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智慧起什么
咖啡老师的回复
《老子》阐述真理,体现智慧。例如“天道若有多损,但补之不足。”据说自然是有规律的(人类改变自然)。如果你做得太多,你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如果你做得不够,你将得到自然的补偿。这太深奥了,难以理解。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这句话的思辨性和真实性慢慢地显现出来。过度开发和掠夺会导致自然灾害。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错失发展机遇,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天道,虽多损,但多补不足”,这一点得到了证实。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论语》强调道德,认为人的道德是好是坏是社会争论、战争和各种恶行的根源。所以它强调道德的培养。可是人的心就像大海,善恶这两个字怎么能算进去呢?别说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即使以今天的技术发展水平,仍然不可能准确地掌握人们内心的想法。是君子还是伪君子总是难以分辨的。2000年前,孔子高呼“道德沦丧”,2000年后,世界哀叹“道德堕落”。有区别吗?说白了,《论语》感到了社会问题,却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或者干脆就是不想想办法。这不是假设。儒家的道德观念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德的高尚与卑劣,至今还没有一个评判的标准。是不可能,还是根本不可能?没有原型。《论语》中的政治学说可以总结为保守主义思想,即对过去的传统和即有秩序的维护,例如孔子对礼的重视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另外孔子说的“礼”即是包括社会之秩序,也包括规章制度,所以有人说儒家只重视道德而漠视制度,这是对儒家的曲解。在西方,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连在一起的,中国也是如此,老子的政治主张和孔子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传统之下的秩序不就是“我自然”的表现形式吗?注重人的真性情不就是“我自然”的实质内容吗?18世纪英国的保守主义思想家爱德蒙·帕克说秩序是自由的基础,没有秩序,就没有自由可言;而传统代表的是自发形成的秩序,摧毁了传统,也就从根本冲击和动摇了社会秩序,以及自由的基础。《论语》表达的政治智慧也是如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权力的人克制自己不去破坏即有的社会秩序,天下就太平了。
明天是彩色的回复
论语中关于智慧的句子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出自《论语·雍也》。知道一件事物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快乐的人。这句话表明了兴趣对于求知和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和工作最好的老师。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出自《论语·子张》。笃:忠实,一心一意。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去思考,做到这两点,仁就在其中了。这句话说明了求知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方法。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仕:做官。做官做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就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儒家讲求积极入世的态度,学习和入仕都是很实用的,两者不可或缺。四、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出自《论语·宪问》。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孔子认为,即便修养达到君子这样标准的人,他们还有时会违反仁道;但是小人是绝不可能做到仁道的,他们根本就没有仁慈之心。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君子,一定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绝不可有害人之心,同时更要谨言慎行,处处防备小人在背后加害自己。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出自《论语·公冶长》。凡事一定反复思量,辗转数次,然后才施行。这句话说明了谨慎做事的重要性。凡事经过多次思考之后,考虑问题就会全面、周到,不至于鲁莽行事,成功的概率也比较大。六、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不仅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然后才能相信。这句话说明了“观其行”的重要性。
北斋有鱼的回复
古人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卷儒学悟余生。 简介:1、《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本语录体文献,它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著作。记录了圣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注: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智”、“信”)2、《论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典籍之一,不仅是古代圣哲修身的智慧结晶,而且是道德与文化的重要载体。3、《论语》中的为人处事,安身立命,齐家治国的大智慧,一直被人们所世代传承,成为中国人必读的书目之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论语》中的大智慧。《学而篇》第一章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并且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悟人生: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据历史记载,孔子的兴趣极其广泛,他喜好音乐,并精通乐理,而且还擅长射箭……“学而”中的 “学”是泛指学习各个领域的新知识。 可以是学生的读书学习,也可以是才艺乐器、体育项目、工作技能等诸多领域。我们只把学习简单定义为读书,我们就会体会不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快乐。就像男同志们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在生活中不免会遇到诸如:下水管道堵啦,灯泡坏啦等问题。他们也都有过第一次去尝试修理的经验,这些生活中的小技能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学习。当他们掌握了如何疏通下水管道,如何更换新旧开关等生活小技能,他们就会因为掌握了这项技能而感到满足。同样,家人们的认可和称赞也会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老人们称赞一个女人贤惠常常会说她“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当这个贤惠的女人为家人烹饪出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时,她们会因为家人们的认可和称赞而感到开心和满足。长辈们会为孩子买来各式各样的玩具。孩子们带着兴奋的心情去学习如何操作这些玩具,他们在学习中掌握了玩法,又在玩中体验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而作为圣人的孔子,把学到的知识在适当的时候温习,然后等弟子或者友人前来拜访的时候,与他们一起探讨研究,他当然会在其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啦!1、成就感 ——当我们学会某一种知识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成就感。2、满足感 ——当我们学会某一种知识并运用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满足感。3、“理论联系实际” ——将所学的知识予以运用。4、学无止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达的大智慧:1、自修 ——通过学习并予以运用,让我们进入一个自修的过程。2、技多不压身 ——技能一定会在某一时刻发挥它的作用。例如:游泳可以救人等 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们都知道唐代的两大诗人“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是一对挚友。从杜甫赠李白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中,可以看出古人由于交通的闭塞,只能借助于诗歌的方式来寄托对远方朋友的思念。这让身处异地的两个朋友,一别就是几十年。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到: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这是杜甫在朋友家中做客时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主要讲的是杜甫和朋友在二十年后重聚时的场景。所以在古代,远方来客是让人皆大欢喜的一件事情。当孔子的朋友不辞辛苦地坐着马车,从远方日夜兼程地赶过来时,他的心情当然是很快乐的。我们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仿佛可以看到孔子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边切磋学问、谈论政治,一边把酒言欢,彻夜长谈的惬意画面。1、重情重义 ——真正的挚友不会因日久不见而疏远。2、珍惜眼前人 ——珍惜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传达的大智慧:1、共修 ——通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自修,来和朋友一起共修,共同成长。2、通过共修提升自修 ——提升自修后和朋友进入共修,和朋友共修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自修。自修和共修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为一句话或一件琐事,而和家人、朋友乃至陌生人发生争执。孔子告诉我们,这都是因为我们的修为不够,才会被自己的情绪所羁绊。“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大智慧:1、君子的修为 ——胸襟宽广,不必在意不了解你的人对你的误解。2、人生态度 ——豁达,做到不被情绪所左右。全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这三句话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我们没有做到前两句,没有修好自修和共修。我们就无法成为第三句中的“君子”,也就无法达到“人不知而不愠”的人生境界。2、这三角话也可以应用在政治或职场中。 学习也可以指学识或者能力。另一种解释:我把自己的学识或能力应用在官场或职场里,和朋友们一起探讨官场或者职场中的事情,即使我不被重用,我也不会对不懂我学识和能力的人生气。我已经达到了一个君子所应有的修为。(以上是本人对《论语》学而篇(一)中的一点拙见。希望在评论区里看到您不同的见解。让我们一起探讨,并一起成长。)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