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19 02:44 164 人浏览

论语中表示疑惑的字是什么

辰亦儒的回复

并不矛盾,因为孔子当时是“因才施教”。说的每句话,都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说的。有一回,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一曲相思愁断肠的回复

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在学习方面一定要能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要能不断创新,推陈出新;要坚持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习还要多思考,用心去领会;学习要能向他人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在做人方面要能不断反省自己,保持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短处,才能不断提高;还要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自己;做人还要诚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还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8)曰:说,说道。   (9)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0)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1)不:不是。   (1)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2)自:从。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事。   忠:尽心尽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温:温习。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动词,作为。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通“怠”。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汝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汝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汝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汝,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汝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汝:通假字,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无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要有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向他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第八则修身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而实现使命的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奋斗,这不也是很遥远的吗?”   词语解释:   士:士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第九则修身做人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东风吹来的回复

1. 古代表示疑问的"呢 一、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疑问句通常分成是非问疑问句、特指问疑问句、选择问疑问句、正反问疑问句四四种。 在疑问句中,如疑问代词(何、奚等)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 二、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三、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分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尾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夫、盖、维。 句中语气词——也、与(欤)。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乎、与、邪是疑问语气;哉、夫、兮是感叹语气。 重点掌握“也”、“乎”、“已”、“耳”、“焉”、“哉”等的用法。 2. 古代表示疑问的"呢 一、固定句式: 古代汉语,疑问句通常分成是非问疑问句、特指问疑问句、选择问疑问句、正反问疑问句四四种。 在疑问句中,如疑问代词(何、奚等)作宾语,提到动词(或介词)之前。 二、疑问代词: 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 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三、疑问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分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尾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夫、盖、维。 句中语气词——也、与(欤)。 句尾语气词——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也、矣、已、耳、焉是陈述语气;乎、与、邪是疑问语气;哉、夫、兮是感叹语气。 重点掌握“也”、“乎”、“已”、“耳”、“焉”、“哉”等的用法。 3. 文言文中哪一个字或两个字能表达“被疑惑”, 可以用次字,比如类似于“xx最甚,xx次之” 也可以用“明”指代第二,例如“明日”“明年(古文中)”意思是第二天,第二年,有时也用“旦日”,亦指第二天 在排行上,用伯仲叔季排兄弟 或用“亚”,例如“亚军”,很明显,第二名的意思,或“吴公先歃,晋侯亚之。”(《国语·吴语》)(歃:盟会时饮牲血以表诚意) 用“再”表示。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击鼓。。” 或用“又”字,例如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第二副册之意 4. 古文哪些字表示肯定或一定 "夫””盖”固定句式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何……为 相当于“为什么要……呢?” 见……于 相当于被动句 以……为…… 相当于“把……(当作)……”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1.不亦……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3.何……为 “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4.何……之有 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宋国有什么罪?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5.何……之……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5. 古汉语中的疑问词有哪些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例如: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於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 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 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 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 何”“若。 何”“奈。 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 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 (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 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指人。)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 例如: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 6. 文言文中的疑问助词 1、乎 语气词“乎”可以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疑问句中的“乎”字表示疑问语气时,按提问的出发点和疑问的性质不同,可分为询问、反问两种情况。 询问 询问是说话人提出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类疑问多见于是非问句、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 这是一种纯粹的疑问,“乎”可译为“吗”或“呢”。例如: ①(王日)“战乎?”(伯州犁)曰:“未可知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许行》)以上二例是是非问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乎”译作“吗”。 ③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下》) ④子以秦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以上二例是选择疑问句,说话人把两种可能提出来,要求对方选择一种作答。 “乎”字可译作“呢”。 ⑤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论语先进》) ⑥我则无礼,何以战乎?(《载流之战》)以上是特指问句,句中有“何”这样的疑问代词特别提出疑点。“乎”字可译作“呢”。 反问 反问是无疑而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毫无疑义的意见,所以不要求对方回答。因为是无疑而问,故在句尾用“乎”字的句中还要用别的反诘语气词等来配合。 这种“乎”字也可以译成“吗”或“呢”。例如: ①天之所置,其可废乎?(《城汉之战》) 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许行》)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三例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的内容。 其中1、3两例与“乎”字呼应的是语气词“其”和副词“宁”。 如果句中使用“不”“无”等否定词,就构成否定形式,表达的也是肯定的内容。 例如: ④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城汉之战》) ⑤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庄子秋水》) “乎”与“不亦”构成“不亦……乎”,是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其反问语气比带其他反诘词语的反问句要轻缓一些。例如: ①夫子尝与吾言于楚也,必是故也。 不亦识乎?(《左传成公十六年》) ②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2、欤(与) 语气词“欤”先秦多写作“与”,“欤”是后起字。“欤”(与)和“乎”一样,可以表示疑问语气。 “欤”(与)表示疑问语气时,在是非问句句尾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是说话人心目中已有了某种看法,但还不能深信不疑,提出来要求证实。这是“欤”(与)和“乎”在表疑问语气时的主要不同之处。 这样的“欤”(与)可译为“吗”或“么”。例如: ①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论语微子》) ②“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许行》) ③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欤”(与)用在特指问句,帮助表达疑问语气,句中也另有疑问词,疑问的重点落在疑问词上。 可译为“呢”。例如: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②谁与,哭者?(《礼记檀弓》) ③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欤”(与)用在选择问句句尾,是表示无法肯定或否定某项或某几项事情,要求对方选择而发出的疑问语气。 可译成“呢”,分句中常有“抑”来配合。例如: ①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②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礼记中庸》) ③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欤”(与)用在反问句,表示不要求对方回答无疑而问的反诘语气,可译为“吗”,有时也跟“也”连用,或跟“岂”、“得非”等配合。 例如: ①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 ②得非急于求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韩愈《答吴充秀才书》) ③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3、哉 “哉”字可以跟疑问词配合用于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子的询问语气和反问语气由疑问词来表达,“哉”字则给它们带上感叹色彩,可译为“吗”、“呢”。例如: ①此何鸟哉?(《庄子山木》) ②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③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苏轼《教战守策》)以上诸例是询问句,“哉”译为“呢”或“啊”。 ④晋,吾宗了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 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以上二例是反问句,“哉”译作“吗”或“呢”。 4、耶(邪)句末语气词,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例如:①为一郎僮耶。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②史公果死耶。——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③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④令名不彰邪。 ——《世说新语·自新》。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