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宗亲和世族是什么意思
冷暖自知的回复
两班,是古代高丽和朝鲜的世族阶级。
李朝中期以前,指以功臣、贵戚等贵族为核心的文武官吏,16世纪下半叶以后,指以新进士人为主体的统治阶级。高丽初期制定文武官人身份制度,朝仪时,文官位列东侧,称文班或 东班;武官位列西侧,称武班或西班,合称文武两班或东西两班,简称『两班』。
“两班”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称高丽时期住在京城东边和西边的贵族的官员。另一种说法指上朝时,君王坐北向南,以君王为中心,文官排列在东边,武官排列在西边,之后,两班专指上朝会的官员延伸到两班官员的家族及家门。两班的子弟通过科举和荫职取得官位,同时也通过婚姻关系来维持两班的地位,因此两班阶级具有世袭的特色。李朝两班官职
东班阶
堂上官:大匡辅国崇禄大夫(正一品)
辅国崇禄大夫(正一品)
崇禄大夫(从一品)
崇政大夫(从一品)
正宪大夫(正二品)
资宪大夫(正二品)
嘉义大夫(从二品)
嘉善大夫(从二品)
通政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参上官:通训大夫(正三品堂下)
中直大夫(从三品)
中训大夫(从三品)
奉正大夫(正四品)
奉列大夫(正四品)
朝散大夫(从四品)
朝奉大夫(从四品)
通德郎(正五品)
通善郎(正五品)
奉直郎(从五品)
通训郎(从五品)
承议郎(正六品)
承训郎(正六品)
宣教郎(从六品)
宣务郎(从六品)
参下官:务功郎(正七品)
启功郎(从七品)
通仕郎(正八品)
承仕郎(从八品)
从仕郎(正九品)
将仕郎(从九品)西班阶
堂上官:大匡辅国崇禄大夫(正一品)
辅国崇禄大夫(正一品)
崇禄大夫(从一品)
崇政大夫(从一品)
正宪大夫(正二品)
资宪大夫(正二品)
嘉义大夫(从二品)
嘉善大夫(从二品)
折冲将军(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参上官:御悔将军(正三品堂下)
建功将军(从三品)
保功将军(从三品)
振威将军(正四品)
昭威将军(正四品)
定略将军(从四品)
宣略将军(从四品)
果毅校尉(正五品)
忠毅校尉(正五品)
显信校尉(从五品)
彰信校尉(从五品)
敦勇校尉(正六品)
进勇校尉(正六品)
励节校尉(从六品)
秉节校尉(从六品)
参下官:迪顺副尉(正七品)
奋顺副尉(从七品)
承义副尉(正八品)
修义副尉(从八品)
效力副尉(正九品)
展力副尉(从九品)宗亲阶
堂上官:显禄大夫(正一品)
兴禄大夫(正一品)
绥德大夫(从一品)
嘉德大夫(从一品)
崇宪大夫(正二品)
承宪大夫(正二品)
中义大夫(从二品)
昭义大夫(从二品)
明善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参上官:彰义大夫(正三品堂下)
保信大夫(从三品)
资信大夫(从三品)
宣徽大夫(正四品)
广徽大夫(正四品)
奉成大夫(从四品)
光成大夫(从四品)
通直郎(正五品)
秉直郎(正五品)
谨节郎(从五品)
慎节郎(从五品)
执顺郎(正六品)
从顺郎(正六品)
仪宾阶
堂上官:绥禄大夫(正一品)
成禄大夫(正一品)
靖德大夫(从一品)
明德大夫(从一品)
奉宪大夫(正二品)
通宪大夫(正二品)
资义大夫(从二品)
顺义大夫(从二品)
奉顺大夫(正三品堂上)
堂下官/参上官:正顺大夫(正三品堂下)
明信大夫(从三品)
敦信大夫(从三品)
Angus01的回复
问题一:冠礼是什么意思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抚礼。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冠礼,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冠礼具体浓郁的中国味,在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礼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也称成丁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 问题二:冠礼中的冠具体长什么样?急求 5分 baike/wiki/冠礼 你看看 里面有 问题三:加冠是什么意思 加冠 [jiā guàn] 详细释义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著冠。 问题四:冠礼的冠服制度 根据《通典》、《明集礼》等礼典的记载,历代建立了从天子至士庶,各阶层不同的冠礼冠服制度: 大戴礼记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五礼精义》则说,天子五加衮冕。汉代,天子四加。魏则以天子至尊无加进之礼,故一加衮冕。唐、明,都是一加。汉改皇帝冠礼为加元服。初加缁布进贤,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东晋诸帝冠仪,一加帻冕,脱帝绛纱服,加衮服。北齐,先著空顶帻,次介帻绛纱袍,次衮冕。唐初,著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绛纱袍,次加衮冕服。明朝,先服空顶帻绛纱袍,次加衮冕服。 家语以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齐再加。隋复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北齐空顶帻公服加进贤三梁冠,再加远游冠。隋空顶帻远游冠,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唐初服空顶黑介帻双童髻玉导宝饰采衣,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十八梁,三加衮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 皆三加,唯刘宋一加。魏初加皮弁,次长冠,次进贤冠。唐初服双童髻,初加缁布冠,再加远游冠,三加衮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绯罗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仪礼士冠礼》冠服:冠者初服:采衣、。冠者加冠前:缁、笄。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黄裳或杂裳。缁带、爵。冠缁布冠,用缺项固定,加青组缨。用黑屦,青色、、纯,边饰半寸。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积(素衣、素裳),用白缁布为之。素、缁带。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屦,缁纯,边饰半寸。冠者三加:爵弁服。丝制玄衣,裳,缁带,。爵弁外玄里红,加笄,加缁色边的。屦,黑纯,边饰半寸。(详细解释见后)《朱子家礼冠礼》冠服:《开元礼》、新旧《唐书》、《宋史》礼仪志皆不载庶人冠礼,唯《宋史》舆服志有朱子定冠礼之证。然则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贤,其渊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后代尊之。根据《明集礼》载,明代士庶冠礼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礼》之制。童子服:双,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初加:缁布冠,服深衣、大带、纳履。宋代,好以幅巾代缁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三加:幞头,服公服、革带、纳靴、执笏。或衫(父亲无官者),纳靴。 问题五:行冠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行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 问题六:冠是什么意思 冠笄[guān jī] 读音:guàn ji 固定冠的簪子。《宋史礼志十八》:“冠笄、冠朵、九四凤冠,各置于盘,蒙以帕。” 1.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 郑玄 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 2.指成年男女。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戴名世 大逆,法至寸磔,族皆弃市,未及冠笄者,发边。” 3.梳头戴帽,指僧尼还俗。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卷五:“ 后主 曰:‘僧尼犯淫,使其冠笄。’乃是遂其所欲,姑令礼佛自忏。”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问题七:冠礼的具体要求 1.《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岁、女子16岁为成人的年龄门槛。冠礼基本上在此时举行。2.行冠礼的年龄也会因不同地方而别。福建省多数地方都以十六岁行冠礼,俗称“做十六岁”,不分男女。据《霞浦县志礼俗》记载:“霞俗,于十六岁时行之。以道士代巫祝,不于祖庙,而以家堂建坛保安,仿古大祝祈福泽求永贞之意,俗称‘做十六岁过关’”。3.礼俗当因时而变,18岁成人已是现代人的共识,学校组织的十八岁“成人仪式”,可谓是新式冠礼。“18岁成人”不仅符合时代特点和法律要求,也结合了当代青年人身体发育成长的规律,因此我们建议:举行冠礼的时间,最好在行礼者18岁生日前后。一些已过18岁的年轻同胞,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冠礼的实践愿望,虽然已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但也可以参加冠礼活动。宜在20岁之前而不宜过晚。冠礼的日期,古人是通过“筮日”即用占筮的方式加以确定。此当弃之不用。我们建议,具体日期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单独举礼时,定在成人者生日(公历农历皆可)或对其有重要意义的日子。(各家庭根据具体情况酌定)考虑到成人者基本为有上学时间安排的中学生,我们建议,举礼日可向学校请假一天(或半天),而学校也应该给假一日以方便孩子们在家举行冠礼。(期待这能成为一种传统)2.集体举行冠礼时,宜定在有文化内涵及纪念性意义的日子。比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女儿节(特别适合女孩子行笄礼)、黄帝诞辰日、孔子诞辰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等。 古时冠礼在“家庙”之中进行,并且在正堂东边还需搭建设施,称为“东房”。考虑到现实情况,我们建议,单独举礼时,可在家庭及附近的开阔地带。集体举礼时,可在学校广场、学校大厅、公共文化场所(尤以文庙等处为佳)等地。尤其是单独举礼时,因为现实居住条件的制约,应该灵活处理。如果有单独的庭院的,可在家里的庭院中进行。如果是住高层楼房的,在家居面积很大的条件下,可以把客厅专门腾空,做适当的布置后举行。否则,居住面积不大的话,还是最好到小区广场、草坪等比较开阔的地点举行。也可以暂借一些公共文化场所的厅堂等进行。为了其神圣性,必须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场合。古时行冠礼有所谓“阶”的讲究,有司(捧冠的人,也称执事)依次排开,正宾在为冠者“三加”时需要依次走下不同的“阶”。曾有实践者,在院落地面上划出房子及阶型,我们认为其实可以不必过于拘泥。只要掌握大致的方位讲究,有司依次托盘捧冠站好就可以了。 参照古礼要求,结合时代实际,我们建议组织以下人员参加冠礼(也未必需要过于拘泥,可根据实际情况酌定)。这是单独举礼时的人员,若是集体冠礼,可酌情增加规模。1.冠者1人(就是举行成人仪式的成年者本人)2.主人2人(按照古代的宗族制度,必须由宗子等男性宗亲长辈担任,一方面严格的宗族制度在今天并没有普遍流传;主人只限定于男性宗亲,本身具有一定历史观念的局限,当今作为主人的,冠者的父母双亲比较合适。)3.正宾1人(就是为冠者担任加冠的德高望重的那个人)对即将成年的男孩子,必须强调其作为男性的社会角色,正宾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向导和社会楷模。其威严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儒家文化里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请德高望重的师长担此责任也是不贰之选。)4.赞者1人(就是协助正宾加冠的助手,也协助冠者梳发、更衣等,可选择师长、兄姊、好友等适当人选)5.有司3人(即为冠者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可选择好友、兄弟姐妹等适当人选)6.客人若干(可邀请师长亲友等若干人观礼) 宜遵循古制,以周制、汉......>> 问题八:古代男子“未行冠礼”中的“冠礼”是什么意思 华夏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男孩子的叫作“冠礼”,女孩子的叫作“笄礼”。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他们: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人的责任、履践美好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 问题九:弱冠之年的冠是什么意思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问题十:古文中的冠有几种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 古文中的冠有2种读音,详解如下: 冠 [guàn] 〈动〉 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又如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precede;crown with;surpass]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加在前头 [precede]。如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名〉 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左思《咏史》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排于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champion]。如夺冠 [语]∶冠词的简称 [article] 另见 guān 冠 [guān] 〈名〉 (会意。从“冖”( mì),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同本义 [hat]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 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 明 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十而冠;冠礼;冠巾;冠玉(帽子上装饰的美玉。后多用来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与佩玉。亦指官吏士绅);冠绶(礼帽与印绶) 顶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为足而耸立于地的大石) 指突起像帽子的东西 [cap-like object]。如树冠;花冠;冠珥(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冠锈病 公鸡头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b]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加丁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如鸡冠 另见 guàn...>>
洛尘的回复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因为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希望工程,可以通过家族援助,如果每个家族都能自我解决,那么就不用到社会上寻求帮助了。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大,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而且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修好家谱,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修家谱是敬祖先的表现,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这是错误的,其实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这就是朴素的宗教。不仅我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山东来认祖寻根。所以我们这代人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明给继承发扬下去。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见证!
-
谁让舞剑老人进的幼儿园今日热榜 · 120人浏览11月的扬州早晨还裹着层清寒,王女士攥着4岁儿子的小手套往幼儿园走,刚拐过操场拐角就停住了——七八位穿藏青太极服的老人正举着长剑,在孩子们平时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草坪上“唰
-
约5万名韩菲混血儿寻找失联父亲今日热榜 · 150人浏览在菲律宾马尼拉的贫民窟里,17岁的玛丽娅抱着3岁的儿子蹲在路边,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儿子的韩国父亲留下的“最后线索”。纸条上写着:“韩国、18岁、你信吗?”字迹歪歪
-
中方延长对多国免签政策名单来了今日热榜 · 161人浏览最近打算邀请外国朋友来中国耍,或者有海外亲友想过来的小伙伴,赶紧把这条消息存进备忘录——中方刚官宣:多国免签政策延长到2026年12月31日,还新增了瑞典! 先把“核心信息”捋清楚
-
“一觉醒来导航都变了”今日热榜 · 66人浏览11月1日,台湾歌手黄安在社交平台发了两条消息,字里行间都是藏不住的开心——“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因为他发现,从前在台湾开车只能用苹果自带谷歌地图的“闹心日子”,突然就“
-
双胞胎姐妹玩石头剪刀布默契度100%今日热榜 · 191人浏览11月12日上午,许昕妻子姚彦晒出的一段聚会视频,把网友的“快乐开关”直接拧到最大——镜头里的全红婵,正举着一只摊开的“布”手,对着许昕5岁儿子XYK的“石头”笑得直捂嘴,那股子亮
-
12岁女孩做外贸3个月卖了10万今日热榜 · 79人浏览广州黄沙文具批发市场的一间小店前,12岁的初一女孩小棠(化名)举着一盒荧光笔,仰着头跟对面的外商说:“This pen’s glow lasts 8 hours, perfect for journaling and marking(这支笔的荧光能保持8小时
-
马斯克称5年后不再有手机和App今日热榜 · 122人浏览最近科技圈的“未来清单”里,马斯克又加了条炸街的——在乔·罗根的播客里,他直截了当地说:“5年后,你手里的智能手机、装的那些App,全要‘下岗’。”作为干了十几年新闻的老编导,
-
南通唯一输的一场是决赛今日热榜 · 89人浏览11月1日晚的苏超决赛场,当泰州队最后一粒点球稳稳罚进时,南通队门将瘫坐在门线上的身影,成了全场最让人揪心的画面——这支本赛季一路“开挂”的球队,终究没能把“不败金身”保持到
-
95后村支书把留守村变网红村今日热榜 · 24人浏览河南鹤壁三家村的傍晚总飘着热乎气儿。7点不到,村口助餐点的大铁锅就“咕嘟咕嘟”熬着丸子烩菜,排队的老人攥着保温桶,见着穿红围裙的张桂芳,都笑着喊:“小芳,今天的面汤熬稠点
-
郑丽文就两岸关系强势回应外媒今日热榜 · 191人浏览距离11月1日接下中国国民党的担子只剩24小时,郑丽文把对两岸关系的态度,揉进了一场对国际媒体的“直接对话”里。 10月31日《》放出的专访片段里,德媒记者的问题像根“带刺的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