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所以禁止修族谱是为了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当地风俗和渊源。无论是族谱还是家谱都是记载祖宗事迹的重要资料文献,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以因为个人主观意愿而擅自修改。怎样去识别修家族族谱的骗?1、成立“修谱机构”及确定“修谱主持人”凡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修谱机构”。“修谱机构”通常称为“×氏家族修谱理事会”(或委员会等)。就需要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全面负责,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修谱工作。 2、“登记入谱”的准备工作 “登记入谱”是决定修家谱之后就要开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按以下要求办理: ①分发“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统一印刷而成的,与《家谱》配套使用的专用底稿纸:“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将每一房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全部正确的进行填表登记。 ②确定始祖 ③确定修谱的范围 3.整理、审定“家族成员入.
没见过家族族谱的人
现代生活,除了国内工作迁移,还有海外迁移,上一辈在那里发家致富,娶妻生子,并从此定居那里。不修族谱,他们这一代会记得祖籍,但是他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我觉得他们会忘了祖籍,毕竟后代从小就在外面生活,受到那里的文化熏陶,父辈们也不提及,自然忘得更彻底。
就拿我的家族来说,虽然是湘西少数民族中的土家族,但是打小我就说汉话,也就是新湘语,土家族的本民族语言我一点儿都不会说,而且也没有听我爷爷奶奶他们说过土家语,连土家族本民族的服饰我都没见过,更别提穿了,都与汉族融合了,现在我就只有民族和周围人不一样,其它都一样。
我想,我们家族,可能从我爷爷奶奶辈开始,或者是太爷爷辈时,就已经出现文化断层了,不然,到现在的我们这一辈,也不会除了知道自己是个少数民族,其它关于本民族的东西,真是一片空白,啥也不知道。
虽然我家也有族谱,不过我们从来就没见过这个族谱。因为我们那里的族谱传男不传女,女孩子是不能看族谱的,只有这个家里的男孩子,也就是长子的长孙才能看族谱,因为这个族谱是要传到他们手里的。我弟弟就是长孙,他见过族谱,但是对于祖上的文化传承,那是啥也不知道,要是以后他在外面工作,在外面定居,我想,他的下一代可能都会忘了族谱了,因为我弟弟对族谱就不熟,没啥概念,这让他传给他儿子,那是更不知道说什么了,只知道好好保管,传下去。
如果一辈一辈传下去,又不修族谱,肯定是会忘了祖籍的,我这一代,就已经连祖上是干啥的,有什么文化,那是一点儿都不知道。
家谱没有了还能知道历史么
祖籍是指家族祖先们曾经发迹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家谱,该怎么找到祖籍呢?这个要找到家族祖先所在的祠堂地,而后就可以找到祖籍以及家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确定的是家族的郡望、堂号以及字辈,而这些如何的去确定呢?郡望是我们祖先的封地,在唐朝之前的朝代,中华的人口相对比较少,人们在记录某一个人的籍贯时大多都是用郡望、出生地以及居住地,还有当时的职务来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标识。比如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他被世人称为孔北海,这是因为孔融在东汉时期的封地是北海,而且当时他还是东汉末年的丞相,所以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于是就称为了孔北海,这其实也是籍贯的一种定义。堂号是家族祠堂匾额的一种名称,而祠堂是在宋朝起源的宋程朱理学而兴盛的一种家族文化。宋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当时人们为了细化自己所在的家族以及旁支的关系,家族旁支每迁移到其他地方都会建立一个分支的祠堂,并且还用堂号来分辨家族祠堂的亲疏远近关系,这种文化在明朝、清朝都有流传了下来。字辈是家族中的辈分排列,也常常被称为派,在我国上千年的取名文化中都会有一种特别的礼制,这种礼制就是名字的辈分谱,也就是排到了哪个辈分,那个辈分的名字就要有相应的字。
当郡望、堂号、字辈等确定了之后就可以到各个省市的图书馆去查阅,一般图书馆都有各个家族的家谱,通过我们已知的信息就可以查阅到相对应的家谱并找到祖籍。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是要确定相对应的信息还是非常繁琐的,这个过程大家务必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