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冬季有什么论语
晓-秋的回复
最近换了办公场所——没有暖气。每天冻得两条腿像不是自己的,回家第一件事情是缩在被窝里暖着。卧在被窝里想到一个问题: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大家是怎么过冬的呢?于是,连夜秉烛,查阅了大量的文史古籍,又请教了多位“钻家”。如今各式各样的御寒冬装可谓五花八门,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古代,人们冬天都穿什么御寒?从史料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棉袍;唐代开始出现比襦长比袍短的“襦袄”。古代最早的棉裤都是开裆的,叫“袴”;汉代才开始提倡穿合裆裤“裈”……裘是皮衣,毛向外,所以《说文》在“表”字下说:“古者衣裘以毛为表。”上文说过,贵族穿裘,在行礼或待客时要罩上裼衣以增加服饰的文采。这是因为兽毛外露,通体一个颜色,不好看。例如《周礼·司裘》:“掌为大裘,以共(供)王祀天之服。”郑众注:“大裘,黑羔裘,服以祀天,示质。”所谓质,即朴实无华。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种多样,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后来还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为珍贵,为达官贵人所服,鹿裘、羊裘则最一般。例如《吕氏春秋·分职》:“卫灵公天寒凿池,宛春谏曰:‘天寒起役,恐伤民。’公曰:‘天寒乎?’宛春曰:‘公衣狐裘,坐熊席,陬(zōu,邹)隅(屋角)有灶,是以不寒。民则寒矣。’公曰:‘善!’令罢役。”《左传·襄公十四年》:“右宰谷从而逃归,卫人将杀之。辞曰:‘余不说初矣,余狐裘而羔袖。’乃赦之。”谷是卫国大夫,卫献公逃往齐国,他先跟从逃亡,后来又回到卫国,国内反对献公的一派要杀他,他说当初就不愿意出亡,并以狐裘羔袖打比方,卫人果然饶了他。杜预解释道:“言一身尽善,惟少有恶,喻己虽从君出,其罪不多。”狐裘是珍贵的,只有袖子是羔皮,所以用来比喻过失是局部的。狐裘的价值也并不一,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因而是最高级的。狐腋纯白,所以又称狐白裘。古书中提到这种裘的地方很多,都反映了服之者的高贵身份。如《晏子春秋·外篇》:“[齐]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玄豹之茈(cǐ,此。同*[衤 此]、[上“此” 下“月”],指衣边),其资(价值)千金。”《史记·孟尝君列传》:“[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一裘千金并非夸张,齐景公赐给晏子的也是如此昂贵。《墨子·亲士》:“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yì,益。二十四两)之裘,非一狐之白也。”(《说苑》等书中也有这类的说法。)就是李白《将进酒》中说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并不能以“吹牛”视之。狐、貂、貉所制的裘既然名贵,所以在古代作品里就拿来做富有的象征。例如高适《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毛乱的样子)猎城下。”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作》:“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论语·子罕》:“子曰:‘衣敝组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由:子路的名)也与?’”“衣狐貉”即穿着名贵的狐皮或貉皮的裘。因为这些皮料又轻又暖,所以又统称轻裘、轻暖。《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孟子·梁惠王上》:“抑轻暖不足于体与?”蔡邕《衣箴》:“今人务在奢,严志好美饰。帛必薄细,衣必轻暖。”上面提到的“羔裘”是羊皮衣中的高级品,与一般的羊裘不能并论。《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鲁昭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玉名)于齐侯,遂入羔裘,齐侯喜,与之阳谷。”齐侯因得一件羔裘而把阳谷邑给了公衍,虽不能说这羔裘价值连城,但其贵重也很可观了。《论语·乡党》:“缁衣,羔裘。”皇侃疏:“是君臣日视朝之服也。”至于羊裘就不同了。《淮南子·齐俗训》:“贫人则夏披葛带索”,“冬则羊裘解札”。因此衣羊裘常常说明一个人的贫困。《史记·刘敬列传》:“娄敬(后改姓刘)脱挽辂,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指刘邦)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娄敬把羊裘跟“褐”(粗麻、毛的编织品,详下)相提并论,而又与“鲜衣”、“帛”相对而言,可见确为贫者所服。《后汉书·马援传》:“[援]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乃尽散以班(颁)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这是说马援自己生活简朴。羊毛可以做毡,羊裘日久,毛变得板硬也像毡,所以羊裘又称毡裘,多用以表现北方的生活。《史记·苏秦列传》:“君诚能听臣,燕必致毡裘狗马之地。”(《战国策》略同。)蔡琰《胡笳十八拍》:“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鹿裘也是粗劣之裘,大约是因为上古中原地区鹿较易得而皮又不如狐、羔轻暖的缘故。《列子·天瑞》:“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用绳子系腰)。”《史记·自序》:“夏日葛衣,冬日鹿裘。”《淮南子·精神训》:“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而尧布衣揜(掩)形,鹿裘御寒”。《晏子春秋·外篇》:“晏子相[齐]景公,布衣鹿裘以朝。公曰:‘夫子之家,若此其贫也,是奚(何)衣之恶也?’”《礼记·玉藻》记载:“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棉袍,是古人过冬御寒的主要冬装之一,穿着时间最久。袍原本是一种御寒内衣,《释名·释衣服》称:“袍,苞也;苞,内衣也”。袍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是在古代“深衣”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有内外两层,夹层里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就成了袍。古人最早说的袍,指的就是御寒的棉袍。但起初棉袍写作“绵袍”或“绵”,概因所用填充物的不同,并非是现代常用的棉絮,而是蚕丝质地的绵絮。中国何时开始穿棉袍的?从史料记载来看,上古三代人们已普遍开始穿袍子。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穿。由于御寒性能好,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棉袍,所谓“战袍”即因此而来。这时袍的功能类似现代士兵所穿的“军大衣”。冬天能拥有一件棉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我没有军服,我和你共有战袍呢,反映了当时秦国军队在物资困难的冬天,前方士兵只能两人合披一件棉袍抵御寒冷的情形。袍也有高档与低档之分。如果夹层里所填的是“纩”,即新的高级天然蚕丝絮,称为“茧”;如填充的是“缊”,即絮头、细碎枲麻这些粗劣、陈旧的填充物的才叫“袍”,此即《礼记·玉藻》中所说的“纩为茧,缊为袍,禅为,帛为褶。”这种袍是穷人的御寒棉衣,但袍里这些低劣的填充物,并非现在所说的“黑心棉”,完全是贫穷所致。《庄子·让王》记载:曾子“缊袍无表”遂有成语“捉襟见肘”在先秦时期,人们冬天穿袍子很有讲究,外面必穿一层罩衣,此即《礼记·丧大记》中说的“袍必有表”。只有处于社会底层的穷人,才将袍光着穿。编撰《论语》的曾子,当年客居卫国时穷得10年买不起一件衣服。据《庄子·让王》记载,曾子便曾“缊袍无表”。成语“捉襟见肘”,就因曾子而来,他没有像样的衣服,“捉襟而肘见”。由此可见,当年穷人过冬天有多难!在汉代,袍已特别为女性所喜爱。在1972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身上穿裹了20层衣物,春夏秋冬衣服全了,其中便有绵袍11件、夹袍1件。自汉代起,袍的穿法不再像先秦那么严格,女性在家里时也可以将袍子直接当外套穿。因为没有罩衣,出于好看便有意在袍子的领、袖、襟等部位加以点缀,袍渐渐成为一种体面的冬装。魏晋时期,袍子已取代之前同样流行、功能差不多的襜褕,连皇帝都爱穿。其实,在东汉后期袍已成皇帝的常服之一,唐朝开始黄颜色的袍子即“黄袍”成为皇帝专用装。在唐代以前,朝臣贵族,甚至士子庶人都可以穿黄袍,限制并不严格,黄帝的袍也不限于黄色。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唐高祖李渊代隋建唐不久,出于礼制尊卑的需要,“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后来皇帝穿的袍子绣上“龙”的图案,黄袍变身为“龙袍”。在袍由内衣变成外衣之后,以前单一御寒功能的袍出现变化,不再限于冬装。至于现代女性喜爱的旗袍,与早期女性所穿之袍则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白居易诗云:“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与棉袍相比,棉袄则是古今皆穿的短式棉衣。棉袄,源于一种叫“襦”的绵衣。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称:“襦,也,言温也。”因穿起来温暖柔软,这种棉衣又称“温襦”。质料粗劣的襦衣称为“褐”,是下层人穿的。《诗经·豳风》中《七月》诗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连粗布衣破棉袄都没有,怎么挨到年底?襦的长度一般至腰间,故有“腰襦”之称。与袍一样,襦也有单、复之分,复襦有里子、夹层填绵絮,也写作“复襦”,就是温襦。汉乐府诗《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复襦已接近于如今的棉袄,单襦似现代衬衫。在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中,便曾发现一件这种汉代“棉袄”。据发掘报告,此复襦为大襟、窄袖,用浅蓝色绢做成,内外两层,层间填上丝绵。当时女尸骸上身穿复襦,下着丝绵长裙。待准备出土时,很快风化成粉末。保暖功能更好的绵袄里子用毛皮做成,又称为“皮袄”。皮袄是高档棉袄,《金瓶梅》里,西门庆大老婆李大姐便有一件,让潘金莲羡慕得想借来穿。明清时棉袄已成为过冬御寒的主力服装,从穷人到贵族都喜欢穿棉袄。如《红楼梦》第六回中,一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就看见凤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古人习惯穿开裆棉裤“袴”《急就篇》记载:“袍襦表里曲领裙,襜褕袷复褶袴裈”古人冬天是否都如“燕紫琼”那般穿棉裤呢?这就涉及到国人何时开始穿裤子的问题了。穿裤子始于战国时北方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但这种观点似有不妥。裤,古代写作“袴”、“绔”,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已穿裤子。早期的裤子只有两条裤管,称为“胫衣”,没有裤腰,用绳带系缚。胫衣没有遮羞功能,是出于御寒保暖需要而设计的。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人穿的裤子都是开裆的。早期的棉裤,不论老少、不分男女都是开裆,已为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1982年发掘的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其中就有一条棉裤。这条棉裤穿在女主人的裙子里面:裤管以红棕色绢为面料,上绣凤鸟花卉图纹;衬里是深黄色绢,层间填以丝绵,裤裆没有缝起来,臀部也留有较大缺口。这种设计,明显是考虑上厕所的方便。穿开裆棉裤不担心冷风钻进下体?不用担心,外面还有长袍或裙裳罩着呢。从汉代开始,提倡穿合裆裤。为了区别,古人称开裆裤为“袴”,合裆裤为“裈”,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里即列出“袍襦表里曲领裙,襜褕袷复褶袴裈”,供启蒙孩童识辨。或因习惯使然,一直到宋元时期都是袴裈共存。如在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出土的男裤、山东邹县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女裤,也都是开裆的。《滇海虞衡志》记载:棉花“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过冬衣着第一强调的是保暖,用什么保暖材料是最要紧的。利用动物皮毛、禽鸟羽毛做冬装,是古人御寒最早想到的办法之一。上古尧帝便冬天穿裘皮衣,夏天穿粗布褂,此即《韩非子·五蠹》中所说的“冬日麂裘,夏日葛衣”。在棉花没有普及种植前,蚕丝及其丝絮是古人制作冬装的重要材料,所以古人将棉袍写作“绵袍”、棉袄写作“绵袄”。丝质冬装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穿得起的,穷人棉衣都用葛、麻这些植物粗纤维来做,一直到御寒上品棉花的大量种植才改变。中国人到底何时穿上真正的棉质冬装,一直存在争议。此因棉花的产地而起,主要有“原产说”和“引进说”两种观点。持“引进说”者认为,棉花是从印度、西域引种中原的,元初《农桑辑要》即持此观点。有人甚至认为,中国引种棉花在宋元间,按此说,中国人穿棉质冬装只有700多年时间。中国也是棉花的原产地之一,吉贝、木绵、白梧桐、白叠、草棉等都是棉花的古称。最早的夏书《禹贡篇》中即有“岛夷卉服,厥篚织贝”的记载,“卉服”、“织贝”都是棉织品,在福建崇安曾出土过距今三千多年的棉织布片。但中国普遍种植棉花的历史似不太早,清代学者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的观点即是“宋元间……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可这就有疑问了,既然中国是棉花原产地,早有棉布,棉花御寒性极佳,又价廉物美,为何宋元以前朝廷不推广种植,而让黎民受冻?尽管疑问待解,但从史料看,中国人确实在宋元以后才普遍穿棉质冬装的,并在明清得以流行。在保暖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作用,也会冷。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绫纹罗,古朴而美貌。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成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普通贫民和士庶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除开抹额,贵族妇女还有“卧兔儿”或“昭君套”,“卧兔儿”是一种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冬天戴在头上,在头顶像卧着小兔子。在《中华文化习俗辞典》中,“昭君套”是古代一种无顶的女式皮帽,后来也成为一种富家女在冬天的首饰。至于男子,冬天也不是光着头出门的。五代至宋朝,骑马出门的男子会头戴风帽,御寒且挡风沙。元朝,忽必烈有不少皮暖帽,银鼠暖帽。至于明代,每年冬十一月,“入朝百官赐暖耳”,沈从文在书中介绍,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清朝,官员冬季戴暖帽,多为皮制。
子木言汝的回复
出自《子贡问时》原文是: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
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译文: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
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的十位门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受孔教祭奠。《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迭门也。
德性: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意为孔子说:“曩昔从我在陈蔡的,现在都不在我门下了“。
德性: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语言:有宰我、子贡。
政事:有冉有、季路。
文学:有子游、子夏。
子贡 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
他谈锋很好,雄辩滚滚,又能料事。
见于《论语》中的孔门门生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至多,孔子重视他次于颜回。
曾担负鲁国或卫国之相,最擅长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顾全了鲁国。
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偶然也加以规劝。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比拟,你自觉得若何?”子贡谦虚地答道:“我那边敢和颜回比拟?他听到一分,能够了解出非常;我听到一分,只能融会到二分。
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如同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语言科)之一。
子贡很善做生意,家道异常富裕,是年龄时代闻名的殷商。
孔子身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赛过父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三季人
南晓的回复
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氛围,而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根据季节进行相应的推荐。以下是每个季节适合读的国学经典:
春季:《诗经》、《楚辞》
在春季,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此时可以读一些表现自然风光、生命活力和情感的国学经典。《诗经》和《楚辞》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代表性作品。
《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名篇,以及《楚辞》中的《离骚》、《九歌》等作品,都描写了自然风光和生命情感,读之可以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力量。
夏季:《论语》、《孟子》
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可以读一些修身养性、思考人生的国学经典。《论语》和《孟子》是这类经典中的代表。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言警句,以及《孟子》中的“性相近,习相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等思想精髓,都让人受益匪浅。读这些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增强自身素质。
秋季:《道德经》、《易经》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此时可以读一些具有哲学思考和智慧启示的国学经典。《道德经》和《易经》是这类经典的代表。
《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名言警句,以及《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都让人领悟到世间万物的规律和道德修养的真谛。读这些经典可以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冬季:《左传》、《春秋》
冬季是收藏的季节,此时可以读一些历史故事、文学经典等国学经典。《左传》和《春秋》是这类经典中的代表。
《左传》中的郑庄公克段、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等历史故事,以及《春秋》中的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记载,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博大精深。读这些经典可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爱国情怀。
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都有适合读的国学经典。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感悟人生。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2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2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