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2、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3、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
4、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5、王李佑: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6、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巴州。
7、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8、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参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9、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10、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11、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12、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13、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贞观之治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 [11] ,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是族谱吗
李世民为赵郡隆庆李氏之后,属于关陇集团之一,与北周皇室和隋朝皇室的关系密切。其先祖为南北朝时期的李虎,他因功被封为西魏北周的八柱国之一,封陇西郡公。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封李虎之子李昞为唐国公,后由李昞之子李渊继承爵位。在建国之后,以唐为国号。
唐朝皇室有浓厚的鲜卑色彩,他们也与其他鲜卑贵族通婚,如李昺之妻为独孤信之女;李渊之妻出身河南窦氏,为宇文泰外孙女;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出身河南长孙氏,她们都是拓跋鲜卑贵族。
李世民是族谱第几代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但不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李姓由来有几种说法:
1、出自赢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出自赢姓。
2、出自姬姓。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
3、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4、唐王赐姓。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