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论语解释里面什么什么反
一啪打死你的回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是说学习的时候应该注意巩固自己已经掌握的东西再从中去体会那些隐藏在书本之后的内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是此时的意境所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谓真正的朋友是患难之交,而这些人平时不可能长期陪伴在我们身边只要作为朋友的我们以一颗祝福的心对待朋友,不管朋友此时是否在自己身边我们都会开心,当朋友再见时自然是不亦乐乎,此时是真的开心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强调的是待人要以一颗宽恕的心,我们常说“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恐怕也是孔老夫子所推崇的
Roger黑夜的回复
稍微更正一点,论语原文应该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传统注解都把及这个字解释成追赶了。所以传统的解释是这样的:学习生怕追赶不上,追赶上,又担心失去了。
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不晓得儒学义理的洁净精微。这和追赶不上又有什么关系呢。在孔子三千弟子中,佼佼者也只有十哲,其次便是七十二贤。余下的咋都不追赶呢。显然,不是这个道理。
学习儒家典籍,都是文以载道,圣人言语的背后都有微言大义,这个微言大义都属于儒学义理的理论体系和逻辑,也不是胡乱发挥的。
下边说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个及不能简单用字面意思理解。而是触及的意思。触及什么呢,那就是触及典籍的真意,触及圣人之言的洁净精微。犹恐失之,失去的又是什么呢?是说学习的不够精深,不够精义入微,从而失去对圣人之言真意的理解。
由此,这句话的真正翻译应该是这样的:
学习还达不到精深的程度,会担心自己失去失去典籍的真意,真味。
这句话的儒学义理在哪里呢?那就是强调学习要如切如琢,要精雕细刻,要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能完全领会原文的旨意趣味。
这才是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两千多年所解释的论语都是糊涂的,都是歪解。根本原因就在于训诂文字,机械照搬。实际上在学习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比如兑老师的话未理解到位,做题就不会。比如对物理公理定理理解不到位,做题的时候也会出现错误。
所以这句话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瓶子水不满,半瓶子晃荡。
告诫学习仁道儒家学说的人,不能囫囵吞枣,马马虎虎,要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九羽仙君的回复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孔子说:“不到苦思不得解时,就不开导;不到欲诉不能言时,就不启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进行新的教学。”【注释】“愤”,指苦思而不得解。“启”,开也,教也。“悱”,指欲诉而不能言。“发”,开也,明也。“隅”,角也。“举一隅”有的本子作“举一隅而示之”,即屋有四角而示之一角。“反”,类推。“不以三隅反”,即不能由屋之一角类推而知其余三角,亦即不能举一反三。“复”,往来也。“不复”,指不再进行新的教学。【评析】孔子教学,总是尽量先使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必要等到学生苦思而不得解、欲诉而不能言时,孔子才会予以启发,使其豁然贯通。若学生“不愤不悱”,孔子则不为启发,因为那对学生有害无益。即便是予以启发,孔子也是尽量适度,点到为止。也就是“举一隅”而示之,以期学生能举一反三,由此一隅而推知其余三隅,而不是直告以屋之四隅,必得使学生最终能透彻领悟而“明辨之”。这就是启发式教学。能否举一反三,是衡量学生是否能“明辨之”的关键指标。如果不能,则说明学生尚未真正理解领悟,也就不能开始新的教学内容。能“明辨之”才说明已经开智,教学的目的也才算达到。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启发式教学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教学而展开。近代教育史上杰出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在谈到教师对于儿童的帮助时,也是特别强调教师介入的适时与适度,这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举一隅”以示之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其实如出一辙。可见智者的思想总能想通。总有人批判儒学是统治者愚弄百姓的工具,其无稽之处,实在是显而易见。从古到今,但凡要给人灌迷汤,用的必定都是灌输式。若像孔子那样“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把人启发得都心明眼亮,都独立思考,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那还怎么愚弄人?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国学 · 27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国学 · 233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国学 · 279人浏览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国学 · 143人浏览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国学 · 272人浏览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国学 · 209人浏览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国学 · 167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国学 · 165人浏览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国学 · 173人浏览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国学 · 203人浏览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