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达是大明开朝第一大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从小一个村里长大,一起放牛,后来又一起参加了义军,反抗暴元,徐达为大明建朝立有很大的功劳,在武将行列里排名第一,后受封为中山王。徐达家族是大明唯一一个受封两公爵位的氏族,典型的“一门两公”。大儿子继承了他魏国公的爵位,四子徐增寿由于在靖难时期支持了朱棣,虽然他被朱允炆杀了,但是他还是被朱棣追封为定国公,并且有儿子继承爵位。那么徐达的后人如今在何处,是否有考呢,今年来,江苏有一退休老师徐永德拿出了族谱,证明自己是徐达的后人。徐永德开始并不清楚自己家族是徐达的后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同村的徐永泉家里发现了一本清朝初期编撰的徐家族谱,里面不但有自己的祖父、父亲的名字,而且可以上朔到明代初期徐达的孙子“贵八公”,至于贵八公是徐达哪个儿子的后人,已经不可考了。
如果这本族谱是真实可靠的,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来这一支人属于哪一支,因为族谱对这一支人来的迁徙有记载:
“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从此句可以看出,贵八公是为了避靖难之祸而出逃江苏昆山,并一再的迁徙,而且更加族谱记载,贵八公还曾在朱允炆朝为将。
徐氏家族在明朝初期地位显赫,就连最为反抗朱棣的徐达长子徐辉祖后来都没有受到朱棣的为难,而且还依然世袭中山王的爵位世袭罔替,那么贵八公肯定不会是徐辉祖一支人后代;徐达三子夭折,无后;四子徐增寿的儿子肯定不会避靖难之祸,他本来就是朱棣的强烈支持者,贵八公不可能是徐增寿的儿子。那么只有徐达次子徐膺绪,徐膺绪没有任何的爵位,位居中军都尉佥事,世袭指挥使,中军可是皇帝的亲军,徐膺绪作为皇帝最为信任的禁军将军,又没有爵位,遇到艰难之役,南京城破,朱棣进京,他的儿子只能逃走,贵八公可能就是徐膺绪的后代。有很多人认为,徐永德发现的这本族谱很可以,因为成谱时间是明末清初,那时候的人有附会名人的传统,可是当时的情况是清廷未定,民间四处都有反清势力活动,谁还敢把自己的祖先附会到徐达身上去呢,这不是引火上身吗。我觉得徐永德的族谱是真实可靠的。他这一支就是徐达次子徐膺绪的后代!
徐达的后代族谱是什么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混迹于江湖草莽,无名无望,却最终能够扫平各路豪杰,将蒙古人赶回大漠,为大明打下两百多年的江山,可谓是一代雄主了。虽然,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皇帝,他却和大多数开国之君一样,都喜欢在天下太平之后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杀功臣。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享福。

而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见多不怪的。都知道,春秋时候的范蠡很有智慧,他在助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以后,没有过多的贪恋名位,而是潇洒地离开了朝堂,从此,消失于江湖之中,成为无数后人推崇的例子。而他的战友文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他对勾践抱有太多的幻想,认为自己和勾践好歹也是一同吃过苦的人,他总不至于翻脸。正是这种幼稚的想法让他身名两灭,成为后人的一个反面例子。还有大汉在立国之时,刘邦对自己的老部下,也是一点都不手软。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人在楚汉之争中,哪个不是顶天立地的豪杰?
结果呢?他们个个都在天下太平之时,不得好死。宋朝的情况,要相对好一些。赵匡胤用一顿酒席,便把众将的兵权解了,虽然,这个事情听起来还是有那么一点忘恩负义的意思,他跟其他老前辈比起来,赵匡胤算得上是很仁慈了。在处理功臣这个事情上,各朝有各朝的办法。
这些办法在朱元璋眼里,都是一些小学生的手段。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杀功臣不仅是让你死,还要让你死的时候感谢他的隆恩。我们要讲的这位,就是因为吃了一碗皇上赏赐的鹅肉,而死的。
此人乃是明朝开国名将徐达,他和朱元璋同是安徽人,和朱元璋一样,出身于底层。二十出头的他,选择投身到朱元璋的军中,跟随朱元璋打过各种大仗小仗。
他这个人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特别低调,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在早些时候,朱元璋还不是一军统领,而是郭子兴起义军中的一个头目。某天,有一个叫孙德崖的人找到朱元璋,说他的部队缺乏给养,希望得到朱元璋的帮助。
而朱元璋,看大家都是出来混的,谁也不容易,于是,就顺手帮了他一把。这个孙德崖在此前,却跟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有一些过节,使得郭子兴听闻此事后,十分不满,专门从外地赶来把朱元璋大骂了一通。孙德崖就有些坐不住了,出于安全起见,他赶忙跟朱元璋告辞。
朱元璋看到事情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放他走了,还亲自为他送行。当时,朱元璋和孙德崖的部分部队先行出城,而孙德崖和一些后续人马尚在城里处理一些事情。等到朱元璋他们走到一半时,队伍后面却传来消息,说郭子兴带人把孙德崖抓了起来。
看样子,郭子兴是想把孙德崖给灭了。
跟朱元璋先走的那部分人,听到这个消息,瞬间就炸了窝。他们怀疑是朱元璋从中作梗,遂把朱元璋也扣压了下来,向外放话说若是不放人,他们就把朱元璋也砍了。在这一危急关头,作为朱元璋部下的徐达却挺身而出,决定用自己来替换朱元璋充当孙德崖军中的人质。
后来双方经过协商,各自都把对方的人放了,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此事件中,徐达舍身救主的行为,让朱元璋牢记在了心里。但凡古今名将,对部下的约束都比较严格,徐达亦是如此。在攻破张士诚大本营平江城之时,徐达严令自己的部下,不得擅夺老百姓的财物,不得损坏当地居民的住房,不得离开军营超过二十里,否则,格杀勿论。
正是因为这一军令,朱元璋的队伍才得以在张士诚的旧地赢得民心。在后人看来,徐达所领的队伍所向披靡,威风八面,他本人在朱元璋面前,却一直是毕恭毕敬,从不敢做逾越臣子之位的事情。有一天,朱元璋请徐达吃饭,期间,他想考验一下徐达是否真的像他表现出的那么忠诚于自己。于是,他便不停地给徐达灌酒,在徐达不省人事之时,他将徐达安排在自己的官邸中歇息。
等到第二天一早,徐达醒后才发现自己居然睡在老朱的床上,深感大事不好,于是,连忙向朱元璋谢罪。此时,朱元璋看到他如此惶恐,便对他放下心来。
这种放心并没有永久持续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深感自己时日无多,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儿孙们镇不住这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为了自己朱家江山的未来着想,他决定把那些有能耐的人一一除去。
某一年,徐达背上生了个疖子,朱元璋便借此机会,调他到南京养病。之后,朱元璋专门抽空去徐达的家里拜访,想要看看他的病情是否好转。朱元璋到了徐达家里,无非拉些家常,说些安慰之语,本来没什么状况,直到朱元璋看到徐达床上的一册兵书,瞬间脸色大变。
照理说,徐达作为一个武将,喜好军事实属正常。在晚年之时,翻翻兵书回想自己早年的峥嵘岁月,也算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可是,朱元璋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徐达这个人靠不住,只要他还活着自己晚上就睡不好。此时徐达在朝中威望极高,直接将其处理掉难免会惹人非议。
于是,朱元璋想到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赐给徐达一碗鹅肉。按理说,皇上赐美食于臣子,本是一件谁也批驳不得的好事情,徐达的病却最忌吃鹅肉,一旦吃了便会病情加重。当徐达看到别人送来的那碗鹅肉时,他不仅什么都明白了,还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按着朱元璋的意思吃了下去。
果不其然,吃完没多久,他就病发去世了。
像徐达这么低调内敛的人,都不能好好地安享晚年,可见,朱元璋心胸之狭窄。一代名将没有死在跟中原豪杰的争锋之中,没有死在与蒙古人拼杀的战场上,却死在了一碗鹅肉上,不免让人大为叹息。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赠三世皆王爵。
据史料记载:徐达有4子3女,孙9人。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继承爵位,受封魏国公。幼子徐增寿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时给他通风报信,死在建文帝的剑下,后被明成祖追封为定国公。一门二公,有明一代只有徐达一家。徐达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嫁于燕王朱棣,次女嫁于代王朱桂,三女嫁于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夺权称帝后,徐妃被册立为皇后。
根据如东县苴镇的《徐氏族谱》记载,现今的徐达后代已经传至22代了,1946年,在时代的剧烈变革中,如东县苴镇曾供奉过历代徐氏先人的祠堂被拆除后,改建为小学,近年撤并后也不复存在,只剩了一片破旧校舍了。直到徐达的后裔还是以位于刘埠村的祠堂原址为中心,居住在如东县的苴镇和掘港,目前人数有三四千人。
徐达的后人在清朝
徐达的后人如今被媒体提及的并不多,其中被认可的是江苏南通的退休教师徐永德。徐达是大明开朝第一大将,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发小,从小一个村里长大,一起放牛,后来又一起参加了义军,反抗暴元,徐达为大明建朝立有很大的功劳,在武将行列里排名第一,后受封为中山王。徐达家族是大明唯一一个受封两公爵位的氏族,典型的“一门两公”。大儿子继承了他魏国公的爵位,四子徐增寿由于在靖难时期支持了朱棣,虽然他被朱允炆杀了,但是他还是被朱棣追封为定国公,并且有儿子继承爵位。徐达有四子三女,除了三子夭折外,其他三子都有子嗣延续下来,而他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朱元璋的儿子,长女徐妙云还成了朱棣的皇后,生了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炽就是后来的明仁宗,从某种传承意义来讲,朱家皇帝除了朱元璋、朱棣,其他都具有徐达家族的基因。那么徐达的后人如今在何处,是否有考呢,今年来,江苏有一退休老师徐永德拿出了族谱,证明自己是徐达的后人。

徐永德开始并不清楚自己家族是徐达的后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同村的徐永泉家里发现了一本清朝初期编撰的徐家族谱,里面不但有自己的祖父、父亲的名字,而且可以上朔到明代初期徐达的孙子“贵八公”,至于贵八公是徐达哪个儿子的后人,已经不可考了。
如果这本族谱是真实可靠的,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来这一支人属于哪一支,因为族谱对这一支人来的迁徙有记载:
“吾徐氏自贵八公分支避明初靖难兵,由姑苏昆山,迁至如皋东掘港场西北乡银杏村,而卜居为传十有余。”从此句可以看出,贵八公是为了避靖难之祸而出逃江苏昆山,并一再的迁徙,而且更加族谱记载,贵八公还曾在朱允炆朝为将。徐氏家族在明朝初期地位显赫,就连最为反抗朱棣的徐达长子徐辉祖后来都没有受到朱棣的为难,而且还依然世袭中山王的爵位世袭罔替,那么贵八公肯定不会是徐辉祖一支人后代;徐达三子夭折,无后;四子徐增寿的儿子肯定不会避靖难之祸,他本来就是朱棣的强烈支持者,贵八公不可能是徐增寿的儿子。
那么只有徐达次子徐膺绪,徐膺绪没有任何的爵位,位居中军都尉佥事,世袭指挥使,中军可是皇帝的亲军,徐膺绪作为皇帝最为信任的禁军将军,又没有爵位,遇到艰难之役,南京城破,朱棣进京,他的儿子只能逃走,贵八公可能就是徐膺绪的后代。有很多人认为,徐永德发现的这本族谱很可以,因为成谱时间是明末清初,那时候的人有附会名人的传统,可是当时的情况是清廷未定,民间四处都有反清势力活动,谁还敢把自己的祖先附会到徐达身上去呢,这不是引祸上身吗。我觉得徐永德的族谱是真实可靠的。他这一支就是徐达次子徐膺绪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