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19 08:51 171 人浏览

论语六则仁是什么

杰哥的回复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白居易《寒闺怨》唐诗原文及鉴赏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 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 灯底裁缝剪刀冷。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一生创作了大量反映封建女性生活、命运和痛苦的诗作,这首闺怨诗是表现闺中少妇思念征夫的。此诗前两句写深秋孤寂之景,后两句写缱绻绵长的思念之情。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指深屋,在宅院中很多间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显幽静。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表明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暗示其人的身分。“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引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悟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前两句将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紧扣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帘子内的人还没有入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剪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僵硬起来了。这才意识是秋深了,要下霜了。秋霜欲下,玉手先知。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准备寄给远方的征夫的。(唐代的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需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冬衣。因此唐诗中常常有秋闺捣练、制衣和寄衣的描写。在白居易的时代,府兵制已破坏,但家人仍需为征夫寄寒衣。)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一去不返,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浸入她心上了。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该是何等滋味,然而诗人却截取思妇裁制冬衣时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这一细节,其余一概不提,由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最平常的事物和行为中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和本质,白居易就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掘和表现深义。 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 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十斛。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1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孔子说: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到中途才停下来,现在你是划定界限,停止不前了。 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是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译文】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译文】孔子说:如果没有祝鮀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 17、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孔子说:谁能不经过屋门而走出去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所指出的)这条道路呢?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9、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致力于服务民众的义举,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24、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译文】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也算是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什么不正当的事,让上天谴责我吧!让上天谴责我吧!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论语全文及翻译 论语学而篇第一论语为政篇第二论语八佾篇第三论语里仁篇第四论语公冶长第五论语雍也篇第六论语述而篇第七论语泰伯篇第八论语子罕篇第九论语乡党篇第十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论语颜渊篇第十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论语阳货篇第十七论语微子篇第十八论语子张篇第十九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风火轮借你的回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现代汉语中,“学习”已经聚合成了一个概念,而这里的“学”和“习”是两个概念。“学”相当于初学,解决的是会的问题;“习”相当于练习,解决的是好和精的问题。“学”是“师傅领进门”,“习”是“修行在个人”。“时”解释为“经常,按时”。学习是一个同遗忘斗争的过程,需要时时温习。学习也是一个由知识向技能转化提高的过程,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运用自如。“时习”就是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时”还可以理解成“及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孔子很可能在学习实践中早就认识到了遗忘的规律,所以利用及时复习来提高学习效率。孔子为什么说好朋友来了是件很高兴的事?儒家著作《学记》中也有近似的观点,如“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古代人们相互交流很不方便,为了避免在学问上闭门造车,古人有游学的传统,好朋友来了可以在学习上互相切磋砥砺。原来孔子是为此而高兴呀。我们由此可以认识到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用“说”和“乐”来谈学习的感受,显然,孔子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事。他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总统林肯说:“好学的人必成大器。”更不用说是乐学者了。要想学得更轻松,更有效,最好的途径就是以学习为乐。别人不理解自己,孔子为什么不恼恨?他在《论语·学而》中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里仁》:“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了孔子待人宽责己严的道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学习要能耐得住寂寞,要能静下心来。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为己之学,而不是增加我们向别人炫耀资本的为人之学。“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真正的学者,即使自己的才学不为世人所知,也丝毫不会放缓求知的脚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听起来很简单,孔子为什么说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呢?其实细想一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学习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掰一个丢一个,就得经常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做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们每天学习一个汉字,掌握一个英语单词,每月读一本有益的书,这样做并不困难,如果能长期坚持,不忘旧知,学习新知,几十年后必然博学多才。这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的教育主张,也符合当前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谈的是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光学习不思考,就会成为书呆子,我们称这种人为“长腿的书橱”。以色列有句谚语,形容这种人是“驮着书袋的驴”。孟子很沉痛地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对这种人而言的。光思考不学习也同样不成。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这正如人摄取食物一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食而不化,难以吸收,所学知识无法转化为对自身有益的营养。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和思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了哪一条都行不快走不远。学与思相结合,是掌握知识的必由之路。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一则反映了孔子提倡虚心好学的精神。聪明而又虚心好学的人一定会卓然有成,人不能因为自己聪明而不努力学习。句中的“不耻下问”容易被学生误解,我认为这是提倡谦虚好问的精神,孔子并非不主张“上问”,尚且不以“下问”为耻,“上问”自然就不必说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当然应该尽可能“上问”,不要怕贻笑大方。俗话说“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名师出高徒”,光靠“下问”是做不出什么高明的学问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而识之”,我们可以参照《论语·学而》中的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和《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来理解。孔子主张少说多做,多观察,勤记录,做生活的有心人,所谓“事事留心皆学问”。但我们不能误以为孔子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被称为“孔门四科”,其中以言语见长的孔门弟子有宰我和子贡,只不过相比较而言孔子更重视德行,这是非常正确的。我国很早就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例如起源于夏商时期的“六艺”教育,就是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孔子无疑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何有于我哉”,教材通常注为:“对于我来说,我具备什么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这种理解是欠妥当的。我认为孔子是奉行中庸之道的忠厚长者,通达而不油滑,谦虚却不过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品质,孔子都曾承认过。《论语·公冶长》:“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述而》中讲孔子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孟子·公孙丑上》也引述了孔子的话:“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显然不是反复无常之人,他不会对自己的优秀品质忽而承认,忽而否认。“何有于我哉”还出现在《论语·子罕》中,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两处的“何有于我哉”都应理解为“除了这些,我还有什么呢?”意思是“我亦无他”,经过努力人人都可以做到。孔子是在鼓励学生超越他,不要把他看得高不可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与《论语·里仁》中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卫灵公》中的“当仁不让于师”,讲的都是求师问学的正确态度——虚心求教,有选择,不盲从。韩愈《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亚里斯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不正是“其不善者而改之”吗?其实不仅可以以人为师,天地万物都可以为师。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通过观察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从中学到知识。陶行知言志联:“以宇宙为教室;奉自然作宗师。”广泛地学习,尊师而不盲从,有继承有创新,这是古今中外智者学人为我们指出的求师治学的正确道路。

晴天和你的回复

第一则: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第二则: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第三则: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第四则: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第五则: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第六则: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原文: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二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第三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第四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第六》)

第五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六则: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扩展资料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六则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