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从什么到什么
汤圆是芝麻馅儿的回复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想起以前读中学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 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笑多缘的回复
《论语》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些什么呢?老魏就和大家聊聊《论语》这本影响深远的名家典籍吧。
其实,通过诵读《论语》,我悟出了很多的道理。首先便是学。《论语》教导我们首先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过后按照时间段复习,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嘛?就我而言,平常在学校学到知识后,不会去及时的温习,有空也是去打游戏、看电视。作为学生,我们就算娱乐也要挑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看,多读书。这样才会觉得很充实,感觉很有收获。《论语》不仅教导我要重视书本知识学习,更告诫我们要注重人生学习。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生在世,反省是必须的事情。不管是帮助别人还是与朋友交往,亦或是老师教授的知识,我们都需要倾尽全力,认真面对。比如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最开始是丁原手下,在领略了吕布的勇猛后,董卓为了得到吕布这员猛将,寝食难安。吕布的老乡李肃站出来献计,他要劝吕布杀害他的义父丁原,前来去投奔董卓。李肃这是“为人谋而不忠”啊,他没有忠于他的朋友。吕布也是见利忘义,不忠不孝,杀害自己的义父丁原,这也是“与人交而不信”哪!虽然吕布是人中虎将,但是结局和人品都是令后世不屑的。《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警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能够尊重他人和清楚自己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不离不弃的回复
我从论语中学到了做人之道。在《学而》中,孔子曾说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与人相处时,当别人不了解你,或不理解,甚至误会你的时候,你一定不要生气,这才是有修养道德的人的作为。因为人与人相处,需要交流,只要我们加强交流,就会消除不被理解的境况。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被误会而大发脾气,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不要因为一点小事,本来是朋友,结果谁也不理谁了。而在《泰伯》中,孔子之徒曾子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做为一个不想当叫花子的人,我们必须要胸怀宽广。你看!世界上哪些小肚鸡肠的人出名了的?若没有宽广的胸怀,你就像一潭也许美丽但不流动的池塘,到最后一天总会被太阳晒干的,而心胸宽广的人,就像一条小溪,虽然可能没有潭水美丽,但它是流动的,在不断地汇集后,终会成为大海。而每一个成功人士的心胸都很宽广,不像某些人,别人把他的文具盒碰掉,就和那个人争吵、撕打起来,这样小肚鸡肠的人怎么能成大事? 我从论语中学到了学习之法。在《学而》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又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让我想到有些人在课堂上十分认真,回家后去疯耍,结果一天所学的知识全忘了。只有温习了旧的东西之后,才能得到新的体会。如果在课了别人的体会之后再写一个感悟,我敢肯定地说,写作水平肯定比直接写道理要强得多。而有些人,看着课本在那里空想,想啊想,会的也想,错的也想,就是不去问,不去学出来以后就是一个标准神经病加二流子。而只是学习不思考的人,就完全会被迷惑住,长大以后有得好听点叫热爱读书,才高八斗,说得难听点叫书呆子,就是你喊他背书,他能把《出师表》、《蜀道》、《劝学》一口气背完,一让他说意思,这下就傻眼了的哪种人。所以我们不能只学不思或只思不学,要学思结合,否则以后都没出息。 我从论语中学到待人之礼。在《学而》中,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啊!2008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难道只是中国人的天下吗?为什么不用上宾之礼对待外国客人呢?再把话题拉近一点。在学习中,有些同学认为学习是一个相互竞争的环境,帮助别人就会降低自己的分数,其实,你帮助同学,你们小组成绩会提高,你的人缘会更多,别人会把你当作他的朋友,你和他都会很快乐。你的学习环境会更加优越,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你难道不想努力吗?还用担心自己的成绩会差吗? 此所谓“道、法、礼”,三者乃吾观《论语》之悟也!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