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20 03:08 121 人浏览

论语始于什么朝代

姑凉的回复

《论语》是孔子后学记述孔子及其一些名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不是一个人写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孔子的居多而已 。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论语的作品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

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

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刹那的回复

圣人之言 行身之则----《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孔子生平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贫贱而好学的少年时代 孔子少时“贫且贱”,年15岁立志求学,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约30岁,在曲阜城北设学舍,开始私人讲学。颜渊、曾点、子路等是最早的弟子。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历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然终不见用。在外14年,68岁重返鲁国,政治上仍不得志,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直到逝世,弟子达3000人,身通六艺者70余人。 孔子在当时已有“圣人”之称,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孔子整理传授的儒家经典五经,被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 为;德治具有感化力,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为此而创办私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孔子称“贤才”为“君子”(“士”或“成人”),要求“君子”首先必须是道德完善的人,能以身作则;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性近习远的教育理论 孔子最早探讨了人性的问题,认为人的天赋素质是相近的,个性差异是后天习染造成的,只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条件,加上主观的努力,都可以养成“君子”的品德。以这种人性观为依据,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这种教学观念冲破了宫廷的藩篱,与社会发生广泛联系,扩大了人才的来源,从而推动了已经开始的文化下移运动,促进私学进一步发展,为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开辟了道路。 《论语》

察人之方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子曰:“君子不器。”

『3』子曰:“视其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4』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6』子曰:“由!诲女 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9』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0』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1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1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1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15』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6』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19』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0』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2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22』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23』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5』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6』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27』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8』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9』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30』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3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32』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3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4』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35』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36』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37』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38』子曰:“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39』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42』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4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 “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 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於我如浮云。”

『46』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8』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 善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 难乎有恒矣。”

『49』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 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50』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 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51』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5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5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 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55』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56』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57』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8』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59』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60』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61』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62』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 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63』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64』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65』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6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67』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68』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0』子曰:「衣敝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7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7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7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7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5』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76』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7』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7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7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80』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 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81』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82』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83』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84』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85』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86』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

『87』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88』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89』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90』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9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92』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9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9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95』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9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叁於前也;在舆,则见期倚於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9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9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0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0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02』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103』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

『104』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105』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6』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07』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08』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09』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10』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1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12』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1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1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1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1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117』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18』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19』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20』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2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23』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124』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25』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126』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27』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28』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29』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30』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3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2』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3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3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13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13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137』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38』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139』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140』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41』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42』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43』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

立身之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7』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11』子曰:“君子不器。”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

『15』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6』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17』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18』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19』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20』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21』子曰:“叁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3』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24』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2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2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27』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2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之;焉得仁?”

『29』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0』子曰:“甯五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1』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3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自讼者也。”

『3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5』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

『36』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37』子曰:“不有祝 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

『38』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

『39』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40』子曰:“富而可求也,谁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41』子之所慎:齐,战,疾。

『42』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43』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4』子不语怪,力,乱,神。

『4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6』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47』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

『48』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4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0』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51』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5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53』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4』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55』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56』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8』子曰:「衣敝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59』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0』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61』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62』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 以异。」

『6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64』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65』子

北极池塘的回复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包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齐论》则在汉魏时期失传。论语是哪一个朝代的,我们来看看。 朝代:春秋末期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首轮红外扫描后,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中发现疑似失传约1800年的《齐论语》。 介绍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基本简介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 慎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