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什么不由人论语
千年的回复
意思:不因为无人赏识而不优秀,不因为环境困难而气馁。气质像兰草一样总不会更改,心像兰草一样始终不动摇。
出自《孔子家语.在厄》原文:
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变节。
翻译:
芝兰生长在幽深的林间,不会因为没有人来欣赏就不散发芳香;有德行的人修养道义建树美德,不会因为穷困潦倒而改变节操。
解释:
(1)这句话以兰花不因无人赏识而停止开放的高尚情操,来类比君子也应如兰花,保持高尚情操,即使面对穷困也不会动摇自我的崇高品性。
(2)告诫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无论身处何种环境下,都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不应因贪图名利而丢了气节。扩展资料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
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历代前人多认为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
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作者姓名不可靠
在传统的文献学家眼中,古人有很多制造伪书的动机,例如某人对自己的著作没有信心,要借助古人的大名来壮声势;又例如某人在与别人进行学术论争时,为了要胜过对方,于是假托古人之名伪撰图书,或是直接窜改古书,再利用这部书来作为攻击对方的武器。
而伪书的特征则主要有两点:
一、作者姓名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标明由某人所作,但从书的内容看,这个人不可能是作者。
二、著作年代不可靠。例如说某部古书号称作于某时,但书中记载的事物只出现于较后的时代,这部书的著作年代自然是不真实的。传统的文献学家也把这类古书划为伪书。
而清代的学者,更归纳出许多辨别古书真伪的方法,好象根据书的来历是否明确、书的流传过程是否清晰、不同时代的书籍目录记录某书的卷数是否一致等,作为判别古书真伪的标准。有了这些严格的准则,很多“身世不明”或“品质不纯”的古书,便也难逃学人的法眼。清末的著名大臣张之洞即曾说过:“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
身世不明品质不纯
《孔子家语》这部古籍,是中国图书史上其中一部最著名、也最受人关注的“伪书”。在古代,经、史、子、集这四个古书大类,一直以经部的书籍最受古代学人重视,因为这些经典都跟孔子有关:有的曾经由孔子亲自整理、作为教导学生的教材,有的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论和事迹,有的则阐释孔子或后世儒家学派的思想学说。
《孔子家语》所记载的,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说话和故事。我们知道,位列《十三经》的《论语》,就是孔子和孔门弟子的言行记录;而由于内容相类,《孔子家语》在《汉书·艺文志》中,也被归入《六艺略》的“论语”类。
因为《孔子家语》在汉代曾经一度失传,当汉末的经学大师王肃,声称自己从孔子的后人孔猛那里获得这部古籍,并为它作了批注时,它的来历便开始遭到世人质疑。《孔子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又跟若干先秦和汉代古籍记载的孔子事迹大致相同。
符合了“身世不明”和“品质不纯”这两大条件,到了宋代,《孔子家语》便被明确挂上了“伪书”的卷标,它在史志目录的地位,也由“经部”下降至“子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家语
锦色的回复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这一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给别人的东西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扩展资料
孔子于《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也提及忠恕之道。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春秋时期,孔子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人道?孔子马上回答道:“待人接物要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牢记先生的话。”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的行为就包括宽恕对待人这一方面。他强调的是,人应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人与人之间,人格是平等的,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也就是心中有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夏目家的小鱼的回复
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
原文: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译文: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可是以前我曾听老师您讲过:‘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责怪别人。”’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从历史上来看, 每五百年就会有一位圣贤君主兴起,其中必定还有名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从年数来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来考察,也正应该是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