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
伏羲氏(太昊)——咸鸟(韩亳)——乘厘(钟离)——后照(巴人始祖)
神农氏(炎帝)——炎居(察里津)——节并(九凤、加蓬)——戏器(灵
恝、伯陵)——祝融(互人、腓尼基)——共工(康回)——后土(皋落氏)—
—噎呜(榆罔)——岁十有二(蚩尤)
轩辕氏(黄帝)——
五帝:
穷桑氏(青阳氏、帝挚、少昊)——高阳氏(帝颛顼)——高辛氏(帝喾)
——伊耆氏(帝尧)——有虞氏(帝舜)——
三王:
夏后氏(大禹王)——有商氏(汤王)——有周氏(武王)——
赢秦氏(女真)……
注:
1、《山海经》中的“帝”不定指,有时指炎帝,有时指黄帝,有时指其它。
如“帝命重献上天,命黎穷下地……”,指帝喾。(《大荒西经》);“先人伐,
帝于此取之”,指帝舜(《大荒东经》)。又,“禹命竖亥(坚庭)……”又曰:
“帝命竖亥……”,这里“帝”指大禹。(《大荒东经》)
2、帝俊(去亻),不专指帝喾;有时指黄帝,有时还指帝舜,“帝俊(去
亻)”可当“帝君”或“帝尊”解。帝喾名俊(去亻),但“俊(去亻)”不专
指他。如“帝俊(去亻)生帝鸿,帝鸿生白民……”(《大荒东经》),“俊(去
亻)”就指黄帝,因为少昊又号帝鸿氏,“白民”就是白族、秘鲁之先民。又,
“帝俊(去亻)妻常羲(娥)”,“俊(去亻)”就指帝喾,他的第四妃为常娥
(维纳斯),生厌越(三危、塞尔维亚之先民),即后来的帝挚,尸位九年为帝
尧所取代(《大荒西经》)
上古八大姓氏起源
远古八大姓氏的由来如下:
1、姬姓
轩辕氏、青丘氏等上古部落皆为姬姓。司马迁在《》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依殷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而后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秦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伯益等,都被当做是黄帝的后代。后稷为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分封诸侯或方国,其中姬姓国53个,这些姬姓国以国为氏,形成了今天的大多数姓氏。
翻阅《中国姓氏大辞典》不难发现,汉族不少姓氏都是由姬姓演化而来的。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汉族姓氏的起源。2、姜姓
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姜为姓,神农氏、共工氏、有邰氏、吕氏皆为姜姓。姜姓还是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
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3、姒姓
姒姓起源于大禹。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黄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鲧之封国)、夏后氏(大禹之国)、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
4、嬴姓
嬴姓,起源于少昊,因其母亲在瀛水生育了他,便以嬴为姓。其后裔伯益,被舜赐姓为嬴。
5、姚、妫
姚、妫同源,都是起源于舜。《通志·氏族略》记载:"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6、妘姓
妘姓,起源于祝融氏。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己本出自嬴姓,少昊德衰,颛顼兴起,固己姓复为颛顼所统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上古姓氏及其演化
上古大姓是源于母系社会的。只要是同一个姓氏的,就表示是同一个母系出来的,也就表示着两者间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在上古八大姓中都是女字旁的姓氏。所以这些都是一些老祖母传下的。那么都有哪些姓氏呢?一起到 民族文化 看看吧!姞,都是起源于黄帝轩辕氏黄帝其实姓公孙姜起源于炎帝神农氏或神农姓烈山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妫、姚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子姓或殷(依燕引)姓为商朝祖先阏(e)伯火祖的姓姜、姬、姚、嬴、姒、妘、妫、姞。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上古八大姓,都从“女”旁,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同时这些姓氏在经过漫长的世袭与演变过程中而变化,尤其是在周朝周天子姬发分封诸侯国后,许多贵族为纪念封地而改姓,就因此演变成了今天的姓氏,可以说,中国目前的大多数姓氏都是由此八姓演化而来的。姬、姞同源,都是起源于黄帝轩辕氏姜起源于炎帝神农氏妘起源于帝喾高辛氏嬴起源于少昊金天氏妫、姚同源,都是起源于帝舜姒起源于大禹姬姓——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姜姓——齐、申、吕、许等国嬴姓——秦、徐等国芈姓——楚国子姓——殷人后裔的宋国姒姓——夏人后裔的杞国、越国妫姓——帝舜后裔的陈国、以及战国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