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越来越少用族谱
红豆的回复
小时候看电视都说把谁谁逐出族去,从家谱除名,就觉得家谱是个极其高大上,有很高权威的东西,我就问过家人我们家是不是有家谱,遗憾的是没有,我甚至连自己的辈分都不知道。能知道自己辈分,还按辈分取名字的少之又少了。也许在农村还能找到有家谱的,按辈分起名的家族。家谱的流失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古代的时候战乱频繁,人们饱受战火侵蚀,很多的人死于战乱,侥幸活下来的,也多是孑然一身,自己上路,还怎能保住家族宗祠里的家谱。并且可能全族都死完,只剩寥寥几人,家谱对那些不知能不能活过今日的人来说,也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人类最大的天敌就是自然灾害。只不过在过去,水灾旱灾就能让全村人选择离开生长的土地,逃荒到新的地方。我们家就是在太爷爷辈逃荒来到现在生活的地方的,那时候真正的老家发生旱灾,颗粒无收,再在家乡呆下去只能是全家老小饿死的命运。太爷爷毅然决定带着家人迁徙,路上还是有人去世,命大的,来到了现在的土地,开启了新的生活。这样的情况下,就与本来的家族失了联系,再过一代两代,完全找不到自己的辈分,也寻不回自己的根。还有就是现在社会的发展,让人们曾经落叶归根,家族思想越来越淡。现在来说时隔三辈就出了亲了,有些人知道是亲人,但还不如朋友亲,从小没长在一起,见了面也都不认得。我表姐表哥的孩子,见了我都肯定是认不得的,等我有了孩子肯定也是认不得他们的孩子,也认不得他们。因为各自在不同的城市发展,爷爷奶奶都不在了,也没有相聚的理由。
豆乳盒子的回复
按照过去的传统,取名字是要依照家谱来取得。举个典型的例子,清朝宣统皇帝是“溥”字辈,和宣统帝是一个辈分的清朝皇族,名字里都有个“溥”字来表明自己的辈分。而宣统帝之前的光绪帝是“载”字辈,因此光绪帝同辈的清朝皇族,名字里都有个“载”字儿。在古代,根据家谱来取名是一种广泛且深远的习俗,上到天子,下到百姓,都有这个习惯。甚至对于85后和部分95前来说,这种取名模式还客观存在,大约也就是从90后这一代人开始,家谱取名开始遭到摒弃,尤其是95后、00后群体里,依照家谱取名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客观上来说,家谱取名在事实上已经遭到了摒弃,这种摒弃背后的原因何在?
历史因素
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很多封建社会的残留文化,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其影响力也日渐式微,这也体现在取名方面。比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里,很多人纷纷放弃了原本的名字,改用符合当时社会背景的名字,那个时代的新生儿的名字里,也有很多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痕迹。这算是对这种家谱取名传统的一次有力冲击。这次冲击对后世的影响较为有限,80后的父母很多记得家谱取名的传统,因此在80后一代里,很多人都是按照家谱取名。
传统农村的瓦解
而真正敲响家谱取名这一传统的丧钟的,莫过于传统农村的瓦解,而传统农村的瓦解,是基于伟大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上的,在这二者冲击下,和传统农村一并成为历史的,还有大量传统农村的习俗,这包括家谱取名模式——说到这说句题外话:从十多年前开始,过年便开始越来越没意思,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其实也是传统农村瓦解的一种体现。家谱取名,本身是农耕经济、小农社会的产物。
如同小说《白鹿原》里所描述的那样:很多传统农村,往往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家族,这种情况,在很多自然村的名字上可以反映出来:比如张家庄、李家屯等等。
而在古代,社会流动性很差,一个家族在一个村子里住上几百年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而对于封建政权来说,族权稳定也是维持封建政权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政权的影响下,宗族内部也处于等级森严的状态,而为了区分长辈和晚辈,保证谱系清晰可查,于是,家谱取名应运而生。家谱取名保证了封建家族等级森严的可行性。而历史上,在统治者内部,也有过利用辈分优势挑战君主权威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在奴隶制时代:当时西周的周懿王在位。周懿王为人暗弱,因此很多诸侯开始藐视天子,其中齐哀公是典范。齐哀公多次不来朝拜周懿王,理由倒也简单:周朝王室和齐国公室数代联姻,论辈分,自己比周懿王高太多,哪有长辈朝拜晚辈的道理?
这个漏洞在后世,被统治者有效修复:那就是君臣大义是最大的,一切都要让位于君臣大义。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确立,很多企业大量兴起,这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工厂,这个趋势,从90年代延续至今。随着伟大的高考制度不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优秀的农家子弟,通过高考读大学或者函授大学毕业后考研留在了城里,并且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这些,导致传统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聚族而居的局面也随之瓦解:因为一个山东的农家子弟,可能毕业后在江苏的都市安家落户,和原本的家族隔着天南海北,久而久之,产生的效应便是家谱取名等习俗的无法落实。
家谱取名遭到瓦解,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业化社会的深入以及传统农村的瓦解。
新生代的转变
80后和90后的父母多是60后和70后,而60后算是恢复高考后,享受到高考红利最早的一群人。60后进城以后,对于老家族谱取名传统还会有所坚持,这便是80后群体中,还有家谱取名的缘故之一。而随着作为城市土著的80后、90后成长起来,并相继成家以后,对父辈们注重家谱取名的执念,早已一笑置之,80后和90后给子女的取名,大多结合自身的认知情况以及个人的好恶来取名,比如:
文艺派。有的喜欢文学的文艺青年,给子女的取名,往往考虑《诗经》和《楚辞》作为取名的范围。婉兮、清涟这样的名字时常会出现;
小说派。随着言情小说、玛丽苏小说的盛行,很多喜欢读玛丽苏小说的朋友,给子女取名,往往会根据小说中的人名,来给自己的子女命名,比如典型的“子轩”这类名字,就是其中典型。游戏派。还有的游戏达人,根据游戏来给自己的儿女取名,比如前些年新闻就有提到,有人给自己的儿女取名叫“王者荣耀”。
新生代思想的改变,导致00后和10后新生代的名字,可以直接反映出其父母的爱好和眼界乃至志趣。
家谱取名能否“文艺复兴”
客观上,还有极少数10后,其父母给他们的命名是依照家谱取名的模式。这种情况虽然存在,但比例已经不大,可以用所谓的百里挑一来形容。而当下,根据我国的《婚姻法》,00后女性已经达到法定的适婚年龄,并且客观上存在00后嫁人的现象,而随着00后和将来长大后的10后陆续开始为人父母,相信,家谱取名的现象会更少,而00后和10后的思维、观念和85后、90后又存在巨大代沟,00后和10后会给下一代取什么名字,还是难以想象的。
不论怎么取,基于传统农村瓦解的大背景,家谱取名都不会有所反弹了。甚至再过几十年,可能家谱取名会如同化石一样, 成为遥远的记忆。
知足者常乐的回复
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不管是从祠堂祭祀文化,还是从祠堂的家族文化上来看,北方都是祠堂的发源地,且祠堂鼎盛时期,北方祠堂数量要多于南方。 首先说说祠堂的祭祀文化,印象中祠堂不但是家族议事的场所,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祠堂正中摆放着大量牌位都是真实的,而祭祀文化起源于儒家中的孝道。
历史上儒家文化起源于鲁国,并逐步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而历史上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故而完全有理由认为祠堂起源于北方。
再从家族文化上来看,祠堂最开始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建设,普通人根本没有实力,更没有权利去建设,后来随着逐渐解封,祠堂才在民间兴起,当时祠堂在不同地区,又可称之为家庙、宗祠、家祠等,从这几个称呼上就不难看出,祠堂不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传承,更象征着家族荣誉、荣耀。历史上,如果某个人因某件事触犯族规,被逐出宗族,那这个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因为古代用人都讲究来源、出身,甚至一个人的出身都融合在姓氏中,比如公孙X、公子X、孟姜女等,所以古代家族出身往往能影响一生,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族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中原),故而当时北方的祠堂数量也很多。这种情况下大量汉人渡过长江(衣冠南渡),进入江浙、岭南一带,比如今天的客家人、广府人祖上基本都是中原汉人,而这些南下的汉人不仅带去了大量人口,也带去了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南方祠堂遍地生根,且为了不忘记中原祖先,南方祠堂也越来越多。更重要的是,到了近现代,北方祠堂、族谱还在“破四旧”运动中遭到了灭顶之遭,而南方祠堂则因为远离中心,得以大规模保留,这最终呈现的画面,南方祠堂规模、数量都高于北方。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