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述而什么忠信
夏日喜人的回复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残存的人的回复
意思是: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
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
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豹女的回复
〈论语﹒ 述而〉篇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书本上的知识,而「行」、「忠」「信」就是行为和品格的陶冶。 孔子的教育要旨,固然没有忽视知识的传授,而更重要的,就是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表现。 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孔子认为先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要求弟子首先培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行有余力”,然后才学文化知识。孔子还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可以看出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把思想品德教育是放在首位的。 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外培育人生观、 价值观和做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学识方面主要锻练谋生、 干活的手段。 >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南怀瑾先生在 > 中解释孔子的教育宗旨: 文包括了文学, 至一切学问的完成。 行的狭义是行为和品德, 广义是事业的成果。 忠是对任何事物也尽本份。 信是守信用, 内心的修养, 人格的造就。 读书人修好品格, 才算接受过教育, 达到教育的真正和完整目的。 《论语集解义疏》孔子为教恒用此四事为首。故云。子以四教也。李充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 [论语讲要]皇疏:「李充曰:其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 王伯厚困学纪闻,四教以文为先,自博而约,四科以文为后,自本而末。 陈天祥四书辨疑:「行为所行诸善总称,忠与信特行中之两事,存忠信便是修行,修行则存忠信在其中矣。王滹南曰:夫文之与行固为二物,至于忠信特行中之两端耳,又何别为二教乎。」 此章或有错简,存疑可耳。先儒或以四教与先进篇四科对照,文谓文学,行谓德行,忠指政事,信是言语。勉从此解亦可。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解释:一、教人学典籍,可以明理。二、修养品德。三、对人对己诚实忠厚。四、心口如一,无诈无伪。章旨:此章书是孔子门人记孔子,施教之四纲。【论语别裁】孔子的教育宗旨: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现在有些研究孔孟学说的人,跟着新时代走,他们说孔子是非常科学的,在当时孔子就有分科教育了。他对学生们分有文、行、忠、信四门类别,好像现在分科分系的教育法。这是说笑话了。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这四项。第一“文”:包括了知识、文章——广义的文章。文章的文采、字句和条理,章是连起来的一大篇文理。狭义的是指文字作品叫文章,这是后世观念。在春秋战国时候,文应该是广义的文章,包括了一切知识及文学。第二“行”:文章好,知识好,充其量变成文人。学者们要注意,古人早就有“文人多无行”的说法。所谓文人多半无行,就是说,知识多了,正理、歪理,条条有理,因此凡事满不在乎,便成了“名士风流大不拘”。往往文章写得好的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功业。看中国三千年来文学史,文学造诣高、诗辞歌赋都行的人,在事业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以诗人来说,社甫、李白等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大成就。在功业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文学是好的。不过像唐代几个皇帝,文章诗词都非常好,尤其唐太宗诗作得非常好,不过他不肯作,书法也好。所以唐代文学好,是帝王们提倡的。宋朝的儒家,理学讲得好,推其原因,也是受宋太祖的影响。赵匡胤本身就内行,所以说转移社会风气在于一二人者,但不是你我一二人。这从历史上可以得到很多证明。但有功业的人,他的丰功伟业又往往盖住了文学上的才气。所以孔子四教中的“行”,也不是单指普通的操行,而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然后讲到第三的“忠”:不是唐宋以后所讲的忠于某一个人的意思。孔子讲的“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者谓之“忠”。第四“信”:就是有信义。这是孔子教育的四个重点,不能够分开的。如果说他是分科了,那就是笑话。今日的教育,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前途,更是个大问题。我经常觉得,中国这几十年来的问题,根本发生在教育上,而且很严重。甚至三千年来的历代兴衰,都与教育问题有关。古时候我们没有明文规定教育的目标,而现在规定了实施三民主义的教育。但是我们关起门来检讨,三民主义的教育,在学校里并不算成功。什么道理,银值得研究。过去我们虽没有明文规定的教育宗旨,但读书人根本上要把品德修好,这是公认的目的。可是近几年来,跟着西方文化转,尤其是现在美国标榜“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方针,大家体会到的生活就是现实,不外物质。教育的目标也因而移转,完全忽略了心性的修养。搞到现在怎么样呢?有一个学生,是前几年师大毕业的,已得到硕士学位。一天来看我,我问他认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老师!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考试啊!”这句话讲得很沉痛,我们只好相对苦笑。是嘛!小学毕业以后考中学,考进了中学,小学所学的没用了,丢了;中学毕业考高中,考进了高中,初中学的没用了,又丢了;高中毕业考大学;高中所学的又没有用了,当然也丢了;等考取留学又丢了大学的;留学回来,参加公务员考试;当了公务员,还有升等考试。三年一大考,两年一小考。是嘛!我们的教育就成了考试。其实考过了又不算数。清代有人对考试的评语是:“销磨一代英雄气,官样文章殿体书。”现代科学八股的考试方法更可怕,将来很可能要变成“销磨一代精神气,电脑规程机械书。”(我们一边听,一边摇头叹息。)前天,一位有名的建中资深的国文老师来看我,也叹说今年换了电脑教育、电脑考试,越来越不对了。现在高中三年级的教育,谈不到教学问。只是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应付这种电脑考试。像国文方面,一个名词除了教他们正确的解释之外,还要告诉他们四五种不正确的答法。再加上一些课本在编的时候本身就有问题,中学老师接到这种课本,发现有问题,早已向教育部提出来,但没有人理会。现在临阵了,报上才登出来说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在上课时,只有告诉学生,这是有问题的,只要注意将来如何应付考试就好了。这就是教育!怎么办呢?现在我们讲到孔子教育的宗旨,就是文、行、忠、信。过去向德行的路上走,对于学生知识、学问的成就,还是第二步的要求。既然受过教育,至少第一步要打好品德的基础。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为什么如此敦厚呢?就是德行教育的结果。所以文、行、忠、信并不是四科,以现代观念勉强来解释,应该是他的教育中心。文包括了文学,乃至一切学问的完成。行,狭义的是行为、品德;广义的是事业的成果。忠、信,是内心的修养,是人格的造就。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