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本。
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可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
、备查。
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
、育人。
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
家谱修编方法
族谱大致有二种体例:欧体和苏体,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
(1)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
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1)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
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但在采用苏体的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修家谱
族谱编修委员会机构设置
宋代族谱编修的特点是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家谱更加相似。
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相比,宋代修谱在各方面都有了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家谱更加相似。在修谱宗旨上,宋代家谱不再是为选官婚配服务,也是起到尊祖敬宗收族的道德教化作用,对于后世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谱书。
在编修形式上,也从官修家谱转化为私修家谱,朝廷不再设立图谱局。族人自己编修的家谱一般都有族里有威望有学识的人来组织,并邀请其他士大夫为本族撰写序跋。在内容上,宋代家谱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具有表、志、图、例等内容形式,完善了谱序、源流、谱例、家训、艺文等内容。族谱简介
族谱,又称宗谱、家谱、家乘、谱牒、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编修族谱组织机构设置
第一代太祖朱元璋
第二代惠帝朱允炆,乃朱元璋长孙第三代太宗(成祖)朱棣,乃朱元璋四子(庶出),朱允炆之叔第四代仁宗朱高炽,乃朱棣长子第五代宣宗朱瞻基,乃朱高炽长子第六代英宗朱祁镇,乃朱瞻基长子第七代代宗朱祁钰,乃朱瞻基次子(庶出),朱祁镇之弟(后英宗复位,代宗被废)第八代宪宗朱见深,乃朱祁镇长子(庶出),朱祁钰从子第九代孝宗朱祐樘,乃朱见深三子(庶出)第十代武宗朱厚照,乃朱祐樘长子(武宗无嗣,乃由旁支皇室选择朱厚熜入继大统)第十一代世宗朱厚熜,乃朱见深四子兴献王朱祐杬(庶出)之嫡长子,朱祐樘从子,朱厚照从弟第十二代穆宗朱载垕,乃朱厚熜三子(庶出)第十三代神宗朱翊钧,乃朱载垕三子(庶出)第十四代光宗朱常洛,乃朱翊钧长子第十五代熹宗朱由校,乃朱常洛长子(庶出)(熹宗死后无嗣,乃诏令五弟信王朱由检入继大统)第十六代毅宗(思宗)朱由检,乃朱常洛五子(庶出)(毅宗死后,明朝覆灭,宗室乃于南方割据)第十七代安宗(质宗)朱由崧,乃朱翊钧三子福恭王朱常洵(庶出)嫡子,朱由校从弟,朱由检从兄(安宗被清军所俘,群臣乃先后拥立鲁王朱以海,韩王朱本铉监国,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第十八代绍宗朱聿键,乃朱元璋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庶出)八世孙,唐端王朱硕熿之长孙,朱由检族叔(绍宗死后,福建群臣拥立朱聿鐭,然而一月就被清军灭亡,乃拥立桂王朱由榔)第十九代昭宗朱由榔,乃朱翊钧七子桂端王朱常瀛(庶出)四子(昭宗死后,明朝再无皇帝,1684年康熙攻占台湾后,最后一个监国投海自尽,明朝遂彻底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