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二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左右。褚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列入前一百大姓。褚氏位列宋版《百家姓》第11席,褚姓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说是出自河南。春秋时宋国恭公的儿子子石由于德行可嘉,被恭公任命为“褚师”,相当于今天的市长的职位,其子孙就以此作为自己的姓氏。关于褚姓之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在《左传》中曾提到洛阳的南方有褚氏亭;《后汉书·郡国志》里又记载有褚氏渠,褚姓是因地名而得姓的。不管是哪种说法正确,褚姓的发源地在河南是可以肯定的。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褚被赐姓、冒姓的文字记载,褚姓的中国人在血统上是很单纯的。褚姓的中国人,还有最值得自夸耀,就是血缘上的纯种。别的大姓,也许由于树高影长的缘故,发展到后来都无可避免地混入了他族的血统,或被赐姓、被冒姓,以致增加了子孙的混淆不清,甚至无法确实追溯到自己的真正来处。而褚姓的后代就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到时下为止,还没有发现过褚姓被冒用的记录。褚姓虽然人不多族不繁,显得有点单薄,但至少有这一点是足以自喜的——姓褚的人,都是纯粹的汉族。另外一个值得褚姓中国人自傲的,就是他们的族人虽然不多,在历史上有名气的人却着实不少,象鼎鼎大名的唐朝有镇四长史褚秀之,“十八学士”之一褚亮,唐朝名臣褚遂良,就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褚遂良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博学多才,直言敢谏,非常受到朝廷的器重。太宗临死时,并与长孙无忌同受顾命。这位一代忠良名臣,同时也是一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大书法家,他的隶书和楷书,1300多年来享誉不衰。褚姓的起源是在河南,褚姓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湖南慈利 临澧 常德褚氏
远祖遂良,十九世至通甫、明甫,原居河南开封府杞县白石村,元至正12年(1352)迁湖广孝感县。二十一世秀益又迁湖南慈利。递传至逢才公,居三都,生二子:文魁、文选,分为二房。清光绪18年(1892)始修族谱,1999年续修。以通甫为慈利一代祖。总祠位于慈利县南正街。
慈利支派:国朝相延万年盛,家道宏开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敦仁本羲绍先芳,希明泽远传心学,登善德隆启忠良。圣代佑贤广辅佐,永膺福祚际嘉祥。湖南常德、津市、临澧也有褚姓。
常德支派:正大光明,天开有道,百世昌。
临澧支派:国朝相士万年盛,家道宏开百世昌,尊祖敬宗光大典,居仁由羲绍先芳。
湖南华容万庾字藏岭褚氏
一世祖遂良,字登善,江西余干县洪博村人。十九世通甫自河南开封杞县逃迁湖北云梦。后裔启明(“在”字派)为生活所迫,于清同治6年(1867)由监利茅圻河迁居华容万庾字藏岭落居。通甫后裔现分居监利茅圻河、洪湖虎场镇、华容万庾镇塌西湖、安乡官垱镇、平江等地。祖祠建于湖北云梦。
老派:(自三十世始)在能修有,范山模水,观玉式金,和平忠厚,正大光明,永承先泽,克振家声。
新派:宏道传继,诗书联新,敦品立行,四维全遵。堂名登瀛。
湖北应城的褚姓
应城褚氏始祖是唐初著名书法家褚遂良.
第 一 世 第 二 世 第 三 世 第 四 世 第 五 世 第 六 世 第 七 世
遂良—————仪————范—————瑶————滕————龙跃————渊 召—
(遂良居江西铙州府余县唐太宗时人) ( 因宋太祖匡胤起兵龙跃转籍入河开封府杞县)
第 八 世 第 九 世 第 十 世 第十一世 第十二世 第十三世 第十四世
魁(纯)————陶—————清————向—————翔—————昆————淇——
第十五世 第十六世 第十七世 第十八世 第十九世 第二十世
敦厚————伯玉————终南———大鹏————通甫 明甫(安仁 安义 安礼 安智 安信)
明甫系生元朝顺帝六年庚辰,,,,号曰:出水莲花,子山午向。
褚姓祖先
褚姓人主要分布在浙江、辽宁、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其次分布于河北、湖北、上海、山西等省市。褚姓指褚氏,子姓,殷后。宋共公时名为子石者为褚师,遂以褚师为氏,后世略去师,遂为褚氏,卫国大夫褚师圃也为褚师氏,此说出自郑樵《通志氏族略》。
姓氏:
姓氏是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其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褚姓字辈
褚姓百家姓位置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褚氏历史来源一 ; 以地为氏。据《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洛阳有褚氏聚。《姓氏寻源》云 古有褚地,居者以为氏。二 ; 以官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 本自殷 (商) 后人宋恭公的公子段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命氏。「褚师」为掌管市场的官员,又叫「市令」。春秋时期,宋国,卫国,郑国都设置褚师之官。世代为楮师者,以官为氏,省为褚氏。迁徙分布现代褚姓分布:0、河北省藁城县蒲城村。(全氏为回族)1、山西洪洞县,旧属平阳府一支,始祖德公弟洪武时迁睢,慕让公母■太君回原籍。 2、山西榆次县,系由河北省藁城县蒲城村于民国时期迁入。(全氏为回族,笔都即由此出) 3、山西石楼县,旧属汾阳府一支。 4、河南开封县,旧名祥符县、开封府一支。 5、河南禹县(今河南禹州),旧属开封府。古阳翟地,开封西南35里洪昌集。 6、河南洛阳县,旧属河南府一支。 7、河南温县,旧属怀庆府东十余里,理一村、姚村四十余里东口村一支。 8、河南项城县,旧属陈州府一支。 9、河南扶沟县,旧属陈州府,吕潭北里张庄一支。 10、河南唐县,旧属南阳府一支。 11、山东峄县旧属兖州府,古兰陵地一支。 12、山东峄县后村一支。 13、山东临沂县旧名兰山县,属沂州府一支。 14、山东曲阜县旧属兖州府一支。 15、山东滋阳县旧属兖州府一支。 16、山东宁阳县旧属兖州府一支。 17、直隶蓟县旧名奉天府一支。山东谱做辽东人即奉天府。 18、直隶监山县旧名天津府一支。 19、直隶正定县旧名正定府古真定地一支。 20、江苏武进县旧属常州府,常州古昆定地一支。 21、江苏关县旧属苏州府一支。 22、江苏长县旧属苏州府一支。 23、江苏上海县旧属江府一支。 24、安徽怀远县旧属凤阳府古沛地一支。 25、浙江杭县旧属钱塘县杭州府一支。 26、浙江海宁县一支。 27、浙江余杭县旧属杭州府古关兴地一支。 28、浙江嘉兴县旧属嘉兴府一支。 29、浙江秀水县旧属嘉兴府一支。 30、浙江余姚县旧属绍兴府一支。 31、陕西郃阳县旧属同州府一支。 32、陕西泾阳县旧属西安府一支。 33、甘肃华亭县旧属平凉府一支。 34、湖北广济县旧属黄州府双城驿一支:河南公裔,由浙迁楚,自明朝至今传16代,其十四代孙褚承璋嘉庆癸酉拨贡与兰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山东家谱同时记载)同班辈。 35、江西高安县旧属瑞州府一支。江西瑞州高安褚景贤庠生,其子褚大文道光丁酉拨贡,与兰陵褚氏家族“修”和睢州“止”(山东峄县家谱同时记载)同班辈。 36、广东一支。汝航(清朝人) 37、河南商丘旧属归德府,北十余里朱集一支(睢州迁此)。 38、河南商丘县东北15里品庄一支(山东迁此)。 39、河南荥阳县旧属开封府,北一里土桥口一支。 40、河南南关一支。 41、河南沈立县莲花集一支。 42、河南郑州西关一支。(在破烂市场北头路西住) 43、河南滑县南门口内一支。(在路西,门有进士匾额) 44、河南民权县野岗马口一支。(言自山东滕州大殷庄迁此,褚思书与绍学同辈,子四:心科、心田、心广、心法。女至心芳、心有,皆做“庆”字辈。心田外出在确,山西南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