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
始基贵鸟山,镇守叶联天,正自宗纪定,裔兴家万年,燕翼贻谋远,赞承亦世贤,高明常眷佑,博厚永生全。
2、安徽
三清尧舜禹,文茂庭良天,道德自高崇,允宜万善宗,祖章征士法,家学纪时同,宏志期当太,承隆日正中,敬修纯佑命,锡美永来从,发秀方生雅,时逢开泰运。
3、浙江衢州定阳
阳春布德泽,万象尽皆新,祥瑞均文汝,时景永伯应,凤自兆祯毓,芳秀承绍先,忠良傅奕工,天必赐其昌,泰阳咸受启,君贤际会新,时乐书田德,孟以本尚文,胜茂积良有,余庆绍先奇,芳原光万世,惟天禄赐齐。4、湖北恩施
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
5、浙江
宏仲祖始伯,孙汝名士承,光尚道良立,国明天启定,元同萃嘉祥,会计升懋德,丕显荣贤哲,可昌学修来,晓鹏伟康胜,建宁逢锦浩,永强丰正欣,恒博旭俊盛。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叶氏
叶氏辈分排名是什么
1、浙江叶氏一支字辈:“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2、浙江衢州定阳叶氏字辈:3、乾元支派:“阳春布德泽万象尽皆新祥瑞均文汝时景永伯应凤自兆祯毓芳秀承绍先忠良傅奕工天必赐其昌”;4、泰元支派:“泰阳咸受启君贤际会新时乐书田德孟以本尚文胜茂积良有余庆绍先奇芳原光万世惟天禄赐齐”;5、新编字派:“仁义傅家政谦恭耀祖声荣华时应懋守正福长春”。6、湖北丹江口叶氏字辈:“中永胜兴单正春方维其启大光先世文明应发祥良材绵国祚伟烈焕朝纲率祖谋猷远承宗德泽长连科登甲第历代播书香福自前人造万年卜吉昌”。7、湖北叶氏一支字辈:8、原派:“文明兆瑞继世永昌”;9、续派:“天星顺正朝庭安邦光宗耀祖发传定章”。10、湖北恩施叶氏字辈:“正大光明远文章道德长本端忠永茂自立世炎方仪龙仁生显国兴振家邦广信招宏达思戌启元昌”。11、湖北武汉叶氏字辈:“一本周宗德泽恒芳自天之佑万世维昌聪敏英杰与祖争光经伦治国礼义兴邦继文绍武辉映南阳”。12、湖北罗田叶氏字辈:“茂锡端良启承崇式绪绍”。13、湖北安陆叶氏字辈:“一家显达万代荣华”。14、重庆江津叶氏字辈:“亦昌文宗似思贤源本良祖德恩洪志富贵庆春长”。15、重庆泸县叶氏字辈:16、原派:“荣海添本永孟廷文明世之启尚“;17、续派:“宗清凝祚兴修谱万年显光绪雨后颜”。18、重庆大足、铜梁,四川隆昌、雅安叶氏通谱字辈:“维廷芳文大清忠美德伦全奕世同永振家声名上达熙朝锡爵普尊崇”。19、浙江永嘉叶氏字辈:“宏仲祖始伯孙汝名士承光尚道良立国明天启定元同萃嘉祥会计升懋德丕显荣贤哲可昌学修来晓鹏伟康胜建宁逢锦浩永强丰正欣恒博旭俊盛”。20、福建南安叶氏字辈:21、原派:“显克文子于君卿甫叔懋孝悌式光乃祖燕贻孙谋永昭迪古”;22、续派:“相国训典奕世弥遵忠炳日月德垂后昆金玉华胄阀阅明伦凤毛济美福禄长存商诸苗裔宜绍前勋”。23、福建光泽叶氏字辈:“懋绩发南阳,柏前惠泽长。鸿猷臻泰运,伟烈辅乾纲。孝友家庭诵,诗书奕世香。绵延怀祖德,乐善有余庆。”24、安徽肥东叶氏字辈:“昌宗耀祖德和顺道清龙”。25、安徽颍上杨湖镇叶氏字辈:九国万全方,传中世德昌26、广东丰顺叶氏字辈:“宏运振兴雍恭和顺”。27、江苏叶氏一支字辈:“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28、四川成都叶氏字辈:“仰湖逢春文奎陛藻树东庆桪启祜”。29、叶氏一支字辈:“向自奇祥会文明启世昌立朝崇国志代发一然长培本登伦已道德永安康”。30、山东聊城叶氏字辈:“初登时子长肇士永锡昌允嗣传万世绥禄有余香31、四川达州叶氏字辈:“世代光辉远,富贵发万家”32、湖北武汉流芳叶家村家辈:尚国文章盛,方家玉树年。33、安徽肥西叶氏字辈:家来守道良礼义增传世......34、安徽无为县叶氏字辈:日月有宗道、人文万世荣、显明承祖德、光耀继前英。
叶氏辈分排列顺序
叶梅友、叶梅实以及叶德戚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叶大经。叶大经为中原人,于南宋理宗宝祜四年即1256年考中进士,曾任福建制置使。同年考中进士第一名的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将领文天祥。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南宋末年,外有元兵侵略,内有奸佞当政,就在这个时候,叶大经知道“势如破竹,胡天不佑,宋运将倾,独力难持,狂澜莫挽。”“忿恨成疾,因而乞休致得辞职”,当他走到梅州程乡即今天的梅县的时候,感到“时局纷纭,南北道梗,遂家于梅”。1279年南宋灭亡,“公每言国事,感慨流涕。自称宋室遗民,宋亡不仕”,叶大经成为程乡南阳堂叶氏始祖,而梅友、梅实为大经9世孙,德戚为大经15世孙。叶大经举家迁往梅州,除了躲避战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梅州已经成为大量中原人士的聚集地和中转站。叶大经所处的时代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时代。客家人的迁徙和福佬人迁徙的历史背景、方式大致相同,最远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起初这些汉人位于中原地带讲的是河洛话,也是古代中原的官话。所不同的是,从语言形成和迁徙经过的地区来看,福佬人形成的为:中原人迁到福建地区与当地闽越土族人经过文化互动逐渐形成闽方言,这些说闽方言的福建人又迁徙到海陆丰地区与当地畲族等南越少数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福佬人。客家方言的形成为:西晋以后,客家先民渐次南迁,为避免新迁来的中原汉人跟当地户籍发生混淆,新来者的户籍便被称为“客”。晋元帝大兴四年即公元312年特别下诏,正式肯定了这种附设客籍的做法,称之为“给客制度”,客家先民先是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里,他们在与当地土著居民共同生活的几百年间,既保留了自己的中原官话,又吸收了当地的吴楚方言,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方言“江淮官话”——这就是今日客家话的源头。唐代末年,客家先民再次南迁,进入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居住。他们在南迁过程和定居之后,与操赣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的人们交往中,又吸收了这些方言,不断丰富自己。到了宋末、明初,他们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以后,随着这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汉族新民系客家人形成了。作为这个民系的共同交际工具客家话,也在这时基本形成。叶大经可能说的是河洛话,但他的后代尤其是到明初洪武年间的梅友、梅实的时候,交流工具已成为客家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