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为什么超度历代宗亲
小迷糊的回复
在今生前世或长久以来,我们与众生有了不同的牵缠和纠葛关系。有的是互为彼此的关心、照顾、帮助而形成的善缘。有的是彼此争执、抢夺、侵犯、伤害、凌辱、杀吃等种种形式而形成了的恶缘。这就形成了冤亲债主,历代宗亲的关系。 彼此的各种因缘,缠结得愈深,不论是良善的或不良善的,彼此就愈容易在来世的轮回中再次相遇。属于情感引起的业缘,这次就用情感的形式解决,物质或生命引起的业缘,这次就以同等的形式偿付。六道轮回的根本实质,就是众生与众生之间,冤缘相报,相互还债,无有边际,没完没了 ... 许多人觉得我是好人,心地好,从来没害人之心,为何会有冤亲债主?其实,无量劫来,我们身、口、意三业,造作了太多的贪瞋痴、杀盗淫等恶业,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了不少怨仇。别的恶业暂且勿论,单是杀生吃肉,就跟他们结下深厚的怨仇。
印光大师说:“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一碗之肉,冤魂缠绕,一念杀心,罪债难逃。动物被我们杀害时产生无量的痛苦,这个怨恨就像无形枷锁,把它们的痛苦牢牢的锁住,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痛苦的折磨中,而不得开解。 冤亲债主的纠缠是阴阳皆苦的果报,他们被我们伤害吃杀后,附着在我们的身上,时时刻刻影响干扰我们,身体不好、运势不好、事业不顺、夫妻不和、子女乖违、精神抑郁、失眠焦虑、甚至于修行的诸多障碍,几乎全部因为冤亲债主得不到超拔而欲索债所引起。 【冤亲债主讨债的预兆和典型表现】
自然因果律是客观规律,在因果律面前,佛菩萨与人类,动植与万物,全都一律平等,没有分别。所以才有“菩萨畏因,世人畏果”之说。
世人对昨日所造的种种恶因,并不能全都认清。但是恶果的释放却会如期而至,强迫人领受而丝毫不爽。世人都畏惧害怕恶果的释放所带来的厄运、困苦、疾病、财失等等结果,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命运,修改命运,化因消业。
大多数人并不重视业报降临和展开前的众多微妙现象与体征。“其安”时忘忽,“未兆”时懈怠,“其脆”时轻慢,“其微”时麻痹。这些不良现象就是世人的通病,包括许多修行者,也同样如此。都是不能高度重视冤亲债主索债前的细微征兆。
错失于最佳时机的把握,被动地深陷于内乱全面发作之时。疲于应付冤亲债主讨债索命的全面展开。如果遇到自己福德已经严重不足之时,这种应付冤亲债主的被动行为,也就容易发生性命之危。
自然因果律的释放,冤亲债主的启动,其实都有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兆时期。
在预兆期内都会在受报者的身内和报身的周围,呈现出多种前兆性现象和反应。这一现象在法界中是一种道法的制约与规定。
也就是说,对于既往作恶今生为恶不多、不重的人。
在道的法则中,都安排有一个预警期。提示、警告果报承受者,令其自省、自悟、自觉,告诫果报承受者:你已经面临果报,这是最后的警示与警告,给你一个最后的悔悟忏悔化解的机会。 如果再不正确面对,忏罪化因,那么果报就要你自己全部承担和领受了
大道的慈悲,在于挽救每一个人的一点灵光实现回归大道。允许因果的释放,是由于因果律是自然规律,不得干预。而提前预警,则是道法的慈悲挽救和期望等待。
这种预警期,征兆提示期,对于大恶之人,对于毫无人格之人,对于那些完全不能尊道贵德的人,那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事情。
对于这一类人,果报都是并没有预警期的,常常都是直接展开,毫不讨价还价。如果极少数人在关键时刻,还能够良心发现,那么大道仍然还会一视同仁地对待。
预警期征兆显,极其珍贵,机会极其难得,把握住因果释放的征兆,“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乱也”,可以说是人类最为明智的选择。这比在恶报全面展开以后,在承受痛苦和生死的拚搏中再想尽一切办法渡过苦厄,要容易得多,也轻松千百倍。
自然因果律的释放,冤亲债主的索债寻报,会在我们身内和报身环境周围,呈现出哪些预警期的征兆呢?依据许多大德的观察与总结进行综合分析,这些前期的预警征兆,可归纳整理成十三个方面。
将这些散在的征兆和经验集约起来分析,非常值得每一个修行实践者掌握和应用。 1、恶梦惊心
由于冤亲债主全是负态空间信息体,人在睡眠中最容易感知它们的活动,它们逼近受报者身心磁场(法师注:应该是生命电磁场)的信息最容易在梦中接受到,因此受报者常会作各种恶梦。这些梦境,如果懂得易理万象,都不难分析出对应于受报者的哪些系统和原因。
恶梦常是恶因正式释放前最重要的预警信息,如果能够高度重视,也就不容易错机失缘,并且将恶因化解于萌芽状态之中。(法师注:凡生恶病者,在生病前一般皆有预示像吐血,腹泻,肝区疼痛等预兆。) 2、善缘自断
冤亲债主在正式开始讨报之前,为了方便讨报,为了在讨报过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阻止,常常会非常关注受报者周围的各种善缘,想方设法阻止和切断受报者一切可能的外援力量和关系。将受报者可能存在的、能够帮助受报者化解恶因,渡过苦厄的一切“贵人”,全都加以隔断和阻止。
这其中就包括受报者的亲人、友人、同修、老师等等。阻断师缘,破坏受报者与亲人、友人以及同修之间原本存在的融洽关系,使受报者善缘皆失,孤掌难鸣,乖乖地引颈受报。 3、封闭福报
人是一手提罪一手携福来到人世间。“消罪增福”就是人生应当恪守的生存原则。如果人们不惜福,消福无度,增业无忌。也就可能在福报未尽之前,恶报就要提前释放。在这种情况下,债主们有权封闭受报者还未曾花光的福报,阻断福报的展开应用。在这种封闭福报措施展开以后,本来修行求佛很灵验,有求必应,一修就灵。可是此时却再也不应,苦修也不灵。业障像巨山一样挡在前行的路上,难以逾越。追求财富丰盈,却偏遇大破其财;追求名位攀升,却无端失去名位;追求事业成功,却屡战皆败;追求感情遂愿,却感情反复受挫;追求家庭美满幸福,家庭却矛盾重重甚至破碎。(法师注:这个问题表示修行人,必须祈请护法保护才行!如果一切方便让给有难之人,则修行人必然获得佛菩萨的加持与修行人的各种保护与加持!) 福报的封闭,能够使当事人诸事不顺,事事皆不如意,志难展愿难伸,烦恼无穷尽,意志消沉低迷,忧郁悲观无信心,甚至令人生不如死。索报者将受报者或者逼向自杀的危境,或者彻底摧毁受报者生命健康的防线,轻松地进行最后的索报和讨债偿还。(法师注:此类病例,必须要法师以大慈悲心超度那些冤魂债主,以本身的功德化解冤魂债主的怨恨!一定请佛菩萨放光加持!或者洒甘露水加持!则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预测失灵
受报者在业报释放前,如果运用各种占卜、寺观抽签、通灵预测。不论是受测或者替别人预测,只要诚信,一般都很准确。但是在预警期内,由于阴动为先,冤亲债主会在阴的隐态场中进行严重干扰和阻断。
不论是求卦问签还是替人预测,全都会完全改变,错误率和失误率皆成家常便饭。即使是通灵者,也会失灵和不灵。如果受报者在此期间及时警觉到是业力干扰,及时进行忏罪消业,那么就会很快恢复正常。所谓业障消除即有灵,以及顺畅通灵,就是此意。(法师注:如果有疾病产生,则以忏悔为主,才有实效!那么念佛为何无效?因为心神不定,虽然念佛,就不能获得佛菩萨的感应!一般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必定心思高度集中,一心不乱才行!何况在有重大事故中恶病时间,心慌意乱,能会与佛菩萨感应吗?) 5、颠倒心性
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常常运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作用于受报者的魂魄和心智两大先天与后天系统。使受报者心性出现紊乱,个性发生反常性改变,见识颠倒,判断错位,思想偏激,亢奋与消沉交作,负面思考判断上升,正念正识锐减。典型者甚至举止言行都发生怪异不群。
由于冤亲债主在隐态运用有害能量进行侵袭渗透干扰受报者的心、性两大系统,对于那些嘴皮子说道,光说不修的空谈者的作用将会更加严重。因为这一类人在冤亲债主的眼中,全都是属于所谓“明白人”(实际上还是对法界规律糊涂)。他们就有可能产生幻视、幻听,深陷神迷和神狂之境,贡高我慢,目中无人,使人望而生畏,趋而远避。这样也就有利于冤亲债主顺利展开索报讨债。(法师注: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突然发神经的原因!)
6、禀性张扬
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常常如老子所揭示的:“将欲拾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债主们的“张之”、“强之”,都是张扬受报者的负面性格,将受报者禀性中最顽劣的部分加以助长扩张,将平时并不显眼的不良习性加以增强和放大。
使受报者的内环境和外环境迅速弱化,以利于它们下一步彻底地、轻松地加以收拾。受报者不正常以及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此阶段内逐步表现明显,并且难以克服。例如不良的睡眠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不良的嗜好,越想改变反而变得越加困难。这些现象的背后,就存在着债主们的支持与阻碍,使禀性难移,习性难改。(法师注:如邪淫赌毒等恶习造成的后果!)
7、亚健康现
冤亲债主在正式开始全面索报以前的预警期中,常常是先夺其生气。因为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则健康。丢失生气,则血滞,抵抗力锐减。因为受报者的生气逐步被夺,受报者就会出现各种精神疲惫,精力不支,入不敷出,容易疲劳,神精衰弱,失眠多梦等等各种亚健康的体质状态。甚至出现各种无名病痛,以及医院检查也难以确诊的各种有症状无病名的奇怪疾病,这种现象有时甚至会困扰受报者的心身,多年而不退,最后才转为实症,展开正式索报。
8、旁敲侧击
冤亲债主在预警期内,有时债主们常常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提示和警告受报者。它们经常将负面影响力作用于受报者最关心的亲人身上,通过这些亲人的怪异事件和意外事件,以及性情突变等等现象进行示警。示警期较长的事例中,还可能造成整个家庭“家运”的大滑坡。
9、薄惩示警
冤亲债主也可能先采用薄惩示警的方式,提醒、警告和宣示:我马上要正式索取重大债务了!这一类薄惩示警现象,经常是使受报者本人或者其亲人,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意外,例如轻微的车祸,无故摔跌,划破皮肉,血光小灾,物件损毁等等意外事件。(法师注:如果有此情况发生,请马上忏悔检讨各人的不是之处!应该吃素念佛忏悔,则大难可以躲避!)
10、造逆夺志
冤亲债主运用隐态能量,为受报者制造逆境,打击受报者的信心和志气,使其意志颓靡。受报者可能在短期内接二连三地遭遇到重大的倒霉事件,或者诸事不顺,受外界莫名的欺压挤迫,受人冤枉,令人委屈,使受报者内心受到严重打击,意志崩溃,或者忍无可忍,难以自持自制,产生错误判断和决策以及行动,继而达到报应显现。 11、负境昭示
受报者由于在预警期内生命场与体内的阳气迅速减弱,阴气上升,使受报者的心身容易接近太极弦线,直接感受到负态空间的客观存在性,以及捕捉到负态空间中的一些场境。受报者即使平时坚决不相信,但是一旦进入了负境昭示的状态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惊恐的奇怪的际遇。
眼前可偶尔看到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的图形景象:不经意时眼角扫到人或动物的立体图形或者黑影,这些异形大都一闪而消失无踪。集中精力再想看清楚时已经没有可能。有的人可能会常常觉得自己旁边有人或其他东西在跟随着,似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盯着自己毫不放松,或者在光天化日之下无端地毛骨悚然,偶见惊心胆战的鬼影。(法师注:如果有此情形,此人必将有大难将临。)
12、重罪兆微
民间有个说法:“有福之人常吃药”。这是说有的人经常小病小灾,经常服药治疗,反而一生都挺顺遂,没有大起大落的苦厄。他们业报的预警既经常,也较明显。而有的人却是在业报展现时,几乎没有什么典型明显的征兆警示于前,比较突然地就迅速展开,导致受报者防不胜防,或者快速地一命鸣呼,或者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重罪兆微,这是业报中的一个普遍现象。这种表象背后所潜藏的机理却十分值得世人重视。征兆微弱,稍纵即逝,所反应的并不是报应轻微、弱小和可以轻松化解。相反表现出的是罪在难赦,这种现象提示的是冤亲债主,不依不饶。 13、修行不灵
修行者应当高度重视业报的征兆,一般而言,在刚开始修行佛法时,如果业力并未展开,那么效果一定会较为迅速地产生。一用就灵,一实践就有效。但是随着深入,这种现象会逐步地淡化。这种情况也就是“动有业魔作障缘”的具体表现。
如果修行者不能觉悟到和正确对待这种征兆与现象,就会产生退心倒志,这样最合符债主们的愿望。(法师注:对于每一位修行者,必须明白,随着修行时间的加长,道行的深入,魔障越大!因此必须认真忏悔才行!千万不能在修行上见异思迁!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一般人根本难以认识到和承认自己累世罪业深重,不能正视“罪山业海”的提法,认为夸大其词。而不主动地将化因消业纳入人生日程,或者马虎应付。
这一类修行者就可能越修反倒麻烦事越多,负面打击性的反应也特别多。产生不修还平静,一修反而麻烦多,方法的灵验性也锐减等情况。很容易使人丧失信心和正信。
人人都有冤亲债主,杀生、吃肉,今生,前世,前前世......
以上13条,任何一条都曾在我最亲近的家人身上一一得到过展现,字字句句真实不虚。 冤亲债主中,有三大类:
第一类是比较开明的,讨报是遵守自然的法则,欠债还钱,欠命抵命,天经地义,来找受报者是一种必然,但是他们并不愿意无限期地冤冤相报,循环无期;
第二类是处于中间状态,既要达到讨报的目的,同时又存在和解的愿望;
第三类则是由于仇杀之恨,受苦之痛,刻骨铭心,怨气结胸,定要报仇雪恨,以解怨气。这种第三类情况本身,常常在负态空间内已经历数冤屈,早已获得冥中的“讨报令”,又称之为“许可证”。
它们的出现,也就常常是非常突然,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法师注:此类冤魂获得阴间的许可时,则受报者死亡突然!不可救药!受报人能感到事态突然来到死亡!)
林正弘
夏日喜人的回复
佛与道一样。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不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的状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 “妙”实际上是现量,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佛学讲“清净本然”“常住妙明”。“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常无欲”的认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观其妙”。《中庸》中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至诚”也属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知天地之化育”属于“观其妙”。释迦牟尼佛总结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老子总结为:“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证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实存在的证悟之见证!3、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4、“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要有分别之“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就是不知见立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使民无知无欲”,正是佛家讲的破见思惑。“知”是见惑,“欲”是思惑。见惑给人们带来“所知障”,“思惑”给人们带来“烦恼障”,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二障所造成的。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凡夫的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对立心识刹那不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亦属“动善时”。居善地,心善渊:一个心净的人,他到哪里都是净土,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就是一个真正开智慧的解脱者,他是虚怀若谷,身心很柔软,不懂的我们就学习!6、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佛家谓之曰“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都是一个意思。道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孔子曰:述而不作。孔子说他自己只是在重复讲述古圣先贤说的话,没有一点发明创造。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7、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还在讲仁、讲义,表示离开了大道;若修行还在展现我是、我能,表示还没有解脱。老子认为说:如果一直强调仁义道德、忠孝,表示你离开一体世界,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世间法就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不是说仁义不好,老子都是以高标准在讲,如果以世间法来讲,当然仁义、慈悲、孝仁爱这些都不错,但是要讲解脱法、究竟法,这是退而求因为失去了解脱的质量。智慧出,有大伪。这里的智慧是世间的世智辩聪,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聪明才智、智慧,如果一直标榜聪明才智,世间就会有很多的伪诈。六亲不和,有孝慈。如果大家都是很仁爱,和平相处、互相尊重,以平等心善待一切,当下做所该做,不必特别强调、刻意标榜孝子。8、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在《阿含经》课程也有讲到,如果你标出「圣、凡,大、小,高、低…」就是「二元对立」,变成佛陀是圣人、我们是凡夫,甚至有的人认为自己是仆人,上帝是主,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其它人都只是迷途的羔羊,没人敢承认自己是上帝的儿子,这样就是大妄语,这样就是大我慢。老子所言“不上贤”的意思是:不要象制造偶像、明星一样把那些较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在某些方面才能突出,有较大成就,或名气、地位较高的人,塑造成在民众心目中高高在上的个人价值的普遍典范。每一个人都是由自然创造,都有自己潜在的,独一无二的才能和特长,就象山上山下的各种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一样,在保持社会自然生态方面都有各自不可或缺的价值。一旦这个社会将个别人的才能、特长,作为普世价值观的做法时,就必将导致个人自性的自然需要与内心欲望不一致,以及实际能力与预期能力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必然个人内心的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斗争的产生,而这又必然导致生社会生态的失衡。有矛盾和斗争就必然会导致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等现象的出现。既然,老子不主张搞偶像崇拜,所以他又提出了杜绝偶像崇拜的根本措施——“绝圣弃智”——即建议统治者教育民众不要有偶像(圣贤)崇拜的心理,并且要放弃利用智谋(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虚荣、欺世盗名)去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和想法。现在国家讲要容纳多元化思想。9、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一般的见识以为道家是逍遥世外或者应时而动,而这句话说明: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的责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真正的无为,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心不染著。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不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上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西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稣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的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境界。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烦恼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碍覆盖。菩萨的我执、法执破除了,就到无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12、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圣人无常心。解脱者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成见,没有自私自利,也没有预设立场。以百姓为心他的起心动念是念念为天下苍生,以百姓心为心,无我、无私。1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维摩诘经》上讲不二法门,唯有维摩诘“默然无言”,大智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刚经》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信心铭》曰:“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庄子·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白说得很明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确,这桩公案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证者所知。轮扁以得心应手的体证体悟,体现出心手一相无碍相通,而二相的语言要表达一相的得心应手,就显得苍白无力。这正说明了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只能“观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观其妙”(得心应手而口不能言)。1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朴实、厚朴)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和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脱百姓的二元对立观念之束缚,要教化百姓认识“有欲认识”方法不对,放纵感官享乐不对,不要极化人们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乱”。圣人化民,将百姓从有欲中解救出来,入无欲的自由解脱,庄子称为“逍遥游”。自古以来,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众生或是摄化众生,不是要越展现世智辩聪,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来越聪明、越厉害,因为这是人类自我越膨胀。将以愚之的愚之,不要以为解脱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让你返璞归真,回到敦厚、朴实、忠厚、老实的本性。「民之难治」为什么百姓会难治理呢?「以其智多」因为智巧伪诈、世智辩聪,错误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来越狡猾,越会钻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错误的教育教导出来。「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如果是用世间思维、世智辩聪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贼,会越治越乱。这样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人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质量,离道越远。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普度众生;俭是淡泊寡欲,是清净心;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体会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当悟道之后,就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会甘心居众人之后。老子的三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哦!我真的不知道」,明「无明」。我们在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有讲到最深的,但是当我讲出这些,一样我又被攻击!说:「人家经典不是这样讲!」好啊!随便啊!佛陀所讲的十二缘起,是在探讨第一因,到来到「无明」,我在《阿含经》课程里面有提到,所有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问题最终的答案是“没有答案”,如果你认为你很行,我很有学问、知识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为你是在无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还不知道,你还在麻痹的情况里面。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同理。1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怨以和来解,和后仍有余怨,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称不上为善。和解是两相调谐,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体不分,才无有怨,何谈余怨。老子要人们体道一相,无怨可和,才是为善。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佛陀主张“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和怨要以无怨为“和”,“若人捶詈”(打骂),要以赞扬视之,自然与道不远。“故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有债主之契据(合同),却无有债权之索还心。佛家称作三轮体空(债权、债务和债物,当体皆空,本无自性),无施可施。施不求报,亦无求报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体道,三轮体空,无人无物,何有责人之说?有德之人体道之一相(“有德司契”),无求无索,无人无我,在生活中尽是奉献施与,“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德之人二相执著,识心分别,故像追索租税一样攀缘摄取,极性极化,人我对立,顺喜逆瞋,私欲情念不息,亲疏远近炽然,差别对待分明,违背天道平等,与“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相异。金刚经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于相不着,于人不着,自然不苛责于人。
對味的回复
你这样应该相信因果轮回吧,相信佛菩萨吧。
有人通过山西小院六部曲——离苦得乐的捷径,
被蛇仙兔仙狐仙虎仙附体,跪诵地藏经超度。
你可以上网查下,如果还有不懂百度下学佛网,电脑版的可以提问,许多人被佛教拯救。
(1)吃素(吃素戒杀)。山西小院提倡吃长素。吃肉就是吃毒,为什么呢,肉中都有毒的。因为动物被杀时,它的怨恨心太重,就形成一种毒素进入肉里。你吃它半斤,来世还它八两,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众生就这样冤冤相报,在六道中轮回。《楞严经》: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2)诵《地藏经》。山西小院提倡每天念3部以上的《地藏经》(打七期间每天至少要念7部),回向给自己累生累世的怨亲债主、历代宗亲,请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超度他们离苦得乐,往生净土。把冤亲债主度走之后,我们的病才会好,事业才会顺,家庭才会和睦。。。我们一面超度旧的,一面停止制造新的,这样冤亲债主就会越来越少,业障越来越消除。
(3)拜忏(忏悔解怨)。每天依威力强大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来拜忏至少三次,发出真诚心、忏悔心、觉悟心,向冤亲债主道歉,断恶修善的心生起来。在88尊佛的佛力加持下,业障消得特别快。忏悔这一部是最关键的,如果不肯真正从内心里忏悔,千佛出世都救不了!为什么?因为佛不度无缘之人,不肯忏悔就无缘。
(4)放生(加速还债)。很多人放生后,都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命运得到了神奇的转变。就是因为放生的功德太大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要想快速转变命运的最好方法就是放生。
(5)行善(日行一善)。每天做一件善事,这便是落实“五戒十善”,确保升入人天道。行善说起来容易,要做起来也是不容易的,要克服从前的习气,真正从身、口、意三业上为他人着想,断恶修善。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6)念佛(念佛成佛)。在保住人身不失,重点消除了业障的基础上,每天念阿弥陀佛一万声,求生极乐世界,超出六道轮回。消除业障以后,念起佛来,心清净了,念佛得力了,障碍少了,将来往生也顺利。
最后再念:我身上的所有冤亲债主,我刚才为你们皈依了三宝,又为你们诵阿弥陀佛圣号两千声,这些法语都是送给你们的,希望你们不要妨碍我,赶快离开我身,找个地方好好的修行,破迷开悟,明心见性,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