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不好有可能是性格使然,也就是说你的性格是长期影响想导致的,有可能是家庭原因,也有可能是环境因素。知道了是自己的原因,接下来就应该怎么做呢?一个就是你自己想办法控制自己,在发火之前先冷静10秒钟,如果这个时候可以的话,那就深呼吸,不用扩胸那般的深呼吸,只要正常的呼吸就行,这样使你的情绪能够冷静下来,别人说什么话你都不要在意,你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跟随别人的情绪走,别人有可能就想激怒你,你不要跟着他的情绪走,他的刺激性语言就如同打在棉花上,他就会更加的郁闷,而你的情绪稳定下来,这才是正确控制情绪的方法。控制情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的话就是远离这个环境或场所,因为这里的气场不大适合交流,所以你需要快速的远离,远离这个地方,能够让你更好的更客观的来看待问题,而不是纠结于对方的情绪,有的时候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愤怒、上火这种坏的情绪。好的情绪也是会传染,但带坏的情绪更容易传染。远离这样的坏情绪,能够让你更好的处理问题。坏的情绪不是不对,而是你要学会控制,控制好了以后的话,就会让你的行为举止显得更加的淡定优雅,让外人觉得你很大度九,当然自己需要把这个事情消化掉,有事儿说事儿,没事就不要发火,有事发火也无助于解决问题,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火,所以不要生气上火,别忘记你的目的是什么!
明理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国学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是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学派文化,百川归海,相互触摄,绵延至今的历史产物。她经过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及以后兴衰迭变的历史选择,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构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华思想文化。
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国[1]学[2]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国学奠基人--孔子像
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定义
国学,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附录经部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国学经典哲理
国学经典 是中国 传统 文化 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每天读一句国学经典的 名言 ,品味国学文化。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每日一句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国学经典每日一句【精选篇】 1.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4.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5. 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6.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7.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9.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10.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11.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12.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13.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4.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15.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16.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17.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18.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19.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2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国学经典每日一句【热门篇】 1.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4.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5.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8.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9.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10. 见侮而不斗,辱也。11. 多行不义必自毙。12. 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13. 哀哀父母,生我劬(qú,过分劳苦)劳。14.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16.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1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18.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1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20.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2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2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23.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24.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25.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国学经典每日一句【经典篇】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2.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4.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弟子规》5.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6.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7.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8. 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9. 不美,美言不信。--《老子》10. 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11. 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12. 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13. 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14.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15. 欲加之罪,何患辞。 (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