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颜渊什么勿施于人
深海里的星星i的回复
字义解释
欲:想做的事;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
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定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辨析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示例:孔子告诉我们,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违背,就会与人不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青木云糅的回复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这一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给别人的东西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扩展资料
孔子于《论语·颜渊》中仲弓问仁也提及忠恕之道。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春秋时期,孔子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人道?孔子马上回答道:“待人接物要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牢记先生的话。”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的行为就包括宽恕对待人这一方面。他强调的是,人应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人与人之间,人格是平等的,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和感受,也就是心中有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_卫灵公
顺流而下的回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的“施于”和常时所说的“施”略有不同,这里的“施于”又称为“施予”,用在这句话中加重了语气,再加上“施于”前面的“勿”字,就有了“千万不要强加”的意思。因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强调了自己不喜欢、自己不想要的,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因而,我们可以把“己所不欲”称之为“憎”。与“憎”相对的情感是“喜”,即“己之所欲”。它和“己所不欲”即“憎”一样都是人心中的“欲望”。“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和“己所不予勿施于人”一样,都是强调了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千万不要强加于人,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喜”,一个是“憎”。
世上人心有千万,人心中的好恶也有万千。有人喜欢“文”、有人欢喜“武”。有人喜好热闹、有人追求宁静。就连一饮一啄,衣食住行,这些人人都有的最基本的要求也都是各个不同!…就拿人心对花草的喜好来说,有人喜欢牡丹,因为富贵。有人爱护海棠,因为娇艳。有人喜欢兰香,因为其清雅。而有人却独爱梅花,因为其坚韧。…同样是花,因其姿态不同,人心却赋予花以“人”的情感,又因人之情感的不同,就产生了人心的好恶。…“己之所欲”也好,“己之不欲”也罢,都是个人之喜憎。放在心里则已,要是非要施予人,那就是把“我”(自己)放在最主要的位置,而把别人,也就是“人之所欲”
放在了次要位置,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强烈体现,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指的“自私”。…
其实,自己不喜欢或者自己不想要的,不见得别人也不喜欢或者不愿意要。而自己喜欢或者想要的,他人也不见得就喜欢或者就一定就想要。因而,当“己之所欲”和“己之不欲”时,人们一定要想到他人也有“所欲”和“不欲”,切莫将己之所欲或己之不欲强加于人,这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