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 180两 180斛 16000两(总督) 290万
二品 155两 155斛 13000两(巡抚) 236万
三品 130两 130斛 6000两(按察史) 112万
四品 105两 105斛 3700两(道员) 70万
五品 80两 80斛 2400两(从四品知府) 46万
六品 60两 60斛 1250两(从五品知州) 25万
七品 45两 45斛 1200两(知县) 23万
八品 40两 40斛 2万1千
九品 1万8千
未进流 31两5钱 31斛5斗 1万1千
二)武官 年俸 蔬菜烛炭银 灯红纸张银 养廉银(内地) 收进(元/年)
一品 609两 180两 200两(提督) 2000两
二品 599两 140两 160两(总兵) 1500两
三品 243两 48两 38两(参将) 500两
四品 141两 18两 24两(都司) 260两
五品 90两 12两 12两(守备) 200两
六品 49两 (千总) 120两
七品 36两 (把总) 90两
八品 40两 7千
九品 5千8百
宗亲 年俸 禄米 收进(元/年)
亲王 10000两 10000斛 535万
郡王 5000两 5000斛 268万
贝勒 2500两 2500斛 134万
贝子 1300两 1300斛 70万
镇国公 700两 700斛 37万
辅国公 500两 500斛 27万
镇国将军 410两 410斛 22万
辅国将军 310两 310斛 17万
奉国将军 210两 210斛 11万
奉恩将军 110两 110斛 6万
后面的数字是推论概略即是现代若干好多钱。但现实那时银钱购置力很高,要比这个要高些许。前面的银两是钱,后面的是粮食,但现实年夜部门都以折合银钱发放。
清代皇族知多少4
清代皇族知若干好多——皇族有若干好多人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有良多标题需要解决,其中一个就是发源标题。传统上认为爱新觉罗氏的祖先布库里雍顺由仙女佛库伦所生,而且认为爱新觉罗一姓最终只有兴祖直皇帝福满一系后裔。而现实上,爱新觉罗姓氏的发源众说纷纷,至今没有一个完竣的说法,而今世学术界从各类支离文献中查核出,爱新觉罗自己亦有良多分支,甚至有些分支进进了朝鲜为官,不外这些记实也有相当多的标题,故而今朝尚未有明断定论。对于爱新觉罗一姓的各类考证我们改次再说,这里提一下只是告诉年夜师我们是按照清代《玉牒》的界说来策画生齿,换句话说,就是清代认可的“皇族”。在太祖起兵的时辰,爱新觉罗仍是一个很小的姓氏,男性约100人不到。到了太宗时代,就成长到了150人摆布。进关之后,皇族生齿初步膨胀,圣祖康熙朝约有500人摆布,世宗雍正朝约有1000人摆布,而经由高宗乾隆朝的鼎盛期,到了嘉道时代,清代皇族已经快要5000人。而清代皇族最后一次修谱的1937年,在世的皇族男性约有20000余人,其中宗室觉罗比例为4:3。时至今日,皇族男性后裔的数量估计仍是连结在20000摆布,参考各类运动和政策(好比说筹算生育),甚至可能低于20000人,不外此刻能够准确说出自己身世的皇族后裔是少之又少的。收集上有一些材料,认为皇族生齿有十余万人,其实是对数据的误读。准确的说法是,1937年《爱新觉罗宗谱》里记实的男性,一共有14万多。需要留心的是,这14万人是300多年间的所有男丁,而并非1937年的在世数量。当然没有具体数据,猜测当今皇族(宗室和觉罗)一共约有20000人,加上女性,约有40000人摆布。这些皇族后裔重要漫衍在北京以及沈阳,这是因为清代本有两京制,而清代皇族,出格是宗室,都有很强的人身禁锢。传统的宗人档案,在人名前只有两种标识表记标帜,其一是无标识表记标帜的,意为其“栖身京师”。其二是出格标识表记标帜,为“盛京栖身”。清帝退位之后,这种禁锢才解除。故而直到今日,北京、沈阳依然是皇族后裔的重要漫衍区。
清朝皇族辈分列表
爱新觉罗家族底本并无按照辈分命名的习惯,康熙朝才初步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
康熙二十年,康熙子辈用“胤”字,如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字,曾孙辈用“永”字。
乾隆时,又按照他作的一首诗中的“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因其首字为“永”,遂取了厥后的“绵亦载”,接续在“胤弘永”之后,成了六个字。
道光时添了“溥”、“毓”、“恒”、“启”,
咸丰时添了“焘”、“闿”、“增”、“祺”。
这14个字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写在《玉牒》上,定为字辈序和字辈数。
在1938年续修《爱新觉罗氏宗谱》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这样爱新觉罗氏宗室辈份排字一共26字:
胤(yìn)、弘(hóng)、永(yǒng)、绵(mián)、奕(yì)、载(zǎi)、溥(pǔ)、毓(yù)、恒(héng)、启(qǐ)、焘(dào)、闿(kǎi)、增(zēng)、祺(qí)、敬(jìng)、志(zhì)、开(kāi)、瑞(ruì)、锡(xī)、英(yīng)、源(yuán)、盛(shèng)、正(zhèng)、兆(zhào)、懋(mào)、祥(xiáng)雍正即位后,因其名胤禛,为避忌,其兄弟名字中的“胤”字一律改为了“允”字。乾隆帝弘历即位后,不请求兄弟避忌。
乾隆传位予永琰时,为免永琰兄弟更名,反将永琰更名为颙琰。道光也沿用此例,继位后自己更名为旻宁。
雍正辈:胤禛、胤祥、胤礽、胤祉、胤禩等
乾隆辈:弘历、弘昼、弘时等
嘉庆辈:永琰、永琪、永璇、永璟等
道光辈:绵宁、绵恺等
咸丰辈:奕詝、奕欣(恭亲王)、奕譞等
同治光绪辈:载淳、载湉、载漪、载泽等
宣统辈:溥仪、溥伟等
康熙后的皇族姓名划定如下
雍正:前"胤"后"示"字旁
乾隆:前"弘"后"日"字旁
嘉庆:前永"后"玉字旁
道光:前"绵"后"竖心"旁
咸丰:前"奕"后"言"字旁
同治:前"载"后"三点水"
光绪:同上
宣统:前"溥"后"人"字旁
至道光往后,非帝系子孙命名,后一字不能用帝系子孙所用的偏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