产生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