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论语孝什么意思
维达的回复
1、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
德。
2、《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③保育。
3、《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4、《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
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
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
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
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
必须的;“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
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
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
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
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
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
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
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
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
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台风预警的回复
子夏问孔子 何为孝? 子曰 色难。一开始,俺对孔子的“色难”很不理解。今个咱就说---“色难”! 子夏问孔子:“何为孝?”子曰:“色难。”过去,我只知道对父母好就是孝,认为给老爸老妈及祖辈们钱就是孝,给亲人们买东西就是孝,总之给予物质回馈就是我理解意义上的“反哺”了。其实不然,孝最难的是“色难”。“色难”:就是指在对父母及长辈们的孝顺过程中,一直保持什么样的表情与心态。一般人很难做到对父母态度上的和气和谦恭。确实,如果一个人在对待父母的时候,如果表面上是孝顺的,但是心里却并不是那样想的话,我想,这样的孝顺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孝。记得《论语》里有这样一段:“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事奉父母,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应该委婉地进行劝谏,如果父母心里不愿意听从,仍然要恭恭敬敬而不触犯他们,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我认为这体现了孝顺的核心理念,也就是“顺”,顺应父母意志,不可粗暴无礼地对抗。这说明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把赡养父母问题提升到关心父母心理健康的层面。有时回想起自己的任性撒娇(有的近似耍赖),有时总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父母,有时候会责备老人这不对那不对的,虽说是至亲,无拘无束,但这是孝而不顺,不是真正的孝顺,是一种粗暴的态度。因而懂了“色难”的意义后,甚感汗颜。“孝”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老人紧紧靠着儿子,其基本含义是子女要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它是家庭美德的具体体现。当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条件的不同,孝的意义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孝,除了养,还包括了尊敬,关爱,人格的认可等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不否认的说,我们国家现在越来越注重经济的发展,对于传统道德的传承却日渐淡去。在人们的心里,金钱的地位是越来越重了,这是相当危险的。我们做人要饮水思源---人的生命从何而来?人生如何成就?曾听人议论过,说孔子思想过旧了,不适宜当今时代了,云云......我以为,看孔子思想不能脱离孔子的那个时代,就象我们不能将花草揪断来观察其生命是不是绚烂一样,我们应该从孔子思想中学习和汲取对人生和社会有价值的精华。将“孝”升华为“爱”,我以为,做人就要保持一颗真正的、善良的、怜悯的心去做善事(包括公益的慈善事),不论是对我们的至爱亲朋,还是对街坊四邻或不认识的同胞,广义的说是对这个社会。我觉得,就是“孝”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啊哟喂?キセキ的回复
《论语》中孝的内容可概括为善终追远、善事父母和师生之孝,即子女、晚辈敬仰与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赡养、尊敬父母以及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与仰幕。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论语》名称来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位列四书之首.它不仅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指定经书,而且包含了古代统治者的施政理念,以至于后世流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国学的重要典籍,除了拥有大学、研究机构里的重视和国学馆里孩提的咿呀诵读之声,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去了.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回合是否定的.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发现了传统国学的重要性.
细读一下就会发现,《论语》中所谈到的许多东西在根本上都是关于如何做人的,而且是具有开放性的,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恒的意义.在关于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条就是“孝”,在现今的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
泱泱中华,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先民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创造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传统文化.繁荣的农业造就了高度发达农业文明,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制度成为传统社会制度的主体.宗法制度讲求氏族成员间亲缘关系,因此“孝”也就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从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上看,孝道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被称为礼教的熏陶和影响.中华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凝聚为社会、国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
“孝”:自然而然的亲情流露
古人讲:天道远,人道迩,所谓孝道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孝的本义是什么呢?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 “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论语》中对孝的理解正是最注重这一点的,《论语》中有许多地方都明确提到了孝道,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诠释孝的精髓之所在.这些解释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更多的是具体的经验表达.
下面举几例做简要解答,以加深理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为人之道,那么他的行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就是说父母的年纪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一来对他们的寿命感到喜悦,一来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出门远游,如果非得要远游在话,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孔子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解释“孝”,他既有正面的倡导 ,也有反而的批评,如:子游问孝,孔子就从反面批判了那些“是谓能养”的不孝者,认为他们不能怀着敬爱的心情,以至于和犬马没有区别.不论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我们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一点,那就是《论语》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所宣传的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教条的、束缚人的东西,而是认为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这种孝是一切人际交往社会生活的先天的基础.
《论语》中与孝有关的是死亡.儒家孝道十分重视死,把送葬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丧礼虽然是为死者准备的,但实际上是生者孝的亲情的内在表现;虽然是为安慰亡灵,实则是生者孝道的自我圆满.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周礼中的孝道观念,也十分重视孝在丧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在丧葬上,孔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谈孝不是要恢复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而是要从中汲取精华部分,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所以,对于《论语》中的孝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和接受,比如厚葬在当今社会不应该提倡,而且三年之丧的方式也早已经不适合如今的社会发展了.
经典是深刻的.但是理解社会比理解经典更重要.看到社会变迁对儿女与父母关系的影响,看到由于社会疏离现象的加剧导致的“孝道”衰减,我们不能只想到说服教育,而应当从源头,从内心深处闹革命.“孝心”在很多时候是人们心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教育当然很重要,如果孩子们耳濡目染都是和谐,自然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的种子.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准才能有质的提高,我们的社会才能早日建成和谐社会.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