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视都说把谁谁逐出族去,从家谱除名,就觉得家谱是个极其高大上,有很高权威的东西,我就问过家人我们家是不是有家谱,遗憾的是没有,我甚至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能知道自己辈分,还按辈分取名字的少之又少了。也许在农村还能找到有家谱的,按辈分起名的家族。家谱的流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古代的时候战乱频繁,人们饱受战火侵蚀,很多的人死于战乱,侥幸活下来的,也多是孑然一身,自己上路,还怎能保住家族宗祠里的家谱。并且可能全族都死完,只剩寥寥几人,家谱对那些不知能不能活过今日的人来说,也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人类最大的天敌就是自然灾害。只不过在过去,水灾旱灾就能让全村人选择离开生长的土地,逃荒到新的地方。我们家就是在太爷爷辈逃荒来到现在生活的地方的,那时候真正的老家发生旱灾,颗粒无收,再在家乡呆下去只能是全家老小饿死的命运。太爷爷毅然决定带着家人迁徙,路上还是有人去世,命大的,来到了现在的土地,开启了新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下,就与本来的家族失了联系,再过一代两代,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辈分,也寻不回自己的根。还有就是现在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曾经落叶归根,家族思想越来越淡。现在来说时隔三辈就出了亲了,有些人知道是亲人,但还不如朋友亲,从小没长在一起,见了面也都不认得。我表姐表哥的孩子,见了我都肯定是认不得的,等我有了孩子肯定也是认不得他们的孩子,也认不得他们。因为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爷爷奶奶都不在了,也没有相聚的理由。
家里有族谱的人多吗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传承等方面的信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所有的家族都有家谱,也不是所有的普通老百姓都会关注家谱。在古代,家谱是上层社会贵族和士绅才有能力和权力编修的,普通人则很少有能力编修家谱。由于战乱、灾难等原因,一些家族的家谱可能已经失传或遗失。这可能是你从来没有听大人提起过家谱的原因之一。
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重视家谱的编修和传承。一些家族通过编修家谱,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和传承,也可以通过家谱加强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也有一些家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编修家谱的传统或能力。
是否有家谱,以及是否会关注家族历史和传承,与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经济能力等因素有关。如果你对家族历史感兴趣,可以尝试与家族的长辈交流,了解家族的历史和传承,或者通过互联网和书籍等途径寻找相关的历史资料。
家里有族谱的人叫什么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流传下来的,堂和表的称呼是用来区分内亲外戚的。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对于亲和戚,表和堂的区分十分的明确,在中国古代,亲是比戚更为近的关系,因为亲就是家族里面的自己人,是有血缘关系的,而戚则是通过婚姻来联系的,所以也就叫做外戚,便没那么亲近。而堂和表也是一样的。
在以前,几乎每一个家族都有族谱,在族谱中只可以记男人的名字,而女人的名字则是不可以写在族谱里面的,这与中国古代重男亲女的思想有关系。然而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家族都有一个祠堂,用于祭奠自己的先祖,而每一个祠堂都有祠号,这就是为了区别自己家里人和别人。所以爸爸一系叫做堂就是这样而来的,在祠堂里面的人,都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然而人们就唤这些人为堂弟堂叔等等。
而女人嫁出去以后那边的亲戚就唤为表,是表亲戚的意思。比如说表嫂、表姐等等,在中国古代表亲戚是没那么亲近的,比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红楼梦》里面的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表亲戚,在我们现在的观念里面表亲戚也是非常亲密的,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表亲戚是可以通婚的,所以在近亲中,表亲戚通婚的现象是很普遍的。
在古代大家都比较忌讳外戚,就好比古代的皇朝,一般都要防止外戚专政,因为外戚毕竟不跟自己住在一起,姓氏也不一样,而在当时人们都非常地重视血缘地连接但是表亲戚一般血缘关系就比较疏一些。当时地人把一个祠堂的人称为堂,为的就是辨别出自己人,而祠堂里面的人都是跟自己有比较亲近的血缘关系的,而且有着相同的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