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学国学经典

国学 编辑:卢琼芸 浏览量:235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学可谓命运多舛,几经兴衰沉浮。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国学代表的儒学,曾一度被视为民族落后的根源,受到猛烈的抨击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干部学国学经典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学可谓命运多舛,几经兴衰沉浮。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国学代表的儒学,曾一度被视为民族落后的根源,受到猛烈的抨击。此后,历次政治运动中,国学都免不了被严重冲击。这是时代的悲剧,当一个国家民族落后于时代,原有的经典就会被颠覆,原有的传统就会被遗弃。当一个国家民族走上正轨的时候,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一个民族走上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当今,中华民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国学也顺应时代走上了复兴之路。国学的复兴,是重建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汉字中的“经”,本义是“织布的直线”,是织成一匹布的先导,引申为常理常道;汉字中的“典”,本义是“五帝的书册”,引申为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便是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这些书自古流传,每个民族都有其历史上共认的“经典”。她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抟造文化和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人们在物欲驱动下,变得比较浮躁,优良的古典读书精神几被扫荡无遗,真正能够坐下来认真读书的人也不多,这要求我们要懂得选择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国学经典著作就是经过了时代考验的,是历久弥新的永远具有阅读价值的圭臬。我们相信,它们是抚慰人们心灵的一剂良药,是永远值得我们珍惜的一笔精神财富。

俗话说“树无根不活,人无本不立”。学习国学,一定要从最原始的经典入手。“经”是智慧的升华,“典”是行为的法则;“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经典”也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广阔的心胸和互敬互重的美德。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我们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轻便地汲取到人生的智慧,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教养文化,除“读经”外,恐怕别无切实可行之方。毋庸置疑,国学经典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梓教授说得好:“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一个人成长的根本。”

一、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有利于人的适应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专业教育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社会上特定岗位的人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培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谋求某种职业而做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教人思考什么,而在于教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渗入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志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自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

二、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历练

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

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乃至学习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图,而并不是改善这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是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的序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均具有其他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

三、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有利于人的高尚品格的塑造

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祖先的传统和文化曾经一度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会狠心的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大抵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

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传统精英,其核心内容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熏染。英国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

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四、国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有利于民族人文精神的提升

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是要培养没有灵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加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她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真切的体验,是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永远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

国学经典教育既是实施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开展博雅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可以让年轻人汲取民族传统的优良养分,掌握祖国特有的优雅语言,使之成长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典范道德;既有文化知识,又有文明素养的新一代中国人。

孩子应该从什么时候学国学经典

1、孩子学习国学经典最好的时期:幼儿园期间。

2、孩子在三岁前的是机械记忆,他的记忆是无意识、无目的、短暂的。记忆力虽然很强,但他并不理解其中含义,如果没有不断重复强化,很快就会忘记。对这个阶段孩子来说,无论是背唐诗还是广告词,都只是对语言的一种模仿学习。在三岁到六岁,孩子记忆的意识性、理解性提高,如果在声情并茂,并配有生动画面、儿歌、表演之下,背一些简单浅显、容易理解的唐诗,孩子就容易真正的记住。6岁前的孩子,如果把诗词像唱歌般的背诵下来,加上一些好玩的语言和场景,即使对诗词不理解,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培养语言能力的作用。到了他能够理解的年龄,是可以有收益的。在幼儿期是学习一些国学经典的最好时期。

3、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它们经过时间淘漉和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

小孩学国学经典的顺序

首篇《三字经》,共有376句,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典籍、历史、人物及社会人生的种种。“诚古今一奇书”也,书中故事贯穿孔孟思想,是一本奖勤教俭,鼓励读书,传授学习方法的益童良书。“三字编成便学童,天人包括在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三字经》是过去儿童启蒙必读之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初:最初,刚开始。性:人所具有的品质、性情。近:近似,接近。习:语出《论语阳货》:指长其在某种自然条件或社会环境及后天教育下所养成的特性。)——第二,熟读《百家姓》。《百家姓》是一篇将常见的姓乐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象一首门乙言诗,便与读涌和记忆,流传至今,影响极深。是启蒙教育的助读读物。——第三篇启蒙文就是《千字文》,《千字文》在“三、百、千”三启蒙读本中是唯一有确切的作者和成本时间的一篇文章。至于《千字文》,还有一个传说的故事;相传,梁武帝肖衍为了教诸王子的书法,让殷铁石从五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1000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便用一张纸。然后梁武帝把这些没有次序的拓字交给了周兴嗣,要周编成有内容可读的韵文,以便诸王子有兴趣读诵、书写。周兴嗣用了一夜的时间,将其编撰成文,累得须发一夜时间皆白。《千字文》条理分啊,通顺可诵,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涉及到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方方面面。——第四篇《声律启蒙》;《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篇按韵分编,以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东西用来作对子。有单字对,两个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可以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等方面的训练。读诵起来,如同唱歌一般,动听又易记。比如:“仁对义,让对恭,禹舜对羲农。雪花对云叶,芍药对芙蓉。陈后主,汉中宗,绣虎对雕龙。柳塘风淡淡,花圃月浓浓。春日正宜朝看蝶,秋风那更夜闻蛩。战士邀功,必借干戈成勇武;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第五篇《龙文鞭影》;该文内容广博,杂取各家,上至三皇五帝,下致唐宋各朝,经史子集,无不涉及。四字一句,二句一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对学童熟悉经史,了解典故,贻养性情,砥砺志向,无不裨益。——第六篇《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文中汇集了孔孟以来,至南宋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方面的格言谚语,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妙句。——第七篇《增广贤文》:书中崇尚孔孟之学,文中宣扬的是儒蒙思想,并收录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经典语言,对于儿童思维、口齿的训练,是提高幼儿素质的好考本。

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