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到底与汉族有没有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什么人是汉族,汉族是由先秦华夏不断融合周围群族合群行成,华夏与北狄是兄弟,与西羌通婚形成血亲,这就是炎黄子孙。
中国上古史学专家许倬云认为,华夏部落经殷商周秦,原处于中原边缘的夷人,在诸夏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本部,于汉朝形成自称为汉人的“文化共同体”。这就是最初汉族的来源。
李唐皇族的民族争议
唐王朝的开国李渊,他的父亲是汉族,李渊的祖父是李虎,祖籍陇西成纪,是西凉国君主李暠五世孙。李虎是西魏时期八柱国大将军,赐鲜卑姓大野氏。
鲜卑人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四女是李渊的生母,七女是隋文帝皇后
因此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鲜卑人。
李渊的皇后是汉人窦氏,李世民的皇后是鲜卑人长孙氏。
所以李唐王朝应该是母系属于鲜卑族,而父系属于汉族。将李唐王皇族说成了“鲜卑民族”是没有可靠的证据,李渊的七世祖李皓是晋末五胡乱华时入侵中原,建立西凉政权。陈寅恪先生认为西凉地区和东晋是对南朝汉文化保存最完全,并对北魏汉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地区。
那么李唐王朝是“鲜卑民族”的传言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隋文帝杨坚说起,杨坚建立隋以后,让所有的汉族都恢复旧姓,其中李渊的父亲也“复高祖姓李氏”,去除鲜卑人所赐姓“大野氏”而恢复了他们的旧姓“李”,如果不是汉人,为什么要“复其旧姓”?
如果李渊真的是鲜卑族,那么当他们推翻隋朝以后,应该恢复他们的"鲜卑旧姓"才合理,而李渊却并没有而是拿出了他们汉族家谱,这说明他们是汉族,就算不是,那也是完全认同并接受了汉文化的鲜卑人。
但如果李唐皇族真的是汉化的鲜卑人,那么他们应该知道汉人很重视血统,重视对祖先的祭祀,绝不会将他人的祖先当作自己的祖先来祭祀。
特别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皇族,更是严格遵循祭祀原则,决不允许随便将他人族的祖先当作自己祖先来祭祀。
《礼记·祭法》说“非此族也,不在祀典”。
认为自己祖先是汉人,并有家谱佐证的唐朝李氏皇室只能是汉人,而不可能是鲜卑人。
《旧唐书·高祖本纪》、《新唐书·高祖本纪》、《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门》都明确记载了,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君主李暠的嫡系后裔,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
陈寅恪先生对李唐皇氏进行过论证分析,他也认为李氏本来就是汉族,陈先生认为李氏可能并不是陇西李氏之后,而是赵郡李氏之后。而赵郡李氏也是汉族。
在北魏孝文帝时期,他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不学习鲜卑的语言、服饰、习惯。纵然如此推行汉文化,孝文帝也没有将自己的祖先改为汉族,更没有给自己找一个千百年前的汉人作自己的祖宗。
所以李唐皇族如果真是鲜卑人,他也不会篡改自己的族谱,给自己找一个汉人做祖先。
所以李唐皇室是鲜卑人这个观点根本说不通。
虽然李唐母系里面有鲜卑的后裔,但是人类社会当时已进入父系社会,父系便是民族属性。而且李唐皇室也确认他们是汉人,代表汉人的利益。所以唐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像之前的北周、北齐那样恢复鲜卑姓氏或鲜卑特色,而是像隋朝一样,极力抹去仅有的鲜卑特色。
现在一些人总喜欢拿着李唐皇氏娶了鲜卑女子的事来说,唐朝有浓厚的鲜卑血统,甚至还认为“唐朝是鲜卑族所建,不是汉人政权”。北魏孝文帝的母亲是汉人,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北魏是汉人的政权呢?
这些人可能并没有闹清楚李氏所娶的这几个女子身上到底有多少鲜卑血统,有多少鲜卑文化,与汉人有多少区别。
在魏晋时期,就有许多汉人与其他民族的混居,而到了北魏中期,鲜卑人更是被严重汉化,剩下的也是仅有的保留姓氏的鲜卑人,更不能说那几个鲜卑子女嫁与汉人所生的孩子还是鲜卑人。更何况北魏的鲜卑贵族与汉族长期通婚,长期学习汉文化,鲜卑本身就已经是鲜汉混血了。
唐朝皇室族谱实物
第一:“庶祖母”“庶外祖母”这个叫法,我是有见过的,这个是正确的。是孙这一代对爷爷那一辈的妾的叫法,通常这个妾应该是有儿女的。而叫这个的通常是这个妾的子女生的儿女,当然有时嫡系的孙辈出于礼貌也会叫。
确实他们也只有一位母亲,是正室夫人,但是我没见古书中有这个叫法的,或者你看的是先秦时代?不知道是哪些出处,还望能回复一二,我不清楚你所的是书中有这个叫法的是哪些书?或者当时作者的背景是什么?(这个我要好好研究后再回你。)
第二:姨娘这个是指的小妾,以清红楼梦为例,母亲的妹妹叫姨妈,姨娘好象是说的婢妾,至少尤二姐就没叫姨娘,她属于良妾,管凤姐也能叫姐姐。
什么姐的,这个是明代对女子的叫法,却不一定说的是妾,至于姑娘,汗,这个吧,在清朝有这么叫过,我在晚清一位皇室遗族的回忆录中见过这个说法。
个人认为,从姑娘这个称呼开始有为止算起来的话,基本明代以前是没有这么叫的。
唐代是叫某某娘,小娘子,娘子,明代是叫姐,没人叫姑娘。这个叫法理论上是清朝才出现的。
第三: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根据身份等级不一样,拥有的妾数量也不一样,平民百姓是没妾的。除非四十岁无子,才可以打个报告申请下。汗,妻子一般是1个,极少出现2个以上,若有,皇帝特许的。否则那是重婚罪。
第四:妾不能上族谱,生子的妾可以在儿子一栏注上生母什么人。
没有什么所谓贵妾的说法,若有接近,那最多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滕,但是唐朝之后就逐渐消失了,以后就只有良,贱之分。唐朝以前的族谱未见过实物,不知详情。
不过据我所知,能有滕的,先秦时代是诸侯以上,还属于顶级,而在唐朝五品官以上有滕,但是据我从前后文推测,他这个含义和妾也没什么两样,应该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没有贵妾的说法了,只有良贱之分。
因为滕的存在意义是,当初诸侯娶妻,只娶一次,那么这个娶的女子不一定会生下儿子,于是为了保证两国联姻的稳固,保证这个嫁的女儿妻子的地位,于是才有滕的出现。而诸侯无再娶妻子的事情,那么他就可以在滕中选择一位扶为国君夫人。
唐朝皇室族谱所有人
满族(正黄旗)只说明他在满族户口的进一步区分。满族(清朝称满洲)总共就八个旗,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管理制度,就是八个番号的军队,相当于八个军。在正黄旗只说明按照当时制度,他所在军的军长就是皇帝本人。但不可能所有人都和军长是一家人。所有满人都是旗人,比如有名的纳兰明珠,还有他儿子清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也是正黄旗,但他们姓纳兰氏。你知道老姓,就说明其实你明白,他不姓爱新觉罗,自然也就不是清朝皇室后裔。至于他的老姓是乌拉那拉氏,与多尔衮生母阿巴亥、雍正帝的皇后、乾隆帝的废后(就是还珠格格里的无发皇后同族)。
这里的正黄旗前身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正白旗,归四贝勒皇太极统帅,后来皇太极继位,变装而不换人,正白旗就成了正黄旗。
附:
中国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猎为业,每年到采捕季节,以氏族或村寨为单位,由有名望的人当首领,这种以血缘和地缘为单位进行集体狩猎的组织形式,称为牛录制。总领称为牛录额真(牛录意为大箭;额真,又称厄真,意为主)。八旗的建立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 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清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实即禁军。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