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于论语有什么想法
努力丶的回复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是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慢慢的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的创作背景: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
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论语(中国儒家经典)
星沫的回复
一、自我的觉醒打定什么主意,全靠自己;要前进要停止,在于自己;走上人生正途,全在自己一念之间;走上人生正途,要化被动为主动。
如果探讨孔子思想对现代人有何启示,则首先值得注意的即是“自我的觉醒”。人要真诚,首先需“自我的觉醒”。如何做到这一步?以下稍加说明。
首先打定什么主意,全靠自己。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统帅可能被劫走,就像金庸《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凭着高超武功,可以在千军万马之中,把敌方统帅劫走。一个平凡人的心意却不能被改变。“志”是心意,代表心中对某件事的固定看法。孔子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强调平凡人的顽固,而在肯定:即使是个平凡人,只要打定主意,就没有人可以改变他。换言之,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并且为这个想法负责。
要前进要停止,在于自己。孔子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意即:譬如堆土成山,只要再加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即使才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做,那也是我自己要前进的。在这一生中,我们做任何事不都是如此吗?与其把责任推给别人,不如自己勇敢承担。
第三,走上人生正途,全在自己一念之间。孔子以自己作为示范,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在此,“仁”字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指“行仁”而言,亦即走上人生正途,或具体去行善。这句话的契机在于“我欲仁”三字。“欲”代表内心的意愿,以及由此而生主动的力量。
试问:世间有什么东西是靠“我欲”就可以成功的?譬如,孔子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世间有几人真正得到富贵?人之所欲还有:健康、亲情、友谊、学问、事业、幸福,等等。但这种种欲望能够仅仅因为“我欲”就实现吗?显然不可能。孔子认为只有“仁”是“我欲”就可以达成,并且人人如此。由此可见,“仁”必定是“由内而发的”,亦即由于真诚而使自己走上人生正途,并立即找到主动行善的机会。
第四,走上人生正途,要化被动为主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一章须分两段来念,前段为原则,后段为具体作为。先论原则。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论语·颜渊》中颜渊请教如何行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意即“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也就是“化被动为主动”。至于“非礼勿视”四语,是就具体作为而言,要由“消极方面”不做“非礼”之事入手,再化被动为主动,“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自我的觉醒”是一个大工程,在古代只有天子与少数圣贤能有这种体悟。到了孔子,他洞察人性内在即有行善的动力,这一点不因族群、阶级、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人的尊严由此确立。以此为基础,孔子才会进而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人人平等的智慧,启发一代一代的中国人要“成为君子”。在成为君子的过程中,自然会“立人达人”,促成社会的仁义之风。如此可以成就个人生命的最高价值,也得到人生莫大的幸福。
二、好学、深思、力行
人有理性,可以藉由学习与思考,增广见闻、懂得道理,再引发具体的行为,使人生无怨无悔。
首先要谈的是“好学”。孔子本人就是“好学”的典型,他宣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即:就是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做事尽责又讲求信用的人,只是不像我这么爱好学习而已。
孔子所谓的学,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传统的知(五经)与能(六艺),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以礼乐专家而知名,并且在五十一岁从政之前,长期以为人治丧为业。《史记·孔子世家》描写他向师襄学习《文王操》时,经过“习其曲”(学会演奏其基本旋律)、“习其数”(学会高超的演奏技巧)、“习其志”(体会作曲者的心意),最后“得其为人”(仿佛见到曲中所描绘的人物)。他的专注好学,使“师襄子辟席再拜”,对他这个学生佩服之至。孔子后来自己成为老师,他的心得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唯其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精益求精。
孔子除了娴熟古代知能,也敞开心胸向四周的人学习,所学的是行善避恶。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想要从政,他的鼓励是“多闻、多见”,再认真对照及改进自己的言行。子贡长期追随孔子,体认了孔子“无常师”,没有固定的老师,可以向各种人、在各种情况之下学习,以致其成就有如光照天地的日月,让人景仰不已。
好学还须配合“深思”。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别人提供的材料,即使全部记下来也未必用得上。主观上进行反省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一般大学生没有深思的习惯,往往考完试就忘了自己的所学。
美国一所大学作过一个实验。暑假之后一个月,大学紧急召回各班第一名的同学,以暑假前的期末考试同样的题目,让这些学生再考一次,结果没有一人及格。这正是“学而不思”的后果。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即:学习而不思考,则将毫无领悟;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于迷惑。
孔子对于“思而不学”,也曾有过体验。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把学习与思考对立来看,可知“思”是指:就身边见闻所得,认真思索。譬如,从新闻得知每天发生在各地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未必呈现,并且纷乱无比。我们就算用心去想,也很难有什么启发。英国诗人艾略特(T.S.Eliot)在《岩石》一诗写道:“我们在知识中失落的智能,到哪里去了?我们在信息中失落的知识,到哪里去了?”信息是每天发生的事情,多想无益,还不如像孔子一样,翻开书本学习吧!这时的学习才特别值得深思,使书中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心得。
英国哲学家怀德海(A.N. Whitehead)谈到教育时说:“直到课本遗失、笔记焚毁,为准备考试而记忆于心的细目全都忘了,此时你所学的对你才真正有用。”深思正是个中关键,人又怎能学而不思呢?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力行”,要付诸行动。孔子好学而德行卓越,合乎“古之学者为己”的要求。他从十五岁“志于学”开始,一生进境展示在众人之前:“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已是德行极致,代表好学与力行的完美结合。
孔子教导弟子,总是兼顾言与行,并且行先于言。他的杰出弟子列为四科,依序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贡是言语科高材生,他请教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是:先去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到以后再说出来。
孔子心目中的“好学”有何表现?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儒家所期许的是:读书人(士)要成为君子,而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道”是成己成人的理想,我们在学习时,可别忘了这个初衷。
三、修养与快乐
修养的秘诀是念兹在兹,随时提醒自己;在进行德行修养时,要言行并重,双管齐下;修养是快乐的保证与保障。
如果不谈修养,只靠本能过日子,人生会幸福吗?孔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人的本能包含各种欲望与冲动,可以合称为“血气”。血气对人造成的困扰与烦恼很多,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由此可见,人在少年、壮年与老年三个阶段,分别会陷于“好色、好斗、贪得无厌”的困境。要想化解这些麻烦,只有靠修养了。修养有什么秘诀?要如何着手进行?最后又如何联上快乐?以下分别探讨。
一,修养的秘诀是念兹在兹,随时提醒自己。孔子怎么做呢?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即,孔子所忧虑的是: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
一个人常常忧虑这些毛病,自然可以避开它们。正如《老子》第七十一章所说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即: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论语·述而》有一章记载,陈司败指出孔子的过错,孔子听了之后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意即,我真幸运,只要有什么过错,别人一定会知道。孔子专心学习《易经》,期许自己“可以无大过矣”。
换言之,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他明白表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经由一生的修养,才可超凡入圣。子贡推崇孔子,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天空不可能靠楼梯爬上去,但孔子的表率却是:只要用心修养,人人都有希望。
二,在进行德行修养时,要言行并重,双管齐下。以言语来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主动谈起有关利益、命运与行仁的问题。何以如此?因为一谈利益,可能使人见利忘义,或者“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一谈命运,可能使人消极无奈,甚至忽略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使命;一谈行仁,则须因材施教,就学生的特殊处境来指点人生正途,而不能泛泛说些抽象的道理。
再看“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与人讨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情。何以如此?因为反常的事使人迷惑,勇力的事使人忘德,悖乱的事使人不安,神异的事使人妄想。不讨论这些事,并不表示这些事不存在。正如今天对“新闻”的定义是: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怪、力、乱、神”的新闻说多了听多了,难免人心惶惶,浪费大好光阴。
就行为来说,我们看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亦即,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这四点都是为了化解“自我中心”的执着。没有执着,并不代表没有立场。孔子以慎重态度对待三件事,就是:斋戒、战争、疾病。这三者的优先级显示了某种价值观。疾病排在第三,因为那是“个人”的身体健康所应注意的;战争列名第二,因为那是“国家”的安危存亡所须警惕的;斋戒位居第一,则表示宗教上的祭祀是人与祖先的纽带,有报本反始的意义,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足以彰显国人的善良情操。由此亦可知,孔子的修养所关注的不仅是个人与国家,还推及包含祖先与子孙在内的人类世界。于此可以再问,这么杰出的修养能带给人快乐吗?
三,修养是快乐的保证与保障。如果询问孔子的学生之中,谁最快乐?答案很清楚,是德行最佳的颜渊。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生活穷困之至,别人都受不了那种生活带来的忧愁,但颜渊却不曾改变他原有的快乐。
穷困与快乐之间,没有任何合理的联系,除非一个人懂得了“道”,亦即孔子所说的“贫而乐道”。孔子的“道”是指人类共同的正路,简单说来,即是“修己安人”,修养自己,从而安顿四周的人。这样的“道”,平凡人可以努力去追求;若想充分实现,则连尧舜也未必办得到。人生最怕没有目标或选错目标。儒家的目标既正当又明确,在追求及实现的过程中就会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于是,孔子本人的快乐充分展示出来。他认真做好分内之事。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尽好身为老师的职责。他又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这是在生活及工作上恪守本分。这两句“何有于我哉?”的真正含意是:只要做好这些事,我还在乎什么呢?是否得君行道,有无富贵荣华,完全不在考虑之列。基于这样的觉悟,孔子才会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儒家的快乐不离人间,总是与人共融共享,而不是个人可以独自品味的。孔子说过“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就是: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乐,以述说别人的优点为乐,以结交许多良友为乐。所谓“节礼乐”也代表人际相处的合宜方式。这三乐皆落实于人间,见证了儒家的入世情怀。曾子有一句话总结得很好,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谈文论艺来与朋友相聚,再以这样的朋友来帮助自己走上人生正途。
在《论语·微子》中,孔子曾与当时的隐者有过思想上的交会,孔子表明自己不会与鸟兽同群,而一定坚持在人间奋斗;至于他的理想未能实现,则早在预料之中。这正是一位守城门者口中的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也!”明知理想无法实现,却依然勇往直前,因为那是出于内心的“真诚”愿力,也是孔子所觉悟的“天命”所在。我们在此学到的心得是:一,不论处在什么样的时代与社会,人都需要修养,努力减少“自我中心”的执着;二,修养必须兼顾言与行,以“文质彬彬”的君子为目标;三,修养所造就的德行必然引发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因而使心境洋溢于快乐的氛围中。(据人民论坛傅佩荣《国学与人生》)
绿萝CC的回复
1、诵读更容易接近孔子和他的弟子。看文字和读文字的感觉是不同的,尤其是读论语,一句一句的学习,我关注了逐字逐句讲论语的公众号,每天一讲,跟着诵读,还可以听音频,这样就可以不用翻看纸质的书也一样学习了。2、学习论语要发挥想象力。因为论语都是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如果你只是念文字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你要在脑海中出现一些交谈的细节和影象,这样学习起来很生动,不枯燥。3、可以找一些好的讲座听听。现在讲论语的讲座很多,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两个讲座,这些大师们会娓娓道来,让你对这个论语产生情感,也愿意去努力学习。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8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