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真族对自己的姓氏并没有那么重视,他们往往看自己的心情,或以地名为姓,或以部族为姓,或者直接以名为姓。翻阅相关的满洲族谱记载,对于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姓氏,竟然没有任何的痕迹,也就是说,这个姓氏是突然冒出来的。有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根据姓氏,猜测努尔哈赤可能是徽钦二帝的孩子,因为“觉罗”两字很像满洲人读“赵”字的读音,还有一个史料来佐证这个猜测,就是当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回上京,被软禁至死,在五国城留下了一众儿女。专家研究发现,北宋二帝被俘虏之后,安置在五国城,这里恰巧就是满洲部发展的三姓地区之一。想当年,陪伴二帝被掳的妃嫔宫女有五百余人之多,即使一部分被金人霸占,终日陪伴在侧的也有一大半,除了史书上明载的宋徽宗生有“六子八女”之外,说不准还有未经确定的沧海遗珠流落在外,如果金人将赵氏的后裔迁往董鄂部,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流向与之毗邻的清代都城,努尔哈赤就出自这里,赵氏后裔有几十人,努尔哈赤是这几十人中某一人的子孙后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至于从天而降的爱新觉罗的姓氏,也很有可能来自于满人对“赵”字的发音。满族人在学习汉语之初,往往发音不准,自带原有母语的方言口音,如将“桃”字读成“托罗” ,将“道”字读成“多罗” 等。徽钦二帝的姓氏“赵”很可能因为满人的发音不准,读成“觉罗”,久而久之,就同化了原来的姓氏,直接变成了“觉罗”了。结合上述两个因由,徽钦二帝很可能在被俘虏之后将自己的孩子留在了清代都城,那么努尔哈赤是他们的后代的概率也就大了很多了。
宋徽宗后代现在在哪里
宋徽宗的子女,除了赵构当时带兵在外,全部被金人俘虏北上。大多数的记载就停留在北上,大概是在途中死亡。没有死在途中的也没能回到南宋,只有柔福帝姬一人逃回,但是赵构之母韦贤后说她是假的。所以北宋宗室,除了赵构都被金人一锅端了。
赵构在1126年,即靖康元年的11月,被派往金营议和。他从开封来到河北地界上时,名将宗泽留下了他,说他五哥肃王已经被金兵扣留,现在金兵大举攻宋,去了也没什么用。于是赵构就留在了磁州。12月,赵构被授予统帅河北兵力的权力,当时诸王中,除了赵构离开开封,赵枢被金兵扣押外,全都在东京。
因为金军已经包围开封,宋钦宗让赵构来救援,但是赵构没有听令,反而跑到了山东以躲避金军。靖康二年五月,靖康之变,赵构跑到了南京登基,建立了南宋。但是很快他又跑到了扬州,金兵攻打扬州,他又逃到了杭州,从此南宋定都扬州。
,幼女赵小金是否存活
靖康之耻时,宋徽宗存活的儿子有25个,除了第九子赵构外全部北上,其中宋钦宗死于1156,赵楷、赵枢死于1130,其余都不详。由于金兵是拿着宗室玉碟一一对照这些宗室,所以没有能够逃走的,包括一些王妃和高官夫人,无人逃离。
在帝姬方面,当时存活的有20人,13岁以上的帝姬全部作为赔款,被送到金营供金将取乐,绝大多数死在了军营中,或者成为某个将领的小妾,下落不明。13岁以下的帝姬,和福帝姬与令福帝姬进入金国之后不知所踪,两人当时一个12,一个10岁,或许死在了途中,或许也遭受蹂躏而死。华福和庆福帝姬先是进了洗衣院,后被金熙宗收入后宫,纯福帝姬成为妾室。
最后一个当时才1岁的恭福帝姬赵小金,在记载上存在矛盾。《宋史》称她当时只有1岁,金人不愿意带着个婴儿,就把她遗弃在开封。那么恭福帝姬应该是夭折在开封。但是还有记载说恭福帝姬在途中为金人所害。赵小金如何死亡,是否死亡是存疑的。
爱新觉罗是宋徽宗后代
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宋徽宗的后裔,现在找不到任何史料来佐证。因为“爱新觉罗”这个姓,在满族历史上只是小姓,远远比不上佟佳氏、瓜尔佳氏等“八大姓”。因为是小姓,而且在其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有点名气的人物,其历史事迹,就基本上没有记载,也没有族谱。之所以有爱新觉罗氏是宋徽宗后裔的说法,一是缘于一些史料。比如编撰于民国时期的《黑龙江志稿》上提到了一句:“觉罗者,传为宋徽、钦之后。”二是因为宋徽宗被金人掳到北方后,他曾经生活的五国城与努尔哈赤祖先生活的地域大致差不多。(努尔哈赤画像)就算如此,这两个证据显然也不可靠。《黑龙江志稿》对这件事本身也不确定,只是说“传为”,表明了他们的疑虑。再说了,这里只是说“觉罗”可能是,并不是说“爱新觉罗”可能是。在满族历史上,姓中有“觉罗”的非常多,比如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通颜觉罗等等。至于宋徽宗生活的地域,和努尔哈赤生活的地域大致差不多,这更不靠谱。就算生活的地域完全一致,也不能说爱新觉罗就是宋徽宗的后代,更何况只是大致差不多。说努尔哈赤的祖先是宋徽宗,显然是一句不靠谱的话。其实,历史上这一类不靠谱的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说乾隆是汉人的后代,比如说元顺帝是宋恭帝的后代,还有明成祖是元顺帝的后代,等等。这些不靠谱的说法,为什么会大行其道,在世上广为流传?而且连史料都要用“传为”“疑似”之类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这反应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宋徽宗画像)一、祖先都是阔的。这种心态,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有专门的讲述。阿Q在看到别人发达,心有不平的时候,都会说“咱们祖先阔的多了”这样的话。很多贫寒出身的人,出外闯荡,做了成功人士以后,都会回故乡搞家谱。在搞家谱的时候,总会把历史上同一个姓的成功人士说成是他的祖先。比如又一次我回老家,看到家族写的家谱中,就把当时某一个姓“张”的省长说成是家族中的人。实际上他和我们那个张姓家族的历史毫不搭界。古代皇帝更会这么做。宋真宗就曾在寻找家谱的时候,把道教神仙赵元朗说成是他们赵家的祖先。包括说朱棣是元顺帝的后代,也是表明朱棣并非篡位,而是身上流着皇室的血统。如果实在找不到,就对其姓做一番特别的解释。比如“爱新觉罗”这个“爱新”,就是“黄金”的意思。认为爱新觉罗氏是宋徽宗的后代,在爱新觉罗氏看来,也是为了给他这个满族的小姓,找一个高贵的祖先。(宋恭帝画像)二、血脉是不断的。“封妻荫子”“创万世基业”是所有古人的梦想。秦始皇当了皇帝后,给自己改为“始皇帝”,希望此后“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皇帝”,就是这种心态的表现。这种梦想不仅仅是皇帝的,不仅仅是百姓的,也是民族的。当在中国历史上,当汉人皇帝被少数民族皇帝所取代的时候,很多人就出现了“亡国论”,或者说“亡族论”。也有很多人不服这个“亡族论”,觉得就算是少数民族当了皇帝,这个少数民族皇帝也是汉人的后代。说乾隆是汉人之后,说元顺帝是宋恭帝之后,说努尔哈赤是宋徽宗之后,就是这种心态。其实,说这些都没有任何意义,我认为,古代不管是谁当皇帝,只要他是真正爱国爱民的,是给国家带来兴旺发达,给百姓带来和平安宁的,就是好皇帝。(参考资料:《黑龙江志稿》《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