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梁国的皇室宗亲包括什么人
甩甩宝宝的回复
是关于中国古代的诸候国或国家分裂时期的国吗?中国,自夏、商、周以后,古代曾建立过九个统一的政权(王朝)。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过许多诸候国。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这些诸候国一统于周王室,不是独立的国家。中国分裂时期,有过各个分裂的小国,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期都不长。不明白“现有哪个国?”是什么意思?(大概是措辞上的原因,这句话有误)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西周分封制,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对提问所列的十个国作下简答魏国
1.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 魏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魏国故地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
2.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 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在河南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国君姬姓魏氏。
3.三国时期的魏国 又称曹魏(220年-266年)是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
4.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魏国 又称冉魏(350-352)是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立的政权。350年,冉闵在后赵政局混乱的情况下杀死当时的后赵君主石鉴,夺取后赵政权并称帝,定都邺(今河北临漳),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被前燕君主慕容儁擒获并处斩,冉魏灭亡。
5.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386~557年) (初称代国)386年,由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魏,建都平城。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又称后魏,跋魏,元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西魏恭帝三年被权臣宇文护逼迫禅位于其侄宇文觉,北魏历史正式宣告结束。
6.中国南北朝时期东魏(534-550) 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今安阳地区),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
7.中国南北朝时期西魏(535~557) 管辖今湖北襄樊以北﹑河南 洛阳以西,原北魏统治的西部地区。都长安。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元修脱离高欢,从洛阳逃至长安﹐投靠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次年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文帝),史称西魏,政权实由宇文泰掌握。
8.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瓦岗政权隋朝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瓦岗政权(613年―618年) 瓦岗军首领翟让带领子弟兵攻陷瓦岗寨,以瓦岗为基,瓦岗军发展越盛,严重威胁了隋朝统治。613年,贵族李密逃窜到瓦岗,被翟让救。翟让与他以兄弟相称。后来,李密在众将官的支持下接受首领之位。同年,李密称魏公,建立瓦岗大魏政权。614年,李密称魏王,改元为建封元年。619年,李密在瓦岗百姓的呼叫声中登基称帝,建立大魏国,称瓦岗西魏,改元为建世元年。同年,各路藩王起兵攻打瓦岗,李密被迫降唐。魏亡。齐国
1.周朝诸侯国周朝诸侯国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姜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吕氏齐国,史称姜姓齐国,简称姜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国君妫姓田氏,是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并。自此秦国统一天下,并建立秦朝。后于前298年复国,后与前202年为西汉所灭。
2.西汉封国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派张良去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封地七十座城。都城临淄。西汉齐国(前201年—前125年)。
3.唐末农民政权 黄巢(820~884年)领导唐末农民起义。建立国号大齐政权,历时3年,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宋国
西周及春秋战国诸侯国西周及春秋战国诸侯国 公爵,国君子姓,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为周朝三恪(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孙,给以王侯名号,称三恪,以示敬重)之一、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都城商丘(今河南商丘)。周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即宋国,以奉商朝的宗祀,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到宋襄公之时,宋国国势渐盛达鼎盛时期,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疆域最大时包括今商丘市全部、河南省东北部、江苏省西北部、山东省西南部。宋国主要历史文化名人有孔子、墨子、庄子、惠子等。汉国
1.十六国初期政权十六国初期政权 丘沉,西晋境内的变民领袖之一,本为山都(在今中国河南一带)县吏,303年因西晋新野王司马歆,为政严苛急切,大失所辖原住民之人心,适巧正逢朝廷欲徵民兵讨益州(今四川省一带)李流之变,民兵不愿前往,遂聚而为盗,义阳蛮首领张昌抓住这个机会募为所用,并起兵反抗晋政府,丘沉遂在此时被张昌找出,改名刘尼,被假托为汉朝皇室后裔并拥立为帝,建立汉国,建年号为神凤。304年汉国亡。
2.明朝中期出现的农民政权 明成化元年(1465年),集聚在荆襄一带的鄂、豫饥民在刘通(河南西华县人)、石龙的领导下于房县的大石厂起义。刘通自称汉王,号德胜元年。荆襄流民起义后,明廷震惊......1472年汉国亡。
[汉王 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之前的封号。汉王封号“汉”后成为了汉朝的国号,并逐渐形成了“汉”文化,“汉”更成为汉族、汉人、汉字、汉语等的名称。继汉朝后,后世多有分封汉王或自立、自称、割据的汉王。中国古代一共有25位汉王。]
[蜀汉(221年~263年) 又称季汉,三国之一。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四川(蜀地)成都称帝,以“延续汉朝大统”。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后期拥有益州、汉中、南蛮等地(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后被曹魏所灭。]燕国
1.春秋战国北燕国春秋战国北燕国 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燕召公奭。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于公元前7世纪灭掉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公元前222年,燕王喜出逃,秦灭燕。
2.春秋战国南燕国 黄帝的后代中有个叫伯儵的,商朝时被封于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建立燕国,历史上为与蓟地燕国相区别,称作南燕。此燕国为姞姓,一直延续到春秋,《左传》记载隐公五年卫人以燕师伐郑,桓公十二年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十三年公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十八年王子克奔燕,庄公十九年卫师、燕师伐周,二十年郑伯执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郑文公有贱妾名燕姞,所说的都是南燕。后来南燕灭国,伯儵的后代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燕姓。
3.汉封国 西汉时期,一级地方政区郡、国并行。今北京地区曾五度建为燕国。汉高帝五年(前202),封卢绾逃降匈奴。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刘建为燕王,都蓟城,高后七年(前181)刘建死,无后国除,改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吕通为燕王,同年高后死,吕通被杀。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刘泽为燕王,都蓟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刘定国(刘泽曾孙)因罪自杀,国除改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刘旦为燕王,都蓟城。元凤元年(前80),刘旦因谋反自绞死,国除。改为广阳郡。
4.魏封国 (以下略。详见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85990.htm)
5.晋封国
6.前燕
7.后燕
8.西燕
9.北燕
10.南燕
11.大燕
12.五代燕
13.明封国周国
1.周国(西周初—春秋) 周公旦(周文公)的封国是周,周在“在岐山之阳,本太王所居”。 周,地名,在岐山之阳,本周太王所居之地,后以为周公之菜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风雍东北故周城是也。谥曰周文公,见国语。是今天的陕西宝鸡周原遗志。周王朝的发源地。
2.西周国(前440年—前256年) 东周考王元年(前440年),封其弟揭于河南,是为西周桓公,形成一西周小国。因公子根的叛乱,赵成侯遂“与韩分周为两”,周于是分裂为东周、西周两个小国。至周赧王时(前315年),东、西周分治,赧王徙都西周。前256年,秦攻西周国,西周君降,国灭。
3.东周国(前367年—前249年) 东周国为西周国的兄弟国,是从周王室分裂出来的小国。椐《史记·周本纪》、《韩非子·内储说下篇》等文献,东周国实乃周威公死后,因兄弟不和,小儿子根在赵、韩二国的唆使下独立出来,于巩伯国旧地建国。东周国故都约在今河南巩义市孝义镇西的康北村一带。《史记·秦本纪》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东周国灭亡。
4.明朝藩国 国(1378年—1683年)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橚为吴王,十一年(1378年)改封周,十四年就藩开封府。周国共历经13位藩王。吴国
1.春秋时吴国,又称勾吴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473年存在于长江下游地区的姬姓诸侯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大吴、天吴、皇吴。吴国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2.三国时的孙吴政权(229—280) 亦称孙吴或东吴。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东吴势力发迹于孙坚时代,3世纪由孙权建立的政权,开始建于吴郡(今苏州市),后孙权筑石头城迁都建业(今南京)。222年,曹魏封孙权为吴王,作为曹魏的藩国吴国始立。229年四月,孙权称帝,国号吴,改元黄龙,东吴也应始于此年。在三国之中,水军最强,占领扬州 (古代)与荆州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280年,亡于西晋。
3.五代十国时的南吴国五代十国时的南吴国(907年-937年) 五代时十国之一。为唐朝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由于其去世时唐朝仍然存在,形式上仍奉唐正朔,实际上也未建立独立王国,就理论而言,杨行密只能算是唐朝的封国国君。赵国
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赵人的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国君为嬴姓,赵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立国。赵国先后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和邯郸。公元前222年,灭于秦国。楚国
又称作荆、荆楚,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楚国祖先族姓芈,熊氏。最早兴起于古丹淅之地(今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淅川丹江口水库现存大量楚贵族墓)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全部、湖南、重庆、河南、广东、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32-前202),晚期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汉族。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是时,仗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 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唐国
周成王在位时把唐国所在地(今天的河南省方城县)封给他的弟弟叔虞,公元前505年唐国被楚国灭掉..,...
古代还有一个姬姓的唐国,在今天的湖北随县西北的唐北镇,秋时被楚国所吞并。
[唐国公李渊(566年—635年) 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李第四子,母亲为独孤氏(隋文帝独孤皇后姐),七岁袭封唐国公。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唐朝开国皇帝,史称唐高祖,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
后唐 五代之一,李存勖(即后唐庄宗)所建,都洛阳,历三姓四帝,共十四年。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占有四川十年,是五代十国时疆域最大的国家。891年,唐朝封李克用为晋王;923年,晋王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底灭后梁。后唐实现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对中原王朝最终统一全国具有历史推动意义。
南唐(937年-975年) 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再补充二个周朝的封国鲁国
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姓,侯爵。武王伐纣,歧周代商。武王发封其弟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鲁公之“公”并非爵位,而是诸侯在封国内的通称。鲁公即鲁侯。周公旦不去赴任,留下来辅佐武王,武王死后辅佐周成王。其子伯禽,即位为鲁公,而淮夷、徐戎作乱,伯禽作肸誓,平徐戎,定鲁。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经三十六位国君,历史八百余年。国都曲阜,疆域主要在泰山以南,略有今山东省南部,兼涉河南、江苏、安徽三省之一隅。 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鲁亡于楚。卫国
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姬封,康氏、卫氏、子南氏、冷氏始祖康叔为卫国第一代国君。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今河南省鹤壁南、新乡北附近(今卫辉市附近)。周公旦伐定三监之乱,以弟弟康叔封为卫国诸侯,分殷商之民,护卫周王室。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赐同母弟封康邑,史称康叔封 。周公旦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封,让康叔迁徙至殷商故都,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为康氏最早的发源地。
花间一壶酒的回复
贾谊十八岁时便“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二十岁出头便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汉文帝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甚至曾经想“以谊任公卿之位”。期间贾谊提出了大量的改革策略,却“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成为后世文人笔下怀才不遇的典型案例,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他的《贾生》中写道: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以英明著称于世的汉文帝,真的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吗?他有没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先来看一下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出处:
《汉书·贾谊传》记载:“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
这段记载给我们传达了三条信息:
1、贾谊被贬长沙之后,汉文帝对他颇为思念,所以将他召入长安并亲自接见。
2、汉文帝与贾谊在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彻夜长谈,其中前半夜聊的都是鬼神之事,但后半夜“文帝前席”后曾经与贾谊说了一些悄悄话,他们具体聊了哪些内容,却没有记载。
3、虽然汉文帝贬黜了贾谊,但始终十分敬佩他的才学。命他从辅佐长沙王吴著(唯一的异姓诸侯王),改为辅佐梁王刘揖(汉文帝非常喜爱的幼子)。
汉文帝贬黜贾谊是出于无奈自知才学不及贾谊的汉文帝,为何不将贾谊留在身边出谋划策,却要把贾谊贬黜到遥远的长沙国?既然已经在未央宫召见了贾谊,却为何再次将他“发配”到梁国呢?《汉书·贾谊传》记载了贾谊被贬黜的原因: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即绛侯周勃)、灌(即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即张相如)、冯敬之(时为御史大夫)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很明显,曾计划“以谊任公卿之位”的汉文帝最终贬黜贾谊并不是出自其真实意愿,而是迫于周勃、灌婴等汉初功臣派的压力!贾谊任职太中大夫期间,除了提出让列侯就国的建议之外(汉文帝采纳了这个建议,并颁布了命列侯就国的诏令,但大臣们直到一年多之后才执行),还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政策,这就是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滥觞啊!这个政策的提出必然遭到既得利益者者——汉初功臣的集体抵制,最终导致汉文帝不得不放弃任用贾谊,并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以安抚汉初功臣。
汉初功臣派的庞大势力
从下面几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初功臣派强大到可以指定谁才是他们所需要的“真命天子”!在这种强大的势力面前,汉文帝不得不进行退让。
1、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朱虚侯刘章等人功不可没,《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记载:“始大臣诛吕氏时,朱虚侯功尤大,许尽以赵地王朱虚侯,尽以梁地王东牟侯。”也就是说朱虚侯刘章便是曾经立下大功,同时又是汉朝皇室宗亲,但他的一切封赏却要听令于功臣派,而功臣派甚至有能力让刘章由侯升级为王!由此可见功臣派的势力远在诸侯王之上。
2、《史记·吕太后本纪》记载:“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即,平定诸吕之后,功臣派断言现在的少帝以及多位诸侯王都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为了避免他们“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功臣派将这些年幼的皇子全部诛杀(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皇帝——后少帝刘弘),并且决定另立新君。而并没有人出面对“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之事表示质疑。
3、如果要另立新君的话,当时最合适的人当属齐王刘襄——他在平定诸吕中率先起兵,立下了显赫的功劳,同时他又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有着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但是功臣们却轻易而举地将他排除,理由是“今齐王母家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代王刘恒以其“仁孝宽厚”的性格被功臣派接受,他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由此可见,诸吕之乱后,天下大权完全掌握在功臣派手中。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了汉文帝即位之后为巩固皇权而做出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即便汉文帝始终在努力打压功臣派的势力,却依然没能改变“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将相公卿皆军吏”的局面——由140多位公侯组成的势力网实在是太庞大了!所以他只能采取温和的手段将权力收回,不得已之时就必须向功臣派让步妥协。贾谊,就是这场汉文帝与功臣派的角斗中一个令人唏嘘慨叹的牺牲品,殊不知“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中间隐藏了多少辛酸与无奈!
而贾谊的谋略也并非完全未能施行:对于功臣派,汉文帝强迫绛侯周勃“率列侯之国”,将“报团取暖”的功臣派打散;对于诸侯王,在齐文王刘则去世之后“文帝思贾生之言,乃分齐为六国,尽立悼惠王子六人为王;又迁淮南王喜于城阳,而分淮南为三国,尽立厉王三子以王之”,初步实现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文帝的这些举措,为汉景帝、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打击汉初功臣派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贾谊却没能等到这一天。
一鼓作气,再而的回复
电视剧中大梁国的原型——南朝的萧梁政权,又称南朝梁。
南朝梁历史:
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四个朝代(宋齐梁陈)之一。萧梁于502年由南齐宗室萧衍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
萧梁于502年由南齐宗室萧衍建立,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
萧梁开国皇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在位期间,萧梁国力长足发展,百姓富足,经济文化强盛,远超北朝。特别是文化方面,南朝梁出了大量的著名文学家及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是一片欣欣向荣,但到梁武帝晚年爆发的侯景之乱将一切断送。548年,东魏(与南朝对峙的北魏已于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降将侯景发动叛乱,勾结宗亲梁朝临贺王萧正德,攻占都城建康,囚禁梁武帝和皇室宗亲。
549年,86岁的梁武帝去世。侯景在进攻台城时,曾立帮凶萧正德为帝,但攻下台城后,废掉萧正德,又立梁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史称梁简文帝。551年,侯景弑君自立,建国“汉”。不久即被梁朝援军攻灭,侯景尸体被分食。简文帝萧纲之弟萧绎即位于江陵(今属湖北),改元“承圣”,史称梁元帝。
554年,西魏军队进攻江陵,不久城破,梁朝江陵朝廷覆灭,梁元帝被杀。
南梁的政局到这里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发展方向是由大将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立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梁王,并准备称帝。但此时意外发生了。南梁的另一个敌人北齐(此时已取代东魏)想趁南梁内乱分一杯羹,于是派兵护送臣服于北齐的梁朝宗亲萧渊明回国称帝,守将王僧辩不敌,只得拥立萧渊明在建康称帝。
但仅过四个月,陈霸先联合各地反抗势力突袭建康,杀王僧辩,废萧渊明,拥立梁王萧方智称帝,史称梁敬帝。但此时由于多年的战乱,后梁动荡不堪,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不复当年繁华之景象。由繁华骤然跌至倾颓,皆由梁武帝晚年荒废朝政,导致侯景之乱。
557年,陈霸先废掉梁敬帝,于建康登基称帝,国号“陈”,史称南陈(陈朝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皇帝姓氏为国号的朝代),南梁灭亡。这是萧梁第一次灭国,亡于南陈。
南梁另一个方向,是由西魏在江陵扶植梁元帝的侄子萧詧(Cha)建立的梁国,史称西梁,存在于555——587年。西梁由于统治范围仅限于江陵城及附近郡县,国力弱小,一直作为藩属向西魏、北周、隋朝称臣(北周取代西魏,隋朝取代北周)。587年,隋文帝下诏吞并西梁,西梁灭亡。这是萧梁第二次亡国,亡于隋朝。
隋朝末年,各地豪强纷纷起义。西梁皇室后裔萧铣(Xian)起兵,割据一方 。618年,萧铣在湖南岳阳称帝,后迁都江陵,国号梁,建元鸣凤,一切按照梁朝旧制,梁朝复辟。
621年,萧铣兵败,投降唐朝,后被李渊斩首,国灭。这是萧梁第三次亡国,亡于唐朝。
南朝梁出现的著名文学家及文学作品:
1、著名文学家:江淹、谢出、到溉、到洽、丘迟、吴均、瘐信、刘昭、刘峻、陶弘景等。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南朝政治家、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作品《恨赋》、《别赋》、《牲出入歌》等。
丘迟(464年-508年):字希范,中国南朝文学家,吴兴乌程(今属浙江省湖州市)人。父丘灵鞠,南齐太中大夫,亦为当时知名文人。作品《与陈伯之书》。
2、文学作品:《昭明文选》、《宋书》、《南齐书》、《文心雕龙》、《诗品》等。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一般认为,《昭明文选》编成于梁武帝普通七年(526) 至中大通三年(531) 之间。
《宋书》: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梁朝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