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跟宋太宗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原名赵匡美。宋太宗在位的时候,因为遭到了宰相赵普的陷害,被贬官流放,从此,赵廷美一脉就远离权力中心。从赵廷美后裔世系族谱上来看,在南宋灭亡后,他的后人也曾试图匡扶宋朝的江山,但是奈何那个时候大宋大势已去,自知无力回天的赵廷美后人,只能隐姓埋名,避世而居,直到明朝的时候,才恢复了姓氏,并且得以堂堂正正的以赵氏皇族后裔的身份生活。 赵廷美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四弟,当年杜太后在临终前,让宋太祖定下了金匮之盟。金匮之盟制定的意义,就是为了避免将来大宋皇室重蹈周世宗的覆辙,所以宋太祖答应杜太后,将来皇位只传给年长的兄弟,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 按理说,宋太宗赵光义也应该履行这个盟约,再将皇位传给自己唯一在世的弟弟赵廷美。但是谁能够想到,赵廷美后来会被诬陷谋反,最终他也被宋太宗贬黜流放,最终忧愤而死。 赵廷美有十个儿子,他被贬官后,他的后代子孙也都被分派到了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去当官。南宋灭亡的时候,赵廷美的后人闽冲郡王赵若和,作为赵室血脉,被人护送逃了出来。赵若和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杀,带着后人,到漳浦县佛昙乡积美村隐居,改姓为黄。 如此隐姓埋名又过了百年春秋,直到天下易主,元朝被明朝所取代,赵廷美这一脉才被人发现。1385年,赵廷美的后人黄慧官被人告上了公堂,无奈之下,他拿出了族谱,告知自己其实是宋朝皇室后裔。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便下令让赵廷美后裔恢复赵姓,一直小心翼翼避世而居的赵室皇族后裔,这才得以堂堂正正的恢复身份生活。
宋朝韩琦家族族谱
近期,宋朝古装大剧《清平乐》开播,由王凯饰演的宋仁宗赵祯,可谓是宋朝历代帝王在荧幕上的颜值担当。在剧中,除了宋仁宗赵祯之外,还有一位帅哥,此人考中新科榜眼,连皇太后刘娥都夸他长得帅,他就是韩琦。
历史上的韩琦,不仅长得帅,而且还是一位三朝宰相、名列孔庙的大贤臣。
韩琦虽然出身于官宦家族,但根据《泉州府志》记载,韩琦祖籍安阳,但他出生在泉州,其生母是一位婢女。韩琦3岁时,父母去世,在兄长的照顾下才长大成人。
《宋史》云:
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
韩琦自幼就有大志,很早就自食其力,平时治学严谨,聪颖过人,20岁时就考中进士,被赐为榜眼。韩琦仅比宋仁宗大两岁,二者算是同龄人,《清平乐》剧中,两人在梁家蜜饯铺中偶遇,以及韩琦考中榜眼的情形,都跟历史较为契合。由此可见,原著和制作团队在人物塑造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韩琦在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将作监丞,因为宋仁宗赏识,韩琦在9年内,连续换了8个位置,这8个位置都在基层,这让年轻的韩琦得到了充分的历练。到了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韩琦担任右司谏(从六品),他直言敢谏,不管朝中多大的官员,只要为政有失,他都敢参奏。
1038年,韩琦到了而立之年,这一年,他干了一件大事,凭借一己之力弹劾4位宰辅,名震朝野。
当年全国各地自然灾害频繁,各省都出现大量的流民,很多百姓为了苟活,不惜到京城抢夺食物。当时负责处理朝政的4人分别是王随(宰相)、陈尧佐(宰相)、韩亿(参知政事)、石中立(参知政事),这4人面对灾情无动于衷,任由百姓流离失所,而那些言官们顾忌4人的势力,不敢上奏弹劾。韩琦愤而不平,写了一道奏折,弹劾上述4人碌碌无为,说他们是宋朝开国八十年来的庸臣。这一道奏折,直接闹到了朝堂之上,当日,4人因此被罢免。因为“参知政事”有副宰相之称,韩琦的一道奏折导致4位宰相被罢免,所以人称“片纸落去四宰辅”,韩琦由此名声大振。
两年后,西夏李元昊攻打延州(延安),延州守将被俘,宋朝举国哗然,正在朝廷用人之际,韩琦推荐有罪在身的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并且以全族的人头为范仲淹担保:
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宋史·韩琦传》)
韩琦和范仲淹(下图)合力抵御西夏,两人镇守边境时间较长,又都是宋朝名士,文武大臣皆叹服,所以合称此二人为“韩范”。
在西夏议和之后,韩范二人又联手朝政改革,他们整顿吏治、改革时弊、选拔人才,这就是著名的“庆历新政”。由于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改革而触犯贵族阶层的利益,不久,他们被污蔑为“朋党”,不到两年的时间,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1058年,韩琦年过半百,被宋仁宗任命为宰相,因为宋仁宗无子,韩琦在宋仁宗立嗣的问题上立下大功,宋仁宗驾崩后,韩琦又辅佐宋英宗继位,直到宋神宗登基,韩琦才从才从宰相位置上退下了。韩琦先后担任宰相10年,这10年,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都有巨大成就。但也有诸多令人非议的地方,例如在处置宋朝名将狄青方面,韩琦受到诸多误解,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韩琦先后辅佐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代帝王,三朝宰辅。后世有人拿他和范仲淹相比,认为范仲淹是真正的“名士”,而韩琦,多了一些贪恋权力、掩饰错误的品质。连司马光都说:
琦实有忠于国家之心,但好遂非,此其所短也。
笔者认为,这么评价韩琦,其实并不公允。韩琦为人刚直,一心为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的思维的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他德才兼备,是真正的“名臣”。
韩琦生活在一个有明君、有名臣、有名士的时代,这是他的幸运。反之,正是因为宋朝文治的繁荣,才有了诸多名臣和名士,但若这些名臣和名士形成了不同的派系,这就是那个时代最大的不足。试问:韩琦虽然能罢4位宰辅,但他能凭一己之力改变那个时代的不足吗?
宋朝吕氏家族族谱
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北宋初,后周忠臣卢琰,为保柴荣血脉,将其子柴熙诲收在膝下,取名为卢璇。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迁徙分布 卢氏的发源地有多处,而以地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东省长清县的西南地。
卢氏家谱出现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后期,随着母系氏族的分工而出现了。到了东汉两晋时期。人口的发展逐渐增多,家谱的取名一般只用两个字,例如:东汉时期的卢植(? -192),西晋的卢循,这两个人是当时有名的余部(部落)首领。到了随朝时期,出现了边诗人卢思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卢姓约有26万人,%,排在第六十二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浙江,三省卢姓约占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苏,五省卢姓也约占总人口的44%。山东为卢姓人口第一大省,居住了总人口的22%。卢姓形成鲁豫冀、浙闽两大块人口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