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己所不欲什么
luluray的回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整句话解释为,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不到想要的对待。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喜欢,也不要给对方增添烦恼。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快乐到家的回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没有下一句。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出自《出自论语 颜渊篇第二章》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翻译:
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门与同仁行礼如见贵客一般,对民如大祭一样凝重,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如此在朝上就不会招谁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谁恨。”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其他出处
论语
《论语》: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黄帝阴符经》、《论语》、《易经》和《道德经》,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不阿的回复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常早由儒家始祖孔子提倡的如何行周礼之道。这句可以理解为人行为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己所不欲 是什么意思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是其仁爱思想的一个具体体现,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语出《论语·颜渊篇》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出《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的《论语》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论语》分二十篇,其中的《颜渊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编辑本段原文出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 ——孔子《论语·卫灵公》字义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于:介词,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翻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意译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里解释的对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释为对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不要强迫别人做连自己都不愿做的事情。学会换位思考,体谅对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中国的《论语》就如同西方的《圣经》一般,是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文化的概括和统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著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条,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政治关系方面都应当毫不犹豫地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经久不衰的人际关系原则的重要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啥意思 我自不想要的东西 不要强加于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有一句可以概括规范自己一生行为的话吗?’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本来恕是思想性的东西,本不应该放到规范人的行为的话上说的,那为什么孔子会混起来一起说呢?这里却有其原因:西周得以完全剥削人民与奴隶劳动力,官与贵族的生活很富足,越是这样官与贵族的生活越是讲究,除了政治行为上的礼节,从《论语》里就能看到,什么肉割的不正都定吃,什么稍过夜的不吃等等,这就是他们生活上的礼.然而统治者贵族们欢淫无度,任意生育,正统子弟队伍,无限扩大,到了东周,民众已经无法养得起他们,如此礼崩乐坏,士的生活开始挨穷挨饿,充足生活都是给敢违反规定、肯给钱、给奴隶与民去工作,或自己下田工作部分官家贵族的这些人享了,守旧派家中没有了劳动力,自然挨穷。坚持守旧的孔子看在眼里,怕自己的学生们顶不了,克制不了自己,倾向改革派思想,所以叫大家克服自己坚持住原来这些绅士作风,提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儒生们虽然说要守住,但现实又不得不让一些人心动,或有小动作,如孔子受困陈、蔡时,见到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违反绅士风度违礼,面对自己喜爱的学生,孔子立即装着看不见,甚至连孔子都私下叫子贡拿象征身份的玉去换钱,经商(见《论语.子罕》),他自己也存著这些小动作,何况他人?所以颜回后来说给孔子听,是有脏东西掉入饭里面,他舍不得丢掉才抓起来吃的,孔子感叹推拖说,了解一个人太难了。我们抓到这些要点,就会明白当子贡问,用什么话概括来规范一生行为时,孔子想到的是什么思想上的“恕”。也就是当时大家都有坚持不了东西,如果大家见到同道有违反礼的东西,就如孔子一样假装没看到,无论什么原因首先只能大家包容,采取心灵上的原谅---恕,恕人恕自己,大家各做各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孔子却没有想到,当他们心中都恕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范行为准则在这里,就变的毫无意义,倡周礼成了自相矛盾了。己所不欲中的欲字是什么意思? 随心所欲【解释】: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任凭;欲:想要。 不是有,鱼我所欲也,解释起来就是鱼是我想要的。所以这里的欲也是一样的,是想要的意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解释为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已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翻译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里解释的对方,以原文:己,知己,不分彼此,(所以:解释为对方)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69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7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2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8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