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你回答 2025-09-20 05:22 144 人浏览

论语中有什么诗篇

飞哥的回复

1. 诗经里面关于志向的诗句 诗经里面关于志向的诗句 1.诗经中有关理想和志向的句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诗经·国风·邶风·柏舟》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国风·周南·汉广》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天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诗经·小雅·北山之什·北山》希望您采纳。2.求诗经里面描写青春美好或者远大志向的诗篇 加上翻译 谢谢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扬扬,可以乐饥。《诗经·陈风·衡门》 译:陈国城门的下方,游玩休息很理想;泌丘泉水淌啊淌,清流也可充饥肠。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纯洁美丽好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正在河水那一方。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天气阴又冷,雄鸡喔喔报五更。丈夫已经归家来,我心哪能不安宁? 9.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译:你的衣领色青青,我心惦记总不停。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美君子文采风流,似象牙经过切磋,如美玉经过琢磨。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3.古诗中关于志向的诗词有哪些,并且请详细解释一下. 竹石·郑燮 (清)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4.表示诗人志向的诗句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5.有关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够了吧?应该是这些,呵呵!6.有关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够了吧?应该是这些,呵呵。7.关于远大志向的古诗要五首,要全篇 行路难 李白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秋词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竹石 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赠白马王彪》 曹植 其六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是丽纯.的回复

论语·为政2.2:诗三百赏析。

【原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文】

(一)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诗三百,诗就是后世所称的《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而没有内容,故也可说是305篇。三百,是取其整数而言。

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古注不一,有说一言以当之;有说一言以塞之;有说一言以断之;有说一言以盖之,但简单来说就是概括、总括的意思。

本节意指:《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诗来概括。这句诗就是“思无邪”。(二)释“思无邪”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诗。《駉》是一首咏马诗,分四章并分别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的句子。在此“思”是句首语气词,均无实际意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之“思”也应是如此。有学者解释“思”为“思想”的“思”,当是一种误解。

“无邪”是什么意思?传统注释多解释“无邪”为“归于正”,意指诗要使人归于正。最早的注释来自何晏《论语集解》“思无邪,归于正”。

皇侃疏“为政之道,唯思于无邪,无邪则归于正也”。邢昺疏:“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意指诗或劝善或止恶,都是要使人归于正。

朱熹《四书集注》曰:“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意指诗可以劝善止恶,其作用都在使人情性归正。

近现代的论语译注本多数都是按以上传统注释来解释本章。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

(三)但“邪”未必就是邪僻、邪恶的意思,“无邪”未必就是归于正或无邪僻之意。清人郑浩《论语集注疏要》云:“古义邪即徐,徐即虚。无邪即无虚徐。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讬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

李泽厚《论语今读》赞同郑浩的解释,认为“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恶解”,并将本章翻译为:“《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意指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对“思无邪”就有两种解释:一是诗可以劝善止恶,使人归于正;二是诗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钱穆《论语新解》在解释“思无邪”时,罗列了以上两种解释,但还是觉得后者解释较为恰当。

(四)以上两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孰是孰非难以考证,谁也无法确切地知道孔子讲这个话时的本来意思。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论语文本结构语境,大致地推测论语编纂者对本章的理解以及其编纂的意图。

学而第十六章强调人君要“患不知人”,也就是应忧虑你不知道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所欲。

紧接着的为政第一章强调“为政以德”,即人君为政要以施惠于人民为目的,而这有个前提就是要了解知晓国人、国民的生活状态和所思所想所欲,也就是要了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了解知晓人民的所思所欲,才能做到精准施惠于人民。

如何了解知晓国人国民的所思所欲呢?

论语文本所给出的答案就是本章的内容,就是到《诗》里面找,因为诗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也就是反映出人性之所在、人心之所向。正如钱穆所说“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学于《诗》而可以兴观群怨”。

而这又呼应了学而第十五章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通过诗可以把握人性人心,了解人的喜怒哀乐,而人性千古如一,所以可以“告诸往而知来者”,意指可以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故,“思无邪”作“不虚假”理解为宜,意指“诗不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译释】

子曰:《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

附:历代注释精选

【汉学注释】

集解引包氏曰:“蔽,犹当也。思无邪,归于正。”

皇侃疏:此章举诗证为政以德之事也。诗即今之毛诗也。三百者诗篇大数也,诗有三百五篇,此举其全数也。一言,谓思无邪也。蔽当也。

诗虽三百篇之多六义之广,而唯用思无邪之一言,以当三百篇之理也。犹如为政其事乃多,而终归于以德不动也。为政之道,唯思于无邪。无邪则归于正也。衞瓘云:不曰思正而曰思无邪,明正无所思邪,邪去则合于正也。邢昺疏: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蔽,犹当也。古者谓一句为一言。《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宋学注释】

集注: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集注引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集注引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他论他释】

郑氏述要:『无邪』字在诗駉篇中,当与上三章:『无期』、『无疆』、『无斁』义不相远,非邪恶之邪也。

集传于此篇序语曰:『僖公牧马之盛,由其立心之远。』曰:『卫文公秉心塞渊,而騋牝三千,亦此意。』其解『塞渊』二字曰:『人之操心诚实而渊深,则无所为而不成。』是与此篇『无期』各句意正相近也。

不知何以解『无邪』句卽作邪恶之邪。心无邪恶,与牧马之盛意殊不贯,与『无其』各句亦不一例,知古义当不如此。古义邪卽徐也。诗邶北风篇『其虚其邪』句,汉人引用多作『其虚其徐』,是『邪』、『徐』二字古通用。

集传于北风篇『邪』音『徐』,于此篇曰:『与下句「徂」叶韵。』是二字音相通。管子弟子职曰:『志无虚邪。』是二字双声联合,古所惯用。诗传云:『虚,虚徐也。』释诗者如惠氏栋,臧氏琳等卽本之诗传,谓『虚』、『徐』二字一意,是徐卽虚。

北风篇之『邪』字既明,则駉篇之『思无邪』卽可不烦言而解矣。集传于前二章曰『无期犹无疆』,于后二章不敢曰『无邪犹无斁』,以邪、斁二字义尚远也。今如此解,则亦可曰『无邪犹无斁』也,无厌斁,无虚徐,则心无他鹜,专诚一志以之牧马,马安得不盛?

古称百里奚饭牛而牛肥;金日磾谨慎,马亦壮盛;卽其事证。駉篇『思无邪』之本义既明,则此章亦卽可不烦言而解矣。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讬虚徐之意,卽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惟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读者易收感兴之效。若夫诗之是非得失,则在乎知人论世,而非此章论诗之本旨矣。集注惟不考邪为虚徐,又无奈其有淫诗何,遂不得不迂回其辞,为『善者感发善心,恶者惩创逸志』之语。

后人又以集注之迂回难通也,遂有淫诗本为孔子删弃,乃后人举以凑足三百之语。又有淫诗本非淫,乃诗人假讬男女相悦之语。因此字之不明,纠纷至今未已。

程树德《论语集释》按:包注只云『归于正』,而皇疏谓此章举诗证『为政以德』之事,邢疏谓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

单就为政言,其义转狭,集注不从是也。惟三百篇仍有淫诗,而曰『思无邪』,颇难自圆其说。窃谓此章『蔽』字当从笔解。书康诰『罚蔽殷彝』,左传『昭十四年,蔽罪邢侯』,孔传、杜注『蔽』俱训『断』。

『思』字乃发语辞,非心思之思,当从项说。『邪』字当作『徐』解,述要之说良确。合此三者,本章之义始无余蕴。善乎王闓运论语训之言曰:『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哉?』知此者,无邪之旨,思过半矣。

胡辉的回复

1、是《论诗》: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2、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李杜: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此处指大李杜,小李杜指李商隐和杜牧。)江山代有才人出: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才人,有才华的人。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诗叫做“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如今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名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3、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第一、二句诗人指出,即使是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篇也有历史局限性。第三、四句诗人呼唤创新意识,希望诗歌写作要有时代精神和个性特点,大胆创新,反对沿袭守旧。世人常常用这句诗来赞美人才辈出,或表示一代新人替换旧人,或新一代的崛起,就如滚滚长江,无法阻拦。4、此诗反映了作者诗歌创作贵在创新的主张。他认为诗歌随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的时候也应求新求变,并非只有古人的作品才是最好的,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的诗人。写出了后人继承前人。本诗虽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表达了文学创作随着时代变化发展的主题思想与中心。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式。他通过对诗家李白、杜甫成就的回顾,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为古人是从。诗歌也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5、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风骚”是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的并称。而“风骚”传统则是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我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优良传统,即代表《诗经》的《国风》所形成的“风”诗传统和代表《楚辞》的《离骚》所形成的“骚”诗传统。所谓的“风”诗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现实主义的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国风》中的民歌和二雅中的卿士大夫政治讽喻诗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在内容上,它们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们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而这也就是“风”诗传统,即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后世文学中继承发展了“风”诗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的主要有:两汉乐府民歌、建安曹魏时代的文人诗歌、北朝民歌、唐代杜甫的“诗史”作品、中唐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宋代以王禹偁作品为代表的“白居易体”诗歌、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歌等。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虽然不是诗歌,但是也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所谓的“骚”诗传统则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积极浪漫主义的原则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诗人屈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集中地体现了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这表现在《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在内容上,《离骚》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以及他对进步理想九死不悔的孜孜追求。这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本质。在艺术手法上,屈原一方面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来构成一个奇特的神话世界,借此表现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上天入地地求索以及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还礼利用发展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创作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以此来象征他与楚国腐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离骚》这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幻想和热情,表现作者对进步理想的执着追求的特征,也就是“骚”诗传统,即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的主要特征。这种积极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鲍照、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这里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才人:指有才华的诗人。

  •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让学生认识国学经典(什么叫国学都包括什么)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智慧和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国学?国学经典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一、国学的

  •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经典研修:国学课程的多元内容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精髓。国学经典研修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学课程也逐渐丰富多样。国学课程究竟包括哪些内容呢?一、经部经典经部是国学的核心

  •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关于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国学

    在时光的长河中,寒来暑往,斗转星移,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星辰,熠熠生辉。古诗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它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世间的万象,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关于国学

  •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 灰姑娘国学经典(国学经典书籍全套)
    国学

    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从国学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灰姑娘

  •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经典国学国学秋词:小学中秋节古诗赏析
    国学

    中秋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与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这些经典之作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更在

  •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选修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吗
    国学

    在当今社会,国学经典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地位和价值备受关注。论语究竟是不是儒家经典著作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儒家经典的定

  •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经典介绍词(国学入门基础知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国学的浩瀚海洋中,经典著作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

  •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常识国学经典国学精粹(不可不知的 3000 个文化常识)
    国学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价值。它涵盖了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探寻不可不知的 3000 个国学常识

  •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听说国学经典(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
    国学

    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设备和应用程序所包围。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国学经典却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国学合集 APP 免费版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这堂国学经典体验(讲真学堂是真的吗)
    国学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智慧和文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国学经典,而讲真学堂作为一家专注于国学教育的机构,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堂国学经典体验