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结局什么意思
若问的回复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孔子说:“发财和做官,是人人所盼望的;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接受。穷困和下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就不必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是这样。”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白话】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好仁的人,憎恶不仁的人。喜好仁的人,(就知道)没有什么能比仁道更好的了;憎恶不仁的人,他自己践行仁道,不让那些不仁之事施加在自己身上。有能用一天时间把自己的力量都用在仁上的吗?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人。大概有这样的人吧,只是我还没有见过啊。”6.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译文】孔子说:“人的错误,总是与和他同类的人相同的。考察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鲍建竹解读】孔子教给我们一个人人都会遇到却未必人人都能知道的观察人的方法。过和恶是不同的,恶是有心的。妙就妙在“无心”二字上。因为无心的行为是最真实可信,而且只有过失才有可能是无心的,做好事则不可能无心。要想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况,“观过”是个重要而便捷的途径。【个人感悟】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孔子此说很有道理,过失大都是无意而为之,没有几个人是专门把事情做错的。这一道理如果大多数人都能明白,人与人之间就会少掉很多麻烦和误会。尤其是领导,如果能够及时判断属下所做错事,并且分析处理好各种事情,就不愁管理不好属下。7.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白话】孔子说:“仁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到来了!”【释词】仁:即仁德。仁本在心,远求不得。钱穆:“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欲:要、想要。蔡节:“仁者,心之德,岂远于人乎?患不欲之耳。”至:到来。朱子曰: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包咸曰:仁道不远,行之即是。程子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张栻曰:仁岂远于人乎?患人不欲之耳,欲之斯至。不曰至仁而曰斯仁至矣,盖仁非有方所而可往至之也。欲仁而仁至,我固有之也。《论语稽》曰:仁即此心生生不已之理也。生理具在人心,心欲仁则仁矣,何远之有?《论语正义》曰:此“求仁得仁”之旨。《孟子·尽心》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欲仁”即宜行仁,夫子告颜子以“克己复礼”为仁,即此义。刘宗周曰:手欲恭便恭,足欲重便重,事亲欲孝便孝,事长欲弟便弟,此欲仁仁至之实也。人终日欲仁仁至,却只坐在暗中,故圣人醒之。钱穆曰: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则难。故孔子极言仁之易求,又极言仁之难达。《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勉人求仁也。世之惮于求仁者,皆以仁为远而难求。仁果远乎哉?盖天下无无心之人,亦无无仁之心。是仁乃本来之良,人所固有,但人蔽于私欲而不知求,遂流于不仁,而以为远耳。若能以一念之觉反,而求吾固有之仁,即此有觉之中,天理来复,是欲之斯至,无俟他求也,而又何远之有哉?要之,仁具于心,得之易,失之亦易。人能时时提醒,在在操存,则一念欲之,一念之仁也;念念欲之,念念之仁也。由此而进于天德之纯,亦惟存乎一心而已,可不勉哉?徐英曰:“人之生也直”,言人性之本善也。性善者,仁也。仁者,本心之全德,与生俱生;不仁者,放其心而不知收,所谓“舍之则亡也”。然既本心所有,操之则存,操存之功在我,故曰“仁远乎哉”。《论语集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癸巳论语解》《论语会笺》《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学案》《论语稽》《四书解义》。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是曾子评价什么人才能称作士人,士人还没到达君子的境界,士人是在求学的人,读书人。『士人不可以不弘毅』,这个「弘」是讲广大,这是见识学问要广大。「毅」,根据包咸的批注说是「强而能决断」这叫毅,刚毅、坚强,能够决断。决断什么?断掉自私自利,断掉名闻利养,断掉五欲六尘,断掉贪瞋痴慢,你才能够刚毅。有那些东西绑着我们,刚毅不起来。所以《易经》上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讲毅。所以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什么?『任重而道远』,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而道路却很遥远。什么样的责任重大?这里告诉我们,『仁以为己任』,以行仁做为自己的任务、自己的使命,所以「重」。行仁这个使命是最重大的,不仅自己行仁,还要向社会推广仁道,让大众一起行仁。『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个大的使命我们一直要肩负着,一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这个「已」就是停止,所以这个是遥远,一生的投入。我们现在立志走这个圣贤道路,希望什么?也像曾子这里讲到的,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这一生也选择定了,真的没有任何的这些其它的考虑,就是一心一意来弘扬圣贤教育,尤其是佛法,还有儒家。而弘扬最重要的,自己行仁。自己要是没做到,那个弘扬很有限,仅是皮毛,不可能深入。所以「弘毅」第一表现就在于自己力行仁道,断恶修善,对圣贤教诲做到六个字:老实、听话、真干,这是你弘毅的表现。这章每每读起来,总感觉到一股正气生起来。曾子讲这个话,之所以有这种感染力,因为他本人做到了,他教导我们也像他一样去做。这个『弘』是讲自己见识学问一定要广大,这是从好学中得来。真正好学是天天不间断,时时刻刻都不间断,绝对不会堕自己青云之志,志在圣贤。不管是在通达的时候,还是在穷困的时候,志向都不改,这是讲到「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这个『毅』就是讲自强不息,哪怕是普天下之人都不去行仁道,我还是要坚持,这就是毅力。他之所以有这分坚持,正是因为他有这种使命感,他负起重大的责任、任务。什么任务?在天下推行仁道,弘扬圣贤教育,而这条路很遥远,一生要坚持,所以这里讲『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是真正一个士人他所做的事业。在古代一般人都有四类工作,所谓是士农工商。士就是讲读书人,士人;农是农民;工是这 些工人、工匠;商是商人。那农工商都属于生产营利的人,而唯独士人不生产,那他做什么?他的事业就是全力在学道。学他就去弘道,这是他的志向。所以这种人,在社会上最受尊重,他不为名、不为利,就一个目标,志于道,他自己修德立身,为世间人做好榜样,他的工作就是教学,把圣贤的道理教给大家,他做老师的,所以人们尊重他。他做老师,他也不收学费,天天教学教得很辛苦,一天上好几个钟点课,一分钱学费不收,全是义务。有想学的心的那些人,他们自己自动聚集,士人也不会去招生,因为圣贤的学问是师道,师道有它的尊严,就是「只闻来学,未闻往教」。他不会去招生,你不请他他自己去教,不会这样做。只有你来求学,你有求学的心,你才能学得到;你没有求学的心,我怎么样去教,教不进去。学者要有诚敬心,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就是师道。士人他不收任何学费,也不要出名,也不要利养。有的人是富家子弟,家里有条件,他还能供养一下老师。如果是没有条件,家里贫寒的,老师不仅不收他的学费,甚至会倒贴帮补他。老师真正受世人敬仰。他这个德行做出来,不做出来怎么可能服人?所以古代士农工商,把士人排在第一位,跟现在不同。现在最尊重什么?有钱人,商人有钱,现在是倒过来了,商摆在第一位,过去商摆在不一样。说老实话,现在真正的士人也没有了,上哪找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的人?真有这样的人,自然大家尊重他,肯定会把他推到第一位,现在没有了。现在学校里的老师,他们都是要工资的,而且真的都要钱、都讲钱。我过去在大学里教书,也受了这种污染,出去一堂课讲一个小时,他们至少给我六千块钱,我才愿意干。你看这都是卖了,士人都变成商人,所以不受人尊重,这也没话说。现在?放下了。把那个工作辞掉,真正来学一下做士人,所以教学一分钱不收。我也不要钱,钱已经对我没什么用处了,我连银行账户都关掉了,没用。我跟恩师学习经教,因为我自己没有工作、没有收入,跟着恩师当然也没办法给缴学费,恩师也不需要。甚至老人家有时候还给我一个红包,让我有点零用钱,还帮补我。现在做这个工作,还真有点像士人的工作了,以仁为己任,也是立志死而后已。一日不死,一日不休,天天就干这个,干得很来劲。天天,你看现在每个晚上两小时,逢二、四、六、日再加两小时,一天两到四小时讲课。在以前大学没这么多课程,我一个礼拜就上六个小时课。过去在大学里面很自在,礼拜六、礼拜天那肯定是放假,一个星期上两堂课,每堂三个小时,上完了,你爱上哪上哪。还有寒暑假,寒暑假加起来有三个月。那工资也不错,工资很高,而且可以到处旅游,我参加很多学术会议,那都是公家给钱。真的是跟过去没得比。现在是没有星期六、没有星期天,天天都是工作日,星期六、星期天还特别忙,上四个小时课,又没有钱。人家看你这是何苦来?这是什么?人各有志!过去虽然是在大学教书,不能称为士人,没有资格叫士人。你看士人这里讲的,「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才叫士人。现在有点像个士人的样子,在学着做士人了。所以心里面很欢喜,真正有点体验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味道。生活现在也很简单,每天吃两顿饭,都是早餐自己做,午餐是协会供给,晚餐也就不吃了,因为往往是晚上都要上课,也没工夫吃饭,也用不着吃饭,慢慢习惯了就断掉了。虽然生活很简单,住的很小的一个套间,天天生活是特别有规律。不规律不行,你得赶着那个时间点,天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但是不觉得枯燥、不觉得乏味。为什么?浅尝到一点法喜。夫子讲的乐在颜子的不改其乐,真有点体会了。这种体验,觉得那种快乐,真的超过世间的名闻利养带来了快乐,那简直是不能比。名闻利养的享受那只能叫刺激,带给你的是让你有一种虚荣的感觉。但是学习圣贤教育里头得到内心的充实、喜悦,完全不一样,味道不同。两种味道比起来,那真是古人讲的「世味哪有法味浓」!真正尝到这个味道,真的不会停止了,叫欲罢不能,停不下来了。那肯定我们想到,这样下去死而后已是必然的,不到死都不会停。就像我们恩师一样,你看他干了五十多年,从学佛,二十六岁学佛,到明年整整六十,一个甲子,他还是乐此不疲,天天也上课,现在八十四高龄,天天上课不断。有时候我们做弟子的会劝导他,老人家别太累了,可以歇一天讲一天。「不行,这是我快乐的源泉!」停不下来,真正是死而后已。这个死而后已,不是说他觉得很苦,忍着那个苦一直到死为止,不是,他乐!他乐,他才能够做到长时的、长期的坚持。如果没有这种乐,那要坚持确实是不容易。以仁为己任这个乐,不是世间人可以能够体会到的,而你真正得到这个乐,你就不会停止。曾子本身给我们做个好样子,雪公在《讲要》里面就提到他一生行孝道。这是前面一章《论语》就讲到了,本篇里面的第三章,他对弟子们讲,「启予足,启予手」。他是临终之前让弟子们把棉被打开,看看我的手脚、全身完好无缺,这是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得来的,一辈子行孝道,真正做到了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所以他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临终的时候才说「免夫」,免就是说以后可以免了,不用再做了,到了生命的尽头,死而后已,这是他行孝一生。曾子也是非常讲礼的,在生死关头也丝毫不失礼。记载里面就讲到他在病重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季孙子为了表示对曾子的敬意,你看大夫们都很敬重曾子,前面一章,第四章,孟敬子去探望他,季孙子也问候他,给他送来一张大夫专用的竹席。曾子他不是大夫,按礼来讲,他不能够用大夫专用的竹席,这是违礼的。可是他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人家给他铺上,他睡在上面,结果被他的一个侍童看到了,指着这个席子问他的学生,「这是大夫用的竹席吗?怎么这么光泽、华美!」他的学生就讲,「你别说别说」,想瞒着老师,因为这个竹席肯定是比较舒服,做学生的想让重病的老师睡得好一点。结果那学生想制止侍童这样讲,还是被曾子听到了。曾子听了之后非常吃惊,说「这个席子是季孙赐给我的,但是它是大夫用的席子,我现在要把它换下来。我现在已经坐不起来了,没有力气换席子了。」于是他就让儿子帮他换席子,他儿子对他说,「父亲,您病情这么重了,身子不便移动,等明天天亮了再换吧!」曾子对儿子说,「你爱我不如侍童!君子爱人是用德,小人爱人才只顾眼前的舒服,赶快把这个席子给我换下来,让我能够守礼而终,就足够了」。他儿子只好遵照父亲的指令,给他换去了席子。结果把曾子抱起来,换准备要让他躺下去,没等身子躺稳,曾子已经去世了。你看,在临终的时候还守礼。最后他是没有违反礼,他走也走得安详,这真的叫死而后已,一生做到了仁,做到了孝,做到了礼。所以他老人家讲这句话,自己是给我们做出好榜样来了,感动力就强,让我们看了之后,就让我们生起效法的心,生起浩然正气。现在士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了,到哪里找?打灯笼都找不到,与其希望别人做士人,不如自己做,自己真正要做到以仁为己任,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要有使命感。我在二000年,我还在美国教书的时候,跟母亲从美国飞到新加坡,拜访恩师上人。老人家见到我来很欢喜,在他的小寮房,在那个小圆桌上,那圆桌只能坐三个人,很小,请我们(我和母亲)吃汤面,晚餐是汤面,他不吃晚餐,陪着我喝水。我们俩就吃汤面,那汤面是很稀的,就是非常清淡的晚餐。之后大家一起聊天,我向恩师请问,我是抓住时机赶快请教,我问老人家,我简单的报告了一下我的近况,「现在博士毕业了,在美国大学教书,我们应该怎么样来学习?」恩师对我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话,说「要有使命感」,二000年说的这个话,十年前,印象非常深刻。什么使命?「仁以为己任」,要有这个使命感!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来做这个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自己成就,还要弘扬圣教,帮助社会大众一起成就,那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立志。这个「弘」,我们也可以解释为弘大的志愿。正如佛法里讲的,菩萨四弘誓愿,第一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我们修学的推动力;第二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因为有立志,所以断烦恼就天天不间断。每天我们就做反省、改过的功夫,天天不离圣贤的教诲。在我跟恩师认识十多年来,真的基本都做到天天不离经教。虽然不离经教,还是很多烦恼习气。要是离了经教,那真的就不是人了,自己都已经没法想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了。古人讲,「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那是在古代的社会,还比较清净,没那么多污染。现在是一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我真正是有很深的感受。这一段时间来,读圣贤书,深入经教,天天听经,进步比较快。有一段时间停下来了,可能会很忙,或者种种原因,听得少了,立刻就掉价了,那退步,比原来的起点还差。然后要重新用圣教洗刷自己的这些过失,改过、忏悔,再慢慢上来。这修学是进进退退。为什么进进退退?因为这个力度不够,到现在我还深感觉到这一点,现在我基本上一天有十个小时不离圣教。就拿今天来讲,我讲课就四个小时,还有听我们恩师两个小时,这就六个小时;完了自己还读经15.21【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①己,小人求诸人。”【注】① 求:求助;责成。诸:之于。【译】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解析】 从积极进取的角度来说,这里的“求”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凡事都要靠自己。《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进退成败都靠自己。从自身求,不要求助于别人。求自己靠得住,求别人靠不住,只有小人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人的身上。二是指要苛责自己,凡事都要求自己比别人做得好:学习要勤奋刻苦名列前茅,工作要兢兢业业争创一流,生活要清心寡欲无怨无悔,为人要忠诚厚道“不忮(zhì)不求”。对别人呢?正相反,凡事不责求别人一定要比自己做得好。这里的“求”还包括对自己失败原因的探求。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做事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是怨天尤人呢,还是从自身查起,这的确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程度。《中庸》说:“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ɡǔ,箭靶的中心),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要怪靶子不正,只能怪自己箭术不行。《孟子·公孙丑上》也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射箭没有中靶,不要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要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不要责怪靶子不正也好,不要责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也罢,总之都是告诉我们要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不要怪罪别人。俗话说得好:“会怪的怪自己,不会怪的怪别人”,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责,同样是求,结局也是天壤之别:责求他人,不仅窝入死巷进退无路 ,而且自招怨恨加身;责求自己,不仅柳暗花明前程无量,而且众人敬仰。这种理智和反省,是自我内心的塑造,是道德者所必须。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严格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回到仁上了。修养仁德靠自己,难道还能依靠别人吗?"颜渊接着问:"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告诉他说:"不符合礼制的东西不看,不符合礼制的信息不听,不符合礼制的话不说,不符合礼制的事情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去做。【解读】这一章师生对话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颜渊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学生,孔子与他谈论的"仁"要求极高,这既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为颜渊这个人可以达到。读此章文字,我的感慨极深,在校园里经常见到一些大学生聚在寝室看黄色影碟,这些人因此想入非非,不思进取,荒废了学业。我很为他们苦恼。在一些家庭之中,也常见一些父母急于让孩子成为了不起的人,督促孩子学习达不到目标时,也是口不择言,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灵。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终于想明白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无论是谁都应该谨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能做到这些,也就足可以是自己无大过了。问题是要懂得知礼,知道什么是礼的要求,这要靠学习和修养才能做到,难怪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原文】1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告诉他:"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那样敬慎,治理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那样严肃谨慎。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样在朝廷和家族中都不会招致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明,但我一定照着您的话做。"【解读】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认为他有南面称王之才,可见仲弓长于做官。孔子针对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告诉他仁是什么样。与回答颜回的同样问题不一样,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原文】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译文】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仁厚的人,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司马牛又问:"说话的时候语气平和,这就是仁厚吗?"孔子说:"做到这一点很难,说话得当不就是语气平和吗?"【解读】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宋国人,他的哥哥就是司马桓。这是我个人对这句话的解读,我的解读来源于我的人生经历话亲身体悟。关于"讱"的解读,很多大家的看法,都把它解读为"迟钝"惑"谨慎",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解释非常的不妥,从常情常理来推断古代的仁者一定是富于智慧的人,他们安详平静、波澜不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迟钝,既然富于智慧,就该看清世间的一切真相,又何须谨慎。这是我质疑他人解读的问题出发点。事情经历多了,我后来忽然领悟到,"讱"就应该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说话语气平和,不怒不怨不牢骚,这才是讱的本意。我常想无论什么时候,面对什么人都能心境平和的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一定就是一个修养极高的人。仁者就是有极高修养的人。我们常在生活中看到,有相当多的人只要张口说话就会伤人,甚至是话未出口就已经伤人了,怎么想这样的人都不能是仁者。还有些人总是对生活少不了抱怨,有些人总是对生活不满意,牢骚满腹,这样的人总是看到外部世界的不和谐,很少看到自己内在的不和谐,更是很少想到自己是不是有问题,我们能说这样的人是仁者吗?我常常告诫身边有志于仕途的学生, "牢骚是仕途的大忌",我也常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有怀才不遇之感。今天再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牢骚者、怀才不遇者还真都大多是有一些本事的人,他们都对外在的世界有一个超越常人的认识,因为外在的世界运行结果没有满足他自己的欲望,所以才牢骚满腹,才抱怨不断。就没有想过调整自己,没有想过对自我的内在认识存在不足。调整自己的内在世界让自己与外在的世界保持一种平衡与和谐,还会有牢骚和抱怨吗?有的时候,人与外在的世界和人难免会发生冲突,不管你的地位多高、财富多多、年龄多大,都不能保证这个世界就与你的心愿保持一致。这种冲突之下,怎么办?改变自己呀,管不了别人的时候我们可以管自己啊,改变不了别人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这样不就使问题和冲突得到化解了吗?有一句话很好,那就是"山不过来我过去",大概这句话要告诉世人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再看那些的道高僧、菩萨、佛,还有工作中那些高官,哪一个不是极有涵养的人,这些人说话很少让人看到他会动怒,即便是面对敌人也是语言祥静平和。这就是孔子的"讱",能做到这样的仞,就是仁者的表现。说到这里,我们猜想司马牛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满腹牢骚的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就记载司马牛言多而躁。孔子正是正对他性格中的这方面不足,提醒他要学会少说话,少发牢骚。
山河的回复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
(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豚,音tún,小猪。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
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
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
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
“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原文】
174 子之武城(1),闻弦歌(2)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注释】
(1)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
(2)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译文】
孔子到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而已。”
【原文】
175 公山弗扰(1)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5)?”
【注释】
(1)公山弗扰:人名,又称公山不狃,字子洩,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无。之,到、往。末之,无处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个“之”字是助词,后一个“之”字是动词,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无所据。
(5)吾其为东周乎:为东周,建造一个东方的周王朝,在东方复兴周礼。
【译文】
公山弗扰据费邑反叛,来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不高兴地说:“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公山弗扰那里呢?”孔子说:“他来召我,难道只是一句空话吗?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东方复兴周礼,建设一个东方的西周。”
【原文】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原文】
177 佛肸(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3);不曰白乎,涅(4)而不缁(5)。吾岂匏瓜(6)也哉?焉能系(7)而不食?”
【注释】
(1)佛肸:音bìxī,晋国大夫范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晋国,约在今河北邢台与邯郸之间。
(3)磷:损伤。
(4)涅:一种矿物质,可用作颜料染衣服。
(5)缁:音zī,黑色。
(6)匏瓜:葫芦中的一种,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结,扣。
【译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
【原文】
178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1),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2);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3);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4);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5);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注释】
(1)居:坐。
(2)愚:受人愚弄。
(3)荡:放荡。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4)贼:害。
(5)绞:说话尖刻。
【译文】
孔子说:“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受人愚弄;爱好智慧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危害亲人;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
【原文】
179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1),可以观(2),可以群(3),可以怨(4)。迩(5)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2)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3)群:合群。
(4)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5)迩:音ěr,近。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原文】
1710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1)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2)也与?”
【注释】
(1)《周南》、《召南》:《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篇名。周南和召南都是地名。这是当地的民歌。
(2)正墙面而立:面向墙壁站立着。
【译文】
孔子对伯鱼说:“你学习《周南》、《召南》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面对墙壁而站着吧?”
【原文】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译文】
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说的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只是说的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原文】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1),譬诸小人,其犹穿窬(2)之盗也与?”
【注释】
(1)色厉内荏:厉,威严,荏,虚弱。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
(2)窬:音yú,洞。
【译文】
孔子说:“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
【原文】
1713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译文】
孔子说:“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
【评析】
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原文】
1714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译文】
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评析】
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
【原文】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译文】
孔子说:“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评析】
孔子在本章里对那些一心想当官的人斥为鄙夫,这种人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一旦得到又怕失去。他就会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这种人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原文】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1)也肆(2),今之狂也荡(3);古之矜也廉(4),今之矜也忿戾(5);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注释】
(1)狂:狂妄自大,愿望太高。
(2)肆:放肆,不拘礼节。
(3)荡:放荡,不守礼。
(4)廉:不可触犯。
(5)戾:火气太大,蛮横不讲理。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
【评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已经与上古时代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变本加厉。从孔子时代到又过去了两三千年了,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就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也希望有这三种毛病的人警醒。
【原文】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
【注释】
(1)本章已见于《学而篇》第一之第三章,此处系重出。
【原文】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译文】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
【原文】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原文】
1720 孺悲(1)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注释】
(1)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礼。
【译文】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有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刚出门,(孔子)便取来瑟边弹边唱,(有意)让孺悲听到。
【原文】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1),期(2)可已矣。”子曰:“食夫稻(3),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4)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注释】
(1)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木头不同,每年轮一遍,叫改火。
(2)期:音jī,一年。
(3)食夫稻:古代北方少种稻米,故大米很珍贵。这里是说吃好的。
(4)旨:甜美,指吃好的食物。
【译文】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开了大米饭,穿起了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
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既觉得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子对他的父母没有三年的爱吗?”
【评析】
这一段说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孔子的意见是孩子生下来以后,要经过三年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父母去世了,也应该为父母守三年丧。这是必不可少的。他批评宰我“不仁”。其实在孔子之前,华夏族就已经有为父母守丧三年的习惯,经过儒家在这个问题上的道德制度化,一直沿袭到今天。这是以“孝”的道德为思想基础的。
【原文】
1722 子路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真太难了!不是还有玩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干这个,也比闲着好。”
【原文】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原文】
1724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注释】
(1)恶:音wù,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原文】
1725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译文】
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报怨。”
【评析】
这一章表明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这是儒家一贯的思想主张,后来则演变为“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男权主义。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被人所厌恶,他这一生也就终结了。”作品出处论语·阳货篇》选自《论语》第十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望舒的回复
子路的结局很是凄惨,被剁成肉酱。
公元前480年,子路开始走入仕途,他在卫国权臣孔悝(kuī)的手下做官。现如今看来,子路进入仕途,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没有进入仕途的话,子路根本不会被剁成肉酱。以子路的性格,走入仕途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这时候的卫国根本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时候的卫国在卫王的选择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卫出公的老爸蒯聩一直想把儿子的国君之位抢回来。虽然是父子,可是在权力面前,两人都大打出手,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很常见。
这时候的蒯聩想要做卫出公,必须要得到一个人的肯定,此人就是孔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孔悝的母亲伯姬要挟孔悝弑君,希望他支持自己的舅舅蒯聩。可是孔悝一直是拒绝与自己的舅舅蒯聩合作,这样的情况下蒯聩将孔悝囚禁。
事情远没有结束。子路得知这一消息后,当时的子路没有在都城中,闻讯之后的子路立即赶回了都城。这时候的卫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子路赶回都城中遇到了子羔,就是子路的同门师兄弟。子羔对子路说赶紧回去吧,城中变天了。
子路说,就这样回去可不是我的性格。吃人家的饭,就要为人家负责。于是子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结果可想而知,子路孤身一人怎么会是蒯聩的对手呢?结果子路被剁成了肉酱。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可惜。
子路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
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
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 。
唐玄宗尊之为“卫侯”,宋真宗加封为“河内公”,宋度宗又尊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路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