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20 07:09 130 人浏览

论语书宫是什么

雨后初晨的回复

是万仞宫墙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原文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注释

仞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译文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仲尼更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一番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拿围墙来作比喻,我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老师家的围墙却有几仞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见里面宗庙的富丽堂皇,和房屋的绚丽多彩。能够找到门进去的人并不多。叔孙武叔那么讲,不也是很自然吗?"演变

古时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后人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就将"数仞"改为"万仞"。明胡缵宗题写了"万仞宫墙"镶在仰圣门(阜城的正南门》上。清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哦。我看到了。的回复

这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上》,挂历上面的字是: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是两千多年前孟子对柳下惠的由衷赞许,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话所承载的信息颇多,让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一解析。一、 析词义就字面而言,在“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里只有“三公”和“介”两个词较为费解。对“三公”一词,现在大都将其视为“荣耀地位”的代称。如《济宁古代简史》说:“他(指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是说不因谋求三公的荣耀地位而改变操守,不丧失人格。”但历史实际并不完全如此。据文献记载:周朝始有“三公”之称,一说系对太师(掌管军事的官员)、太傅(辅佐君王的官员,“辅”为“傅”的本字)、太保(负责照料君王身体的官员)三位掌管一国军政大权的重臣的合称。一说是对掌管军政和军赋等军务的司马(因当时称军队为“师”,故又称司马为“太师”)、掌管土地和人民事务的司徒(因为是辅佐君王实施管理的,故又称司徒为“太傅”)、掌管城池、宫殿等土木工程的司空(因城池宫殿等土木建筑是对人生命财产起保育作用的,故又称司空为“太保”)三位国内最高行政长官的合称。周朝“三公”的地位最高(在君王之下百官之上)、权柄最大,如遇到君王年幼或君王暂缺的情况,这三位重臣还可联手代替君王处理国事。两汉时期的“三公”仍是握有实权的三位重臣,不过名称有所变化。西汉改称司马为太尉,改称司徒为丞相,改称司空为御史大夫;东汉保留了太尉的名号,但将丞相名号改回称司徒,将御史大夫名号又改回称司空。三国时期,这种情况开始有了变化:魏国虽依然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位,但“三公”已经不参预朝政了。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不但改变了“三公”的名称:将太尉改称太师,司徒改称太傅,司空改称太保,还将“三公”之位彻底改作了无职无权的虚衔。后来的唐宋明清各朝虽稍有变化,但基本上沿袭北周的作法,即把“三公”设置成没有实际职位、也没有任何权力的最高荣誉称号,如“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将其作为对亲王和臣下的特殊加衔。皇帝以封赠“三公”之衔表达对臣下的恩宠优渥之意,而臣子们则以能领受到该衔而倍感荣耀。可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界划“三公”有无职权的标志线:在此之前,“三公”是有职有权的高官重臣;此后的“三公”才变作了无职无权的荣誉称号。《济宁古代简史》用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后的标准来评说周朝“三公”的地位,显然是欠妥的。“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中的“介”字,在这句话里并非虚词。汉末训诂学家刘熙认为“介”字在这里应作“节操”或“操守”讲,是个名词。而宋代的儒学大家朱熹则将“介”字解说为“有分辨之意”,似乎认为“介”字是个动词。1999年版的《辞海》对“介”字的释义之一是“节操,独特之行”,而所举之例正是孟子的“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这句话。这里刘熙和《辞海》对“介”字的释义应较为恰当。综前所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这句话的字面直译就应该是:“柳下惠决不会因为当上高官重臣就改变了自己的操守。”二、 析文义弄清了“三公”和“介”的确切词义,我们就可以进而探究“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这句话的内涵了。重点是“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的“其介”二字,即首先要弄清楚柳下惠的操守是什么。

文献记载说,柳下惠在鲁国当过士师。周朝官制中确有“士师”一职,是司寇下属的官员,任该职的人身份和地位虽然不高,但其职责范围和权力却很大。据《周礼》记载,士师执掌禁令(即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狱讼和刑罚,负维护社会秩序之责。宋代儒学大家朱熹研究过周朝士师的权限,认为周朝的执法者中唯士师有权批准处决罪犯,并可随时面见国君,“谏刑罚之不中者”,对量刑轻重提出意见和建议。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了一批汉代竹简,其中汉代法律文书《奏谳书》中有一案例,正是柳下惠与鲁君讨论对人犯量刑的记录。这一发现证实了朱熹的说法是可信的。文献记载说:柳下惠28岁时任鲁国士师,29岁被黜;34岁再任士师,36岁再次被黜;40岁第三次就任士师,41岁第三次被黜;49岁时第四次复职,但几个月后又遭贬黜。对柳下惠屡任屡黜的原因,文献缺乏记载。但我们从汉简《奏谳书》中柳下惠与鲁君商讨断狱时所说的话来看,可以认定他是一个执法严格、赏罚分明的人;再从《吕氏春秋》记述齐鲁争鼎、齐侯要求柳下惠鉴定真伪的史实看,可以认定他是一个说真话、讲诚信的人;又从《国语?鲁语》中记载的柳下惠多次对鲁国权臣臧文仲处事失当的严词批评看,更可认定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不畏权贵的人。将以上三个方面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司法黑暗的时代背景,与《和圣年谱》所载柳下惠“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的自我表白联系起来看,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说:在春秋时期那样一个社会混乱的环境里,具有坚持原则、断狱严明、讲求诚信、不阿权贵品格的执法者柳下惠,不被强大的黑恶贪腐势力仇视是不可能的,而他屡遭陷害贬黜则是必然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先秦有不少古籍都有当柳下惠遭受多次贬黜后,许多人劝他离开鲁国的记载。《列女传》里还特别提到妻子对柳下惠的委婉指责:“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实际上是骂丈夫柳下惠受到被黜的侮辱但不离开鲁国这个是非之地为不知耻。但柳下惠的答复却很干脆,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即像我这样耿直而坚持原则的人,走到哪里任职都逃不过被黜的结局;如果硬要我到别处去昧着良心逢迎上司,那我又何必离开祖国呢?这是柳下惠就自己品格而言的第一个不离开鲁国的理由。柳下惠的又一表白“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则是他从别人的不正之风影响不了自己的角度说明自己不离开鲁国的第二个理由。孟子则进一步地明确指出“柳下惠不羞污君”,即柳下惠不会因在品行不端的君王手下做事感到羞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秦人物在处理社稷与君王的关系时是很清醒的:他们认为社稷就是社稷,君王就是君王,社稷和君王、国家和政权之间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能够划上等号。社稷代表了国土和国土上百姓的利益,在君王的所作所为不能保证国土完整和有损百姓利益的情况下,君王与社稷这二者是绝对不能够等同的。柳下惠在品行不端的君王手下、在黑恶贪腐的官场里任职,能不为歪风邪气所左右而坚持原则、公正执法,就是以实际行动展现了自己时刻维护司法公正、时刻以百姓利益为先的爱国节操。由此可见,柳下惠的屡屡被黜根本不是对他个人的羞辱,而恰恰是君王劣行和官场黑恶贪腐的一次次大暴露。对此,柳下惠看得非常清楚,故而在多次被黜之后,他依然在家乡教育门徒、依然严词批评鲁国权贵、依然就任委吏等低微职务、依然智退进犯鲁国的齐国军队,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完全献给了社稷而不是君王。我们可用“热爱祖国、坚持原则、讲求诚信、不阿权贵”16个字来概括柳下惠的品德,这些品德就是“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中“其介”二字的内涵,也正是孟子着力赞扬的柳下惠的高尚操守。三、析孟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柳下惠连做士师这样的低级官吏都遭到多次贬黜,当然更没有可能爬升到司马、司徒、司空的“三公”高位。事实也正是如此。孟子何以要说“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我们说,这句话是孟子对柳下惠的推论性评价。推论,也就是“推理”,即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导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也是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孟子在研究早于自己两三百年的历史人物柳下惠时就是使用的这种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孟子阅读了他所能收集到的有关柳下惠的全部文字材料,对柳下惠所处的时代和柳下惠的人品很快就做出了判断——在春秋时代混乱的社会里,有耿直性格、坚持原则的柳下惠不因居于下位和屡屡被黜而仍为国家社稷的兴旺尽责。孟子又从柳下惠身处低位屡遭贬黜都能坚持原则一心为国这一已知判断出发进行或然性推理,导出了柳下惠即使是居于极高地位、握有极大权柄时也决不会做出任何不利于国家社稷行为的判断,即“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最后作出了无论官位大小、地位尊卑都不能够左右柳下惠品格的结论。孟子的这一推论性评价更加凸显出了柳下惠道德人品的崇高,使人们对柳下惠的高风亮节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更为崇敬的心情。通过对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这句话丰富内涵的解析,不但增进了我们对孟子评价柳下惠思想方法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对柳下惠的道德操守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柳下惠热爱祖国、坚持原则、讲求诚信、不阿权贵的节操,经孟子的赞扬而被无数后人景仰和承传,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而不败的精神支柱,正有待我们继承和弘扬。这或许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重新解析孟子“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这句话、重新探究柳下惠节操意义的所在吧。

萌闪靓倩的回复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