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钱人纳妾有什么仪式,有婚礼吗,拜天地吗?妾不可以入宗谱吗?宋朝规定了结婚年龄为“男十五,女十三,并听婚嫁”,宋朝还规定如果丈夫三年不回,六年没有音信那么妻子可以离婚和改嫁,但是“妻擅走者徙三年,改嫁者流三千里,妾各减一等”,相前世而比妻子地位相对提高,但男尊女卑现象仍然存在。
明清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最终形态,较前比婚姻等级观念稍所下降,而且在《大明律 戸律 婚姻》中甚至规定在订婚中要告诉婚姻身体情况等,这颇有后世优生学思想。
二:娶妻纳妾的形式与内容
古时娶妻不仅是为了延续血脉,更是处于显示伦理纲常,而且为合两家之好,所以礼制在娶妻过程中极为明显,按儒家《礼记》记载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六部,即“六礼”。
“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允许后送上礼物——雁(雁为随阳之鸟,是为了象征妻从夫这一原则)。
“问名”,媒人问女方姓氏,这是为了了解对方是否与自己同姓,因为古人通过观察得知“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纳吉”,男方得知女子姓氏后占卜如果得到吉兆就回报女家。
“纳徵”,即订婚,纳徵要送帛,鹿皮等礼物给女方。
“请期”,男方择定迎亲的日期。
“亲迎”,即男方在指定日期亲自到女方家迎娶。
六礼的制度过于繁复,宋代被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种礼,而且送“雁”后来也被变为送羊、酒和彩锻,这对野生动物保护也是一大进步。
纳妾,相对娶妻则极为简单,“纳”这个字相对“娶”来说有低位的感觉,而且妾也可以用买。郑玄在《礼记》的笺注里曾经注释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可见妾的地位是极为卑下的。一般来说妾的纳娶需要妻的同意,多为妻老年无子,但纳妾也可能是从嫁、私奔、赠送、官配等,其中从嫁即为“媵”,在《尸子》中曾推测娥皇女英嫁于尧即为媵制。从纳妾的制度来看,妾与妻的地位也是无法比拟的,而且妾的宗族与夫也不为秦晋之好,相对来说更像是商人与顾客的关系。
三:婚姻之义
婚为妻之父,姻为夫之父,从字面来看,婚姻确实为双方父母的一次联姻,纳妾相对来说草率的多,其意义也基本局限于延续血脉,所以无法与娶妻相提并论。纵观中国古代娶妻纳妾史,基本来说充满了父母包办与男女不公,研究古代娶妻纳妾制度对后世夫妻家庭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以我国为代表的儒家世界夫妻关系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夫妻关系对比来研究对世界女权运动也有积极影响。研究中国古代娶妻纳妾制度是有重要意义的。
追问:
那有没有规定纳妾不得着大红色?
回答:
妻是大红,妾一般都 是粉色为主
古代妻子入族谱吗
在古代名门望族能娶几房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完全根据个人意愿。
民间大家族的规矩是,正室(也就是妻)一般只能有一个,元配即为正室,元配去世后的续弦也为正室。正室是被法律和宗族所承认的婚姻关系。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则是指正室在家中的权力地位。
侧室(也就是妾)则不然了,没有人数的要求,随心所欲。侧室的地位十分低下,比丫头、佣人高不了多少,侧室不能登堂入室,不能出席正式场合,甚至不能与正室及其子女同桌吃饭。侧室也是不作为婚姻关系的,侧室的娘家也不被夫家承认为亲家,侧室死后既不入族谱,更不能入祖坟。侧室一般是不敢挑战正室的权威的,如果侧室犯了错误可以被夫家和正室随意处置。当然这是一般情况,也会有极少数例外。
侧室的子女是入族谱的,但是地位也是不能与嫡出的子女相提并论的。
古代妻子入族谱叫什么
封建社会,妻称之为“娶”,而妾称之为“纳”。虽说同是女子,但因为一个是“娶”,一个是“纳”,在主家的地位不同,能够享受的待遇也不同。本是同一家人,“妻”死后能够入族谱,而“妾”因为其身份低微,连族谱都入不了,可见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残忍。
古代娶妻是要女方送聘礼给男方家庭的称之为“嫁妆”;而纳小妾主要纳的是家庭贫穷、年轻漂亮的女子。这些家庭迫于生计,用自家的女儿作为交换换取钱财,并不会给男方“嫁妆”,这就使得男方家庭并不重视小妾,更不要说入族谱这种光荣的事情。妻子和小妾同样是用来服侍自己丈夫,并且负责延续香火,但小妾的地位和丫鬟差不多,只是男主用来打发空闲时间的工具。对于家中大规模和需要出头露面发活动,小妾是不能参加的,只能远远的观望。有时候小妾做错了事,还有可能被男主和正妻毒打。都说“母凭子贵”,但小妾并不能依靠生孩子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古代礼法规定:妻是妻,妾是妾,即便是小妾生了长子,也得过寄给正妻抚养,当正妻生了嫡子后,也不会归还小妾的孩子。小妾永远只能是身份低微的下人,正妻则可以依靠生了嫡子而享受荣华富贵,平平安安过完自己的一生。社会地位低下导致小妾一生的命运十分悲惨。但还是有一些小妾依靠自己的善解人意得到了男主的爱惜。反观正妻,虽然处于尊贵地位,但如果得不到男主的爱,拥有再多的财富和地位也是悲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妾在封建社会的地位一直都很低下,即使在会取悦男主,入族谱这种事情依旧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