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沈氏都是一个宗亲的吗
小丑!的回复
这与历史上的争议有关。可以搜到文章。
《杨氏庐陵谱与鸿山谱千年之“争”》作者 杨忆鸿 2013.5.20《盐城杨氏宗谱》二O一O年新版四本谱中,可以发现新增了庐陵吉水系,而民国版谱原有的新昌谱系却在新谱中被删掉了,这套由全国杨氏编委会主编的新谱为何做这样的改动,改动正确吗。说来话长,这与千年来历史上的族谱争议有关。盐城杨氏的源头是无锡鸿山杨氏,始祖杨邦乂是著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被俘不屈为金人所害于南京雨花台,他的家乡就是江西庐陵吉水的杨家庄。杨邦乂的生父是新昌谱的杨庆,为宋史所记载的著名孝子,割肉医治双亲而早卒,曾祖杨申知吉阳军才迁来吉水,所以他家并不是庐陵吉水本派。因生父早逝,杨邦乂为遗腹子,养父杨同进士出身,为庐陵吉水本派,始祖是著名江南杨氏之祖杨辂。杨邦乂与曾氏生五子杨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上了吉水庐陵谱,接在杨同之后,杨邦乂的侄孙诗人杨万里撰写的行状里有详细记载。杨邦乂与另一房刘氏,生三子杨璿、杨瑾、杨再兴,为无锡鸿山杨氏之先祖。杨璿居住钱塘,每年去南京祭父扫墓,在无锡鸿山建居,作为中途休息之所,鸿山宗谱所载的杨璿墓志铭详细记录了这段家史。之后鸿山谱以杨邦乂为始祖,接在其生父新昌谱杨庆之后。近千年来,杨邦乂既在庐陵谱又在鸿山谱,两谱同属陕西弘农杨氏汉太尉杨震之后,但互不提对方,留下了千年争议和误解。在这场争议中,庐陵谱以较大的影响力和杨万里的行状为证占据了优势,而鸿山谱虽有杨璿墓志铭为凭,但被种种误解而居下风。鸿山谱在清代续谱时,添加了“杨理早卒、五子失名”,将杨璿、杨瑾、杨再兴三人也凑成五人,这一主观性的做法弄巧成拙,使后人产生了更深的误解:古人有名有字多号,两房都是“五兄弟”因此被误认为只是同一房、名号多个而已,所以《盐城杨氏宗谱》的全国杨氏编委会与杨氏专家《弘农杨氏族史》作者杨维森及《杨氏命脉回溯》作者杨年建等,都把杨振文与杨璿当成是同一人,硬是把两人的不同资料勉强拼合一起,其实这俩异母兄弟的生卒年份都不同。除一些史料说鸿山为杨振文后裔的另一原因是,杨振文真正的后裔分支一直未浮出水面。另一误解是客观性的。杨再兴跟从岳飞奋勇抗金而战殁,宋史有记载。一是历史上有瑶人杨再兴同名相混,二是小说演义渲染夸张,失去了历史真实,杨再兴被写成了杨家将后代,千军难挡、气吞山河、敌闻丧胆,这神话般的英雄气概令陈列在吉水同一祠堂里的杨邦乂、杨再兴父子关系都不敢被“相认”了。鸿山谱中杨再兴是杨邦乂之子的事实使人进一步增加了对鸿山谱的疑问。盐城新谱中,用庐陵吉水系取代新昌谱系、并把杨振文等同杨璿的做法,正是这些千年误解的结果。鸿山家族的廿七世后人,祖籍江阴的化工博士杨斌峰,自二O一二年底开始,为努力了解鸿山家世之真相,查阅了大型图书馆所收藏的有关杨氏古谱、县志、四库全书中有关杨万里诚斋集、其师王庭珪的卢溪文集等大量古籍资料,及现代的杨氏书籍。《杨氏命脉回溯》一书中,作者杨年建首先破解了杨邦乂身世之谜,得出了杨邦乂生父杨庆、养父杨同的考证杨斌峰从史料中亦证实了杨邦乂为新昌谱始祖杨于陵之后、杨再兴为杨邦乂之子。证实黄黼所撰杨璿墓志铭是正确的,杨振文并不是杨璿,其子杨相分支及杨邦乂另三子的分支也被一一找到。吉水房杨振文五兄弟与鸿山房杨璿三兄弟实为同父异母、一家二房,杨斌峰的考证结论破解了鸿山家族的又一道千年之谜。杨同 嗣子
杨庆 三子 杨邦乂 1085—1129年,字晞稷,北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及第,历任骛源县尉,蕲州、庐州、建康三郡教授,溧阳知县、建康府通判等职。南宋建炎三年(1129)抗金被俘,誓死不降,殉节而死,被誉为抗金名臣,“庐陵四忠”之一,谥号:忠襄,葬雨花台。无锡鸿山谱尊为第一世祖。配傅氏,女一:嫁陈思范,居江西新淦县;继曾氏,为庐陵谱吉水房,子五:振文,郁文,昭文,蔚文,月卿;娶刘氏,为新昌谱鸿山房,子三:璿,瑾,再兴。
会发胖的瘦子的回复
无锡鸿山杨氏,可溯源至春秋晋国大夫羊舌肸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始传于南宋建炎、绍兴年间,蕃衍至今,已成为历经千年的煌煌大族。不但"枝繁叶茂",名人辈出,而且祠堂屡有兴建,宗谱几经修续。由鸿山杨氏第三十世孙杨天龄先生主持编纂的《鸿山杨氏宗谱寺头分城支文叔公嫡长系春池公系谱传》(以下简称《谱传》)又已告成问世。这是继杨世奎先生编著的《慎终追远》和杨世纯、杨世缄先生主编的《双松百年》两书出版之后的又一部关于鸿山杨氏分支的续修谱传。
杨氏裔胄中的名人,大多是在勤奋读书、勇于治世、为社会作贡献中成长起来的。在历代科举考试中,荣登进士之榜者就有明代的杨璿、杨琛、杨文、杨淮、杨僎、杨成、杨应文、杨兆升和清代的杨兆鲁、杨又林、杨廷榕、杨栋、杨永谟、杨花、杨延俊(字菊仙)、杨楷(又名道霖)等16人。中举人者有杨震发、杨潮观、杨揆、杨熙之、【杨楫】、杨志濂、杨宗瀛、杨寿枬(字味云)等29人。中武举人者有杨宸鏣、杨志成、杨大崧等8人。被朝廷考选为贡生、博学鸿词、博学宏才者则有杨 、杨度汪、杨芳灿、杨铭敦、杨模、杨栻等20多人。虽未经科举取得功名,仅由诸生入仕,但为官清正爱民,政绩卓著,或屡有重大义举、百姓称颂者如杨绍雍、杨德埙、杨春池等,也分别在邑志中或《谱传》中立有传略。
关于《鸿山杨氏宗谱》的主编,应该是上文提到的中举人的【杨楫】。以上文章是夏刚草先生写的文章节选(见附件)。另外南宋朱熹弟子中也有名为【杨楫】者,但显然不是家谱主编者。
法夫纳之拥的回复
历史上沈姓没有出过皇帝,但沈姓出过皇后,有沈婺华、沈珍珠、沈妙容,出过宰相,有沈君谅,出过文学家,有沈约。
1、沈婺华
沈婺华,生卒年不详,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仪同三司、望蔡贞宪侯沈君理之女,陈后主陈叔宝的皇后。太建三年(571年),嫁给当时还是皇太子的陈叔宝,成为太子妃。
太建十四年(582年),陈叔宝即位,立沈婺华为皇后。祯明三年(589年),隋朝攻灭陈朝,沈婺华和陈叔宝一起到长安。
隋朝灭亡后,沈婺华从广陵回到故乡,后在毗陵天净寺出家为尼,法号观音。唐贞观初年去世。
2、沈珍珠
睿真皇后沈氏,名字不详(相传名为沈珍珠,实则无载),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宦世家出身。
堂伯沈从道为《书史会要》记载的唐代书法家,曾任冀州刺史,广平郡太守。沈氏的父亲生前曾任大理正,后被追赠为秘书监,又被唐德宗再度追封为太师。
开元末年,沈氏以良家子身份被选进东宫,太子李亨将沈氏赐给当时的皇长孙广平郡王李俶(后改为李豫)。
742年,沈氏在长安皇宫大内的东宫为15岁的广平王李俶生下皇长曾孙李适,即日后的唐德宗,746年崔氏凭借杨家权势成为广平王正妃。
755年,安史之乱中玄宗仓皇出逃,广平王妃崔氏由于母家权势得以同玄宗出逃,而沈氏以及部分宗亲未能有幸随驾出逃。
756年,李豫收复洛阳,于掖庭宫中见到沈氏,其收复北地重任在身,没有迎回长安,遂李豫将沈氏安排在洛阳。然而不想洛阳再次陷落,沈氏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762年,唐代宗即位,同年收复洛阳,并未得到沈氏下落,因此下旨寻找沈氏。779年,唐代宗去世,李适继位为唐德宗,册封生母沈氏为皇太后,册封仪式上,德宗及大臣对着空气跪拜,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待”,朝臣都为之哭泣。
公元805年,沈氏的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上谥号为睿真皇后,认为沈氏己死,为其发丧,葬衣冠冢,神位主祔代宗庙。
3、沈妙容
沈妙容,字妙姬,生卒年不详,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梁安前中录事参军沈法深之女 ,陈文帝陈蒨的皇后。
沈妙容十多岁时嫁给陈蒨。侯景之乱时,沈妙容与陈蒨遭侯景囚禁,侯景之乱平定后,得以免死。永定元年(557年),陈武帝封陈蒨为临川王,沈妙容为临川王妃。
永定三年(559年),陈武帝去世,陈蒨继位,是为陈文帝,立沈妙容为皇后。天康元年(566年),陈文帝去世,沈妙容与陈文帝所生之子太子陈伯宗继位,沈妙容为皇太后。
当时陈伯宗叔父陈顼和仆射到仲举、舍人刘师知等受诏辅政。不久陈顼杀害刘师知,从此掌控朝政。
沈妙容因陈顼专权,忧愁烦闷,无计可施,于是秘密贿赂宦官蒋裕,让他引诱建安人张安国,使张安国据城反叛,以此来铲除陈顼。
事情败露后,陈顼诛杀张安国等人。当时沈妙容左右侍奉的人有不少知道此事,沈妙容担心陈顼逮捕党羽会受到牵连,于是将他们全部杀死。
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黜陈伯宗自立为帝,是为陈宣帝,策命沈妙容为文皇后。祯明三年(589),隋朝灭南朝陈,沈妙容入隋都长安居住。大业初年,沈妙容从长安回到江南,不久去世。
4、沈君谅
沈君谅,唐朝湖州武康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武康镇)人,在唐睿宗第一次在位、武则天临朝期间,684年—685年担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沈君谅任宰相之前和之后的经历几乎没有记载,《旧唐书》和《新唐书》一般有宰相的传,却都没有他的传。
684年十月,时任右史(即起居舍人)的沈君谅和崔察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正谏大夫(即谏议大夫,隶属于鸾台-门下省),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685年二月,沈君谅罢相。三月,崔察罢相。之后,沈君谅的生平再无记载。5、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人。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起家奉朝清。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隆昌元年(494年),任国子祭酒。后协助梁武帝萧衍即位,任尚书仆射,封建昌县开国侯。
天监二年(503年),任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前将军。不久又提升为尚书令,兼太子少傅。天监九年(510年),改任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天监十二年(513年),沈约于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三岁,谥号为隐。作为南朝文坛领袖,沈约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创作开辟了新境界。
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妙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珍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婺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君谅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